周靜
摘 要:數學重要的基礎能力之一就是計算能力,而且對小學數學學習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樣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計算能力進行重點培養,是當下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研究的重點課題,由此也能看出在數學學習中計算能力的重要性。對計算能力而言,其屬于一個長期性的培養過程而不是在朝夕間能實現的,本文將著眼于小學數學計算存在的主要問題,對計算能力的培養路徑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能力;提高策略
引言:
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環節,大部分教師主要采取“滿堂灌”的方式,針對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主要采取重復性練習,即使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可卻沒有注重計算方法與法則的應用。所以學生未能真正理解計算原理,極易讓學生喪失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基于此,教師應進一步更新教學方法,重點提高與培養學生的教學計算能力。
一、簡析數學計算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教師未能意識到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是促進數學計算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是部分教師僅是教授學生方法而沒有告訴學生怎樣應用,針對所有問題基本都是照搬或是套用學過的算法,未能對培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進行培養。除此之外,在進行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通常只會關注計算結果,但卻沒有關注學生的計算過程及使用的計算方法,更沒有做到教學的“舉一反三”。
第二,教師沒未能意識到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現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教師依舊使用以往的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在講臺上單方面輸出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可往往是教師十分努力得到的效果卻不理想,采取單向性的教學方式,不僅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無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直接導致教學質量難以提高。
第三,教師未能意識到自我能力增強的重要性。在學生成長道路中教師就像一盞啟明燈,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能力與學生成績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可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數學教師自身的教學能力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若是基于自身立場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也沒有不管提高自我能力。會導致學生誤認為數學知識十分枯燥,在教學時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1]。
二、簡析小學生數學計算能力提高的主要路徑
第一,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若想學好數學離不開基礎知識的保障。在進行數學計算教學之前,教師應讓學生理解何為數學,然后教授學生相關的數學基礎知識,這樣進行數學計算才能到達水到渠成的效果。不管是整數還是分數等形式的四則計算,均是以概念、性質等基礎知識為基礎。我們以“25×52”這道計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三步計算,首先計算5×52的結果是多少;之后計算20×52的結果是多少;然后將所得的兩個結果相加,這樣便得出了25×52的計算結果。通過分步驟的計算有助于學生理解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
第二,加大混合運算訓練力度。隨著小學年段的提高,也會隨之加大數學計算題目的困難程度,混合運算就是其中的代表題型。所以,教師應通過混合運算的強化練習培養其數學計算能力,同時也有利于解題能力的增強[2]。若想提高混合運算的正確性離不開海量的習題訓練,而且要在腦海形成最為快捷的解題思維,教師可以每天采取課堂小測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解題思維,在此基礎上培養與提高數學計算能力。
第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大部分數學知識都相對抽象,特別是計算教學。因此,在進行計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與計算問題和現實生活相結合,例如“3.2+10.7”,教師可以通過“元、角、分”與小數點相聯系,由此可以這樣引導:“老師到商店買了一支自動鉛筆花費了3元2角,然后有買了一個日記本花費了10元7角,請問老師一共花費幾元幾角?”其實學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進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而且也能增強學生的計算能力。
第四,通過筆算訓練提高計算精確度。雖然口算、估算是計算中的重點環節,可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會讓學生以列豎式的方式計算,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忽視。例如在進行小數乘、除法計算時,學生極易產生計算錯誤。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定期進行筆算訓練,而且要體現內容難度層次并嚴格控制時間。學生都存在著激勵心理,因此對于做的又快又好的學生教師應予以一定獎勵;而出現錯誤的學生,應采取合適方式不管鼓勵學生或是讓他們準備錯題本,將自己的錯題記錄下來反復計算。
結束語:
計算能力,始終是小學數學教育培養目標的重中之重,扎實的計算能力可以保證計算題目不丟分,而且能更為精準地解答綜合題目,進而確保學生的數學成績。但教師需要意識到,一方面應不斷培養學生形成嚴謹認真的解題態度,另一方面應在訓練中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計算錯誤的原因,這樣才能做到針對性培養。
參考文獻:
[1]楊英蘭.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78.
[2]尹靜.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提升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