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群
(南昌工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對分課堂”的教學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進行交互式學習,在時間上分為三個過程: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筆者對對分課堂的具體實施方式主要是這3個教學環節,總結來說即時間要合理分配、責任要明確、效果要突出。
大學預科課程著眼于為學生進入大學打好必備基礎,其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特點主要以實踐操作為主,實行模塊化教學,課程內容主要是操作系統、Office 2010(Word、Excel、Power·point)等。
具體實施:一周一次,周學時為3。結合課程內容的特點,主要集中在office三大辦公軟件的操作講解上。明確教師和學生在3個環節中的責任,提高教師指導性的地位,降低機械性的教學成分,在內化吸收環節主要是“任務驅動式”模式,利用課外時間,雖然基礎不同,但一周的時間足夠完成任務。討論交流環節課堂上學生就自己出現問題進行討論交流,展示自己作品,總結技巧性的知識點。如圖所示

本次調查對象為2017級預科生,采用問卷調查法,5個班共240名,調查方法主要是自填問卷式。作答結束由調查員進行核對,,共回收240份。調查問卷包括客觀信息,教學效果、情感調查及教學過程四大部分。
影響出勤率或學習情況的最主要因素為個人學習態度方面占比31%,老師上課方式占比25%,課程重要程度而言占比25%,其他占19%。因此對于改善教師的上課方式以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提高他們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對“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接受度普遍較高:45%的學生認為對分很好,36%認為對分較好,19%的保持中立。
內化吸收階段是對分課堂的關鍵環節,也是特色環節,最能體現出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整理信息的綜合能力。該過程要求學生通過課后閱讀教材,消化課堂的重難點,該階段的產品是學生作業,為課堂討論打好基礎。養成平時打好基礎,及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也為期末復習減輕負擔。通過對作業的完成進而提升思考能力,在討論交流環節,加強溝通表達,能提出問題,進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問卷的調查,總的來說,溝通、表達、提問、思考以及自學能力學生都是非常認同都有所提高的,對于小部分學生來說,有待加強提升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主要有3個問題,對于“是否喜歡這種學習方式”,80%的學生還是表示喜歡的,對于上課方式的變更,可以提高學生的到課率,大大增加學生接受學習的幾率?!笆欠裨黾恿藢W習壓力”,44%的學生表示還是有一定的壓力,首先是作業,課后作業相比之前沒有同時在表達能力方面,對于內向的學生,開口表達會有壓力,因此教師在這方面要多加強引導?!笆欠裨鲞M了師生,生生的情感交流”。95%的學生表示認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自由發揮,大膽質疑的互動環節,大大提高了學生課堂積極性、參與率。
PAD課堂的講授區別于傳統授課,要求“精講留白”,即精煉授課內容,尤其是完整框架,突出重點、難點,以便留出一定的時間進行課堂討論,要求講授清晰,達到使學生學習更容易的授課目的。通過調查問卷,“學生對老師的課堂教學節奏掌控能力”還是較滿意的,同意的達到93%,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授課內容”滿意度達到82%,對“教師的講授能有效幫助學生熟悉章節內容,克服重難點”同意達到87%,“老師布置的作業能很好的引起討論”同意度達到80%??梢奝AD課堂的教師要具體的教學能力,課堂管理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充分體現出一個主導者的角色。在吸收階段以及討論交流階段,學生對“教師指定的教學材料、預設布置的作業,有助于對實驗操作的理解和把握”的同意度達到73%,說明在適當的時候,學生還是需要擴充自己的搜索資源,不局限教師指定的,另外“你會在課前對老師公布的討論題進行充分準備”、“你會主動積極的參與課堂討論”“你對小組的組合上很滿意”這些方面的調查,同意度分別是90%,75%,88%。表明學生會積極的參與,真正體現出作為一個學習的主體者存在,學生還是非??释斜磉_、鍛煉傾聽和質疑能力的機會。
從以上數據來說,學生總體還是較滿意,喜歡這個教學模式,說明對分課堂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但部分學生對課下作業有壓力,負擔重,但學習效果還是有成效的,相信在熟悉這個過程后,還是會欣然接受這種模式的。對于作業這一塊,在實踐中,教師沒有過多的參與,對于考核來說欠缺量化標準,在今后要加強內化吸收階段的具體表現的考核,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課堂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