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和剛
【摘 要】強直性脊柱炎是以骶髂關節和脊柱附著點炎癥為主要病變部位的慢性病,屬于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的一種,臨床主要表現為腰、背、頸、臀、髖部疼痛以及關節痛,嚴重者可發生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它的治療在目前也是世界難題,治療要“抓住早期治愈,控制中期發展,改善晚期癥狀,矯治障礙關節”的原則,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施治[1]。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針刀;撥針
【中圖分類號】R4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7--01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中軸和髖關節慢性進行性炎癥為主要特征的免疫性疾病。其特點一般先侵犯骶髂關節,其后由于病變發展,逐漸累及腰、胸、頸椎,出現小關節間隙模糊,融合消失及椎體骨質疏松破壞,椎間盤纖維環及其附近韌帶鈣化,終致脊柱骨性強直或駝背固定而致殘,初發可累及肩、髖、膝、踝關節跟腱腫痛,偶可引起四肢小關節病變,屬風濕性疾病范疇[2]。我科臨床上采用針刀結合撥針、中醫藥以及康復治療等綜合治療,療效明顯。
1 診斷
1.1 疾病診斷
1.1.1 根據1988年第一屆全國中西醫結合風濕類疾病學術會議有關的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準。
1.1.1.1 癥狀:以骶髂關節,腰背部反復疼痛為主。
1.1.1.2 體征:早、中期患者脊柱活動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者脊柱出現強直或駝背固定,胸廓活動減少或消失。雙側骶髂關節檢查(如骨盆分離試驗、骨盆擠壓試驗、4字試驗等。顯示陽性結果。
1.1.1.3 實驗檢查:血沉多增快,RF多陰性,HLA-B27多強陽性。
1.1.1.4 X線檢查:具有強直性脊柱炎和骶髂關節典型改變。
2 治療方案
2.1 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適用于病灶在腰骶部的輕中度強直性脊柱炎。
2.2 具體治療方法:適用于脊柱強直固定、駝背、側彎等畸形的矯正。
(1)針刀治療時患者取俯臥位,針刀點的定位如下:在T12-S1棘突旁開一指(關節突關節),定點消毒,每點松解3-4針,針刀直刺。在L1-L5棘突上定點消毒,松解棘上韌帶和棘突關節,每點松解2-3針,針刀直刺。在L4旁開一指定點消毒,向外45°角進針刀松解骶髂關節。
(2)針刀操作:①棘間點的針刀操作:主要松解、分離的組織,為棘上韌帶、棘間韌帶等組織。具體針刀操作如下:定點、定向、按壓、快進皮、探進、找準病灶、組織內針刀操作。第一步:定點,即摸準、按壓住進刀點。第二步:定向,即調整好針體和刀鋒線的方向。第三步:進皮,用右手腕的彈力突然將針刀刺進皮膚,若刀鋒很刃,患者不會有明顯痛感。第四步:組織內操作。其原則是調整好刀體與刀鋒線的方向,首先找準病灶,再進行組織松解,嚴防副損傷。②棘旁點的針刀操作:此點需要松解3部分組織。其一為項、背、腰、骶部之淺、深層的肌筋膜,主要為棘旁肌筋膜;其二為上下關節突周圍之關節囊;其三為同平面的橫突間組織。即一針進皮,根據病情可先后松解3部分組織。具體針刀操作如下:定點、定向、進皮、深部操作。第一步:松解棘旁肌筋膜;第二步:松解上下關節突關節的周圍組織,如關節囊等;第三步:松解橫突間組織,如橫突間韌帶等。
2.3 撥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 《黃帝內經》指出“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撥針汲取了古代針灸“九針”中長針與圓針的特點。
2.4 撥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具體治療方法
(1)病灶點在L1-L5處的松解。患者取俯臥位,腰腹部墊10-15cm高的枕頭,定點取位消毒,在L1棘突旁開2寸定點進行消毒三遍至骶1處,局麻下進行松解,局麻配比1:1(利多卡因5ml 鹽水5ml)局麻后2分鐘在定點處破皮平行于脊柱進針,由慢到快推進松通,呈扇形面積用挑、抖、掃手法松解腰大肌、髂腰肌起點及病灶的痛點,遇硬結點松通,脊柱兩側肌肉粘連結節處進行松解疏通,直達L5-S1處,松解過程2-3分鐘完成,由淺筋膜層松解逐次到深筋膜層,出針后拔罐2分鐘,同時再選2-3個痛點處注射臭氧,臭氧濃度50,每點注射2ml,起到鎮痛、消炎的作用。去罐后,按壓針眼處2-3分鐘,敷醫用術后貼結束。
(2)松解腰大肌、髂腰肌的止點。在臀橫紋中點向外1cm處定點消毒止股骨小轉子,局麻下進行松解,局麻配比1:1(利多卡因 5ml 生理鹽水5ml),局麻后2分鐘在定點處破皮垂直于肌肉面進針,斜向外至股骨小轉子處松解,進行腰大肌、髂腰肌止點松解。手法用挑、抖進出式松通,1-2分鐘完成,出針后拔罐2分鐘,同時再選2-3個痛點處注射臭氧,臭氧濃度50,每點注射2ml,起到鎮痛、消炎的作用。去罐后,按壓針眼處2-3分鐘,敷醫用術后貼結束。
病灶在胸段或頸段處,方法同理。后期康復理療也非常重要,有整骨復位、中藥湯劑、艾灸、中藥熱敷膏、功能鍛煉操八段錦等。
2.5 刺骨減壓術:在L3-L5椎板處定點,局麻后T形針進入,減壓減張力。
2.6 中藥調理:《素問·痹論篇》言:“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素問·長刺節論》謂:“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曰骨痹”[3]。中醫將強直性脊柱炎歸于“骨痹”范疇。可用中藥治療,方劑如下:
巴戟天15g 柴胡10g 炒白芍15g 炒白術15g 川斷15g 葛根15g
仙茅15g 威靈仙15g 炙香附10g 炙延胡索10g 桑寄生15g 莪術10g
三棱10g 山楂15g 郁金10g 神曲10g 狗脊15g 當歸15g
石菖蒲10g 山藥15g 桃仁10g 桂枝10g 地龍10g 防風15g
紅花10g 木瓜10g 雞內金10g 水煎口服,早晚分服[4]。
參考文獻
易秉瑛,王自平.針刀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柱炎.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7月276頁.
周述霖.強直性脊柱炎診療全書.中醫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238頁.
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6月.844頁.
朱濺石.名方妙用第三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年8月.3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