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支輝
關鍵詞:初中美術;培養學生;美術素養
現在的學校教育更加的注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培養,尤其是新課標的理念推進,使得綜合素養的平培養逐漸成為一個共同教育認知。在初中的教學體系中,綜合素養的培養也被實實在在的貫徹落實著,比如美術教學,在傳統的初中教學體系中,美術教學可以說是全無地位可言,而現實情況有所不同,新課標的推進使得師生逐漸意識到美術教學的重要性,美術教學逐漸地從角落走向教學的視野中間,成為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的一個有力支點。
一、改進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藝術素養的培養
教師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會認為美術教學并沒有多大的實際教學意義,因此就敷衍了事,讓學生看幾副優秀作家的作品,進行一些簡單的作品背景、作品形象內容以及作品背后的具體含義就結束了,并沒有引導學生深挖藝術作品背后的一些知識,也沒有教會學生從美術教學中獲得什么發展?得到什么啟發或者收獲?有沒有一些關于藝術的教育影響?有沒有感受到來自藝術對心靈的震撼與影響?或者說有沒有真正的從美術教學中得到什么藝術發展的具體指導意義……這些都是教師沒有注意到的,是被教師忽略了的。而美術教學要想真正的是學生獲得關于藝術素養的培養,就必須將這些都重視起來,關注學生的發展。比如在對西方的一些“圣母”以及“耶穌”的美術作品的分析的時候,教師要教會學生的不僅僅是藝術家創作此作品的心路歷程,以及為什么要創作這幅作品?為什么要選擇畫“圣母”等問題的講解,還要對作品的深刻內涵進行解讀,比如圣母形象為什么一直深受創作家們的喜愛,而被不斷畫成畫像?還有比如西方藝術家對“圣母”的執著是因為什么?畫像是怎樣表達創作者的情感的?比如用豐滿的肉體來展現理想的豐滿與飽滿的希望,用圣母的慈愛的表情來表現內心的期待等等。通過這些方面的鑒賞引導,逐漸地教會學生用藝術的眼光去審視世界,用藝術的手法來表現自己的一些情感等一些藝術素養。
二、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美術創作素材
“生活中從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美術課堂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生活,不能閉門造車,要讓學生從生活中感知美、體驗美和欣賞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美術創作素材。
教師要鼓勵學生細心觀察生活,從學校生活、周邊城市、鄉村環境中發現美,并結合美術課本中的內容更好地聯系生活。對此,教師要找到合適的機會帶領學生觀察生活,發現校園中的美,引導學生通過繪畫呈現自己看到的景色。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更加充滿熱情地學習美術知識,體會生活中的樂趣,感受校園之美,激發觀察周圍世界的積極性。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美術主題活動,讓學生圍繞主題尋找美術創作素材,記錄并展現生活。教師可通過這種方式提升學生對生活的敏感度,培養學生感悟美的意識。
三、強化形象引導,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
只有大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方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因此,在初中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緊密結合審美規律,將一系列藝術作品通過多媒體技術等提供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感悟、想象和對比。在欣賞實踐中,教師可以運用比較、設問、討論等諸多方式,使學生通過思考、鑒別和感悟,達到鑒賞能力提升的目的。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了解美術作品的類型,如通過提問等方式,幫助學生在初中美術課堂學習過的類型,如油畫、國畫等一系列形式深入掌握。其次,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了解美術發展歷史、當代美術狀況及各個流派的影響,以便學生了解某一作品的價值和地位。再次,針對美術作品,學生需要對特定的歷史文化深入的了解與掌握。如要想認識了解兵馬俑,就需要對秦始皇橫掃六合的歷史背景深入了解。因此,教師要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其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最后,要大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如學生雖然理解了《最后的晚餐》包含的內容,依然需要具備構圖、色彩、線條等基本知識,方可以對作品的全部意義深入領悟和掌握。
四、培養學生形成自己的審美意識
美術教學具有實踐眭,美術創作來源于生活。單一的欣賞是淺顯的,美術的魅力來自創作者的所思、所感、所想。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培養藝術鑒賞力的重要階段。隨著學生認識能力的不斷提高,他們自然會對藝術設計產生興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越來越突出。美術教育就是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培養他們的藝術個性,鼓勵他們張揚個性,形成自己的審美意識。
如,在美術教材中,有部分課程是圍繞造型表現而設置的。有的教師采用“一題多畫、一畫多變”的教學模式,鼓勵學生進行再創作,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當今社會,教師要以包容的心態對待學生的個眭差異,尊重學生對美術的不同理解。
總之,美術素養的培養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要結合現階段初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積極創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大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通過強化訓練、發展性評價等工作的實施,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提升初中美術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