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芳
摘 要:本文中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重點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即從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思維的發散性以及空間感知力,三個方面進行著力,并分別運用合作教學法、自主探究法以及游戲教學法,旨在創設具有自主性、友愛性以及趣味性的數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淺嘗與淺見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部分數學教師雖然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創設相應的問題,但是由于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貼合度低,加之教學方法相對單一,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足夠的興趣,造成整體的數學教學效果大大折扣。針對這種教學現狀,教師應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并學習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對教學方法特點的認知深度,提升教學方法運用的靈活性,讓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新鮮感,提升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
一、以合作教學法為切入點,提升學生思維邏輯性
多樣性往往孕育著可能性,這也是開展小組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即不同學生他們的成長背景不同,因而思維方式也千差萬別。教師可以運用學生思維之間的差異性,開展小組合作,彌補學生之間思維的空白區域,讓一個學生的想法,點燃另一個學生的靈感,從而促進各個有價值條件之間的連接,增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例如,在講授“圓柱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主要從以下三點著手。第一點,以問激趣。在開課后,教師對學生說:“雖然,我們沒有學過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已知的內容進行推理,從而得出對應性的答案,比如,你們可以從圓的面積推導公式以及長方體的公式進行解析!”第二點,劃分小組。教師在分組過程中,重點要考慮以下兩點內容。第一點,組間實力的均衡性。教師應深知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而在小組劃分的過程中,保證不同小組學習實力的均衡性。第二,組間成員實力的差異化。教師應保證在同一學習小組中,有不同層次的學生,從而更好地運用小組成員之間的差異化特點,探索具有邏輯性的答案。第三點,展示學生探究成果。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嬋的回答。他說:“我們小組是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問題的探究。首先,組長發現加入將圓柱的上下圓轉變成近似的長方形,而圓柱則會轉化成為近似的長方體。接著,副組長認為,這個近似長方體體積的算法可以參照長方體的計算公式。大家通過討論得出的圓柱體的體積為底面積與高的乘積!”教師可以運用合作教學法,創設具有邏輯性的問題,讓學生集思廣益,并綜合各學生的觀點,構建各個有價值條件的連接,從而探究出對應的解決方案,增強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二、以自主探究教學法突破,增強學生思維發散性
小學數學教師應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即由原先的站在學生身前,給與學生教學方法的引領,到主動站到學生身后,讓學生獨立探究,從而讓他們在不斷的試錯過程中,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力。本文從增強學生思維發散力的角度,進行自主探究的教學。
例如,在講授“直角梯形面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只是給與學生思路上的引導,讓學生按照自身的思維,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究,從而增強學生數學問題的探究能力,增強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具體教師從以下三點著力。第一點,創設問題。教師在黑板上,出設如下的問題。農民伯伯想要在一個上底為5米,下底為10米,高為5米的直角梯形底部,鋪設瓷磚。他需要鋪設瓷磚的面積有多大?第二點,實施引導。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可以運用切割法以及拼湊法進行探究!”第三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探究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小冉說:“我探究出兩種思路,第一種,我制作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并將其拼湊成一個長方形,而長方形面積的一半為梯形面積。第二種,我將直角梯形進行切割,從而得出三個全等的直角等腰三角形,而梯形面積為三個等腰直角三角形面積之和。”
三、以游戲教學法為著力點,提高學生空間感知力
教師可以運用游戲教學法授課,創設寓教于樂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以及知識運用成就感,增強數學教學的高效性。本段從培養學生空間感知力的角度,進行教學。
例如,在講授“圖形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主要運用如下的方式開展游戲教學,即讓學生蒙眼摸黑袋子中的圖形,并更具摸到的圖形特點,進行相關圖形形狀的猜測,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力。與此同時,教師會讓學生說出判斷圖形對應的理由,讓學生的空間感知力更具有規范性和科學性。教師可以運用游戲教學法授課,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的趣味性,并在此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空間感知力。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過程中,教師應發揚“釘釘子精神”,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自身教學過程中的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從而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董淑慧.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甘肅教育.2017(16) .
[2]安文斌.淺談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