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輝
摘 要:過去,很多語文教師喜歡把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肢解成一個個片段,然后逐段﹑逐句﹑逐詞一一講解,似乎講得很透,很扎實,甚至神采飛揚,但學生卻云山霧海,收效甚微。也有些教師獨樹一幟,把文言文和現代文一樣去教,雖然老師講得聲情并茂,但學生面對新的一篇文言文,還是一頭霧水。針對這些現象,特別是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語文新課改下,筆者進行了思考和嘗試,獨辟蹊徑,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融入新的元素和方法,探索一種新形式的讀記法來教學文言文,讓文言文更有趣,更有語文味,讓學生真正愛上文言文學習,從而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核心素養;文言文教學;讀記法
文言文,顧名思義,就是用文言的形式寫成的文章。新的課程改革后。初中語文課本所選入的文言文數量有所上升,且內容更貼近生活,更彰顯個性。如《童趣》﹑《陳太丘與友期》等。特別是中考,文言文閱讀的分數占到筆試分數的15%左右。因此,幫助中學生學好文言文已成為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雖然,初中語文課本選入的文言文都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但因其語言的特殊性,給初中的學生學習文言文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相信語文教師對教學文言文的難度都有著深刻的體會。我作為有著二十幾教學經驗的一線教師,在長期的摸索探究中,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一、讀,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們都知道,朗讀能力是語文最基本的素養之一,也是學習語文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言文的學習尤其如此。《課文課程標準》對初中學生提出的朗讀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在多年的教學經歷中,我發現,對于初學文言文的七年級學生而言,一開始就要求他們能正確﹑流利地朗讀一篇文言文,難度過大。在教文言文時,我重視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朗讀訓練,努力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我把朗讀分為三個階段:跳讀﹑朗讀﹑誦讀。
(一)跳讀
跳讀,是指在朗讀過程中,遇到不懂讀的字時,不要作主觀猜想,直接跳過去。這種新的朗讀方法主要用在初學文言文的七年級學生上。在課堂上,我要求每四人一組,分節或分段朗讀,遇到不懂讀音的字就跳過去,其他三個同學把漏讀的字作好記錄。全篇文章讀完后,先小組整理,最后全班匯總,并把這些生字列在黑板上。這樣,所有的生字詞都一目了然了。接著,采用互幫的形式,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正確的讀音。教師則在一旁加以點撥,共同掃清閱讀障礙。
采用跳讀的方法要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要不,學生對讀艱深難懂的文言文就容易產生枯燥感,出現厭學情緒。因此,我首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競賽的方式,讓每個學習小組在競賽中激發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做到人人參與。其次,跳讀可避免學生因主觀猜想而讀錯的尷尬,最大程度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從而間接推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在掃清讀音障礙時基本解決了文言文學習的重點之一----通假字。例如,在教《論語十則》時,很多同學漏讀﹑錯讀的就是“說﹑女﹑知”等通假字,而有些預習認真的學生早就掌握了這幾個字的讀音。因此,教師稍一點撥,學生便能輕松接受“通假字”的新名詞。
(二)朗讀
是緊跟跳讀的又一教學步驟。在掃清了語音障礙后,學生基本能把課文準確﹑流利地朗讀出來,但朗讀時還缺乏適當的情感。我認為,朗讀是否有感情與能否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有關。所以,我會指導學生依據課內注釋和教輔書,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朗讀時的情感就流露出來了。譬如在教《論語十則》時,當學生了解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句話的意思后,就能很好的把握住孔子在這里表現出來的對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感嘆,也就感悟到時間易逝,應珍惜當前的道理了。又如在教<<記承天寺夜游記>>時,學生不僅通過課文注釋了解了蘇軾筆下美好的月夜,也從中感受到了蘇軾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達觀處世的態度.從而能把這種情感從朗讀中表現出來。
(三)誦讀
誦讀,就是要熟讀成誦。這是我對九年級學生提出的朗讀要求。九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逐漸加強,對文言文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但這種認識可能還處在一個朦朧的階段,單靠老師在課堂上的點撥遠遠不夠。這樣一來,誦讀就成了這種深層次認識的唯一途徑了。“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句話放在文言文的學習中就再恰當不過了。加上九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中考,需要積累更多的文言基礎知識。所以,誦讀的重要性就更突顯出來了。
在教《陳涉世家》時,有學生提出說:“文中陳涉在嘆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時,表現的應該不僅僅是一種壯志滿懷的心情,但另一種心情是什么呢?”我鼓勵學生說:“你回去深讀課文,也許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結果,第二天的語文課上,這個學生不僅把這篇課文完整的背了下來,還把自己對陳涉的認識寫成了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使得班上的同學對他刮目相看,自然學習文言文的勁頭就更足了。
二、記,是學習文言文的關鍵
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匯,理解一些常見虛詞的用法,是文言文學習的關鍵環節,同時又是提高學生考試分數的一個有效途徑。但識記又與學生的個體水平和認知能力有關。所以,在教文言文時,我把識記分為三種:機械記憶﹑主動記憶﹑自主記憶。
(一)機械記憶
七年級學生心智發育還不是很成熟,因此,他們的識記多為機械記憶為主。識記的內容越少﹑越簡單,記得就越牢固。因此,在教七年級的文言文時,我只要求學生理解字詞句在文中的意思。至于詞性﹑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一概不講。即使是教綱要求背誦的文章,我也是挑重點句﹑重點段讓學生背,從而降低識記難度。特別的是,機械記憶有容易遺忘的特點。因此,我強調七年級的學生一定要做好筆記,并堅持每天溫習,以鞏固記憶。
(二)主動記憶
主動記憶要求識記主體具有一定的自覺性。八年級的學生對初中學習模式已經基本接受,并嘗試主動去接受新知識。因此,在這一時期,我不僅要求學生對文言文中的內容要字字落實,更要求學生掌握詞性,理解一些簡單的文言句式。如教<<狼>>一文時,要求學生認識“洞﹑犬﹑前”等活用的詞,并從語法角度去分析這些詞為什么要活用,以加深學生的記憶。在教《桃花源記》時,又要求學生掌握省略句﹑判斷句﹑倒裝句等三種常見文言句式。
(三)自動記憶
在初中階段,實詞﹑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是中考的重要考點。前三者相對較易,但虛詞用法因其與現代文差異較大,內容較多,學生難以一一識記。因此,到了九年級后,我要求學生把這些內容自動消化。具體的做法是:以小組的形式,搜集一些常見虛詞的用法,再以班為單位進行大匯總。這樣一來,基本能把整個初中階段所學的虛詞及其用法完整地羅列出來,為他們的復習作好了充分的準備。例如常見虛詞“之”字,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總結出了六種用法:1.作結構助詞2.作代詞3.作動詞4.作語氣助詞5.作倒裝句的標記6.放在主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種方法既調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又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所學文章的理解,更可達到查漏補缺的目的,可謂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的文言文教學,一定要緊緊圍繞核心素養進行教學,讀和記是最基本的手段,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在運用這些傳統方法時結合學生的個體情況,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就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從而解決文言文教學這一難題。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