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
摘 要:本文通過美術教師在課堂的設計上就要自覺地注重互動式學習的環節引入,讓課堂鮮活起來;通過以學生的素質展示為本,以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為核心激活課堂,讓美術課堂靈動起來為核心簡單闡述了如何讓美術課堂有充分的“動”“人”之處。
關鍵詞:小學美術;互動式學習;以人為本
一位青春靚麗的姑娘,讓人賞心悅目。一首優雅動聽的名曲,讓人心曠神怡。一幅激情洋溢的畫作,讓人怦然心動。生活中這些美好的事物,總能在不經意間以獨特的方式將你打動。都說距離產生美。作為一位深入一線教學的美術教師,偶爾讓自己與課堂產生一段距離,從遠處旁觀、反思課堂與教學。在不經意間,就能發現美術課堂的許多“動”“人”之處。
1.互動式學習,讓美術課堂鮮活起來。
互動式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傳統教學中。往往過份注重師生的雙邊關系。而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被無視或忽略。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D.W.Johnson)對此有過精辟的論述,他指出“由于教育工作者認為,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沒有什么好處的,所以沒有人主張對這種關系加以建設性地利用,也就不去系統地訓練學生們相互交往所必備的基本社會技能。毫無疑問,成人——兒童雙邊活動的教和學的觀點,低估了課堂上學生——學生相互作用和關系的重要作用。”實際上,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生在學生——同伴,群體關系環境之中,美術課堂的教學應該更加注重孩子間的互動式學習體驗,藝術教學的多元性、發散性,需要大家的“頭腦風暴”,才能有更加自由與廣闊的天空。因此美術教師在課堂的設計上就要自覺地注重互動式學習的環節引入。常常設計一些,需要學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圓滿的美術作品,例如,讓同學小組合作一起進行同一主題的局部練習,圍繞同樣一幅主題出謀劃策,等大家的作品全部完整呈現,拼帖組合在一起,大家群策群力才能完整地完成作業。同學們之間互相啟發,互相影響,互相引導,每個學生都向同伴提供了自己的建議,優秀的學生可以對后進生起到幫扶帶的,教師在小組中進行引導幫助。在小組中,學會傾聽他人的建議,每個人都有互動的機會,都有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提升他們在一起愉快合作的習慣,讓他們在完成創作的過程中體驗到更多的碰撞與成長。這是單純教師引導,學生跟著學習所不能提供,所不能產生的功效。
寶貴的同學資源是教學活動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生命在于運動,教學在于互動。互動式學習,讓平面雙向的師生關系變得豐富立體起來。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一個奇妙的眼神,一絲會心的微笑,教師與學生都心領神會。互動式學習讓美術課堂教學變得鮮活起來,學生敞開心扉,教師也能輕松自信地融入課堂,讓師生都從課堂中獲得成功與精彩的生命體驗。
2.以人為本,讓美術課堂靈動起來。
每位教師有著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性格特點,每位學生也是各不相同的鮮活個體,每個個體都具有無限的可塑性,這決定了教育教學課堂的碰撞與組合,有了無限的可能與多樣性,所以永遠沒有一成不變的課堂,也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式。
傳統的教學情境中。教師扮演了課堂上最繁重的角色。既“導”又“演”,往往事倍功半,常常“導”又導不完整,“演”又演不深入,胡子眉毛一把抓。學生則充當著,配角與龍套,甚至有許多的課堂旁觀者,沒有融入到課堂的“一出好戲”中來。在這樣的教學課堂中,教師的效率是大打折扣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很低下。教師由于繁重的任務,不敢放手讓學生施展。長此以往,循環往復,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沒有得到挖掘,亦步亦趨的跟在老師的后面,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體現。教師教的累,學生學的也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信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也淪為一句空話。
該如何打破呢?
記得在觀摩一位教師。指導《逛超市》一課時,教師先布置好了課堂的任務,講解好了操作的要求,讓自己定位為一位引導者。學生們自由組合團隊扮演購物者,有父母,孩子,其他的家庭成員,扮演超市的管理者、銷售員、輔助人員等等,剩余的同學在一旁觀察,提供表演的建議。同學們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華,一堂課很開心的玩了下來,同學們真正感受了主體地位,玩得開心,畫得走心。該教師在一旁稍加指引,以太極“四兩撥千斤”的方式讓學生的創造性,通過角色的體驗與融入,扮演與表現來得到了升華。生活氣息濃厚的作品一幅幅展現出來,躍然紙上。讓我們這些旁聽的教師更深入的來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模式。這樣的課堂,以學生的素質展示為本。比教師滿堂課,滿頭大汗,一步一個腳印的講解:人物動作呀、商場的設置呀、上色方法呀等等,效果明顯好上許多。同樣的一節課誰的方式更高明從課堂的反應與學生作品的展示上一目了然。
一堂課,讓我們深刻的感受到了知識傳授者的華麗轉身,“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為核心激活課堂,教師從領導者變成了學習的參與者,課堂的引導者。讓機械模式化的課堂,變成生動,富有生活氣息的舞臺。在扮演引導者、實施者、設計師等多重角色定位的教師,恰到好處拿捏好自己的位置與份量、比例。才能“四兩撥千斤”,左右逢源、以輕松的課堂學習模式來更好更有效率的實施美術課堂教學。
教育教學本是一門藝術,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探索課堂,更無定法。從來就沒有一帆風順的教育教學模式,一成不變的教學處理方式。因為生命本身的鮮活多樣,鼓勵者從事教育教學的我們不斷的蛻變更新,研究更適合、更好的課堂教學方式。只有“以人為本”融入變革的力量,才能讓你的課堂真正打破平庸,打動人心,讓學生學有所獲,這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追尋更新、更好、更適合的方式,我們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段穎. 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A]. .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C].:重慶市鼎耘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19:1.
[2]郭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下的藝術教育——十八大以來中國藝術教育發展歷程回顧[J].藝術教育,2017(17):7-15.
[2]張猛猛. 從新教育的中國化到中國化的新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