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全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村地區的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逐步的成為了一種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在這種情況之下,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問題也逐漸的彰顯了出來,尤其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在農村地區,大部分的留守兒童正處于受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針對留守兒童教育的現狀來制定出相應的教育對策是刻不容緩的。本文就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做了相關的闡述和分析。
關鍵詞:農村地區;留守兒童;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7 — 0075 — 03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村地區的大批剩余勞動力進入到城市進行務工。在這種發展形勢之下,雖然能夠有效的增加農村地區的收入,但是也使得當地的留守兒童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與一般兒童相比,他們在生活、行為、學習及心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逐步的發展成為了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對于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群體而言,他們正處于受教育的關鍵時期,但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其心理方面、學習方面、安全方面、生活方面以及道德教育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因此,社會各界都應該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予以高度的重視,針對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育對策,切實的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從而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性發展。
一、留守兒童概述
所謂的留守兒童就是指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進城務工而留守在家鄉,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需要其他家人照顧的十四周歲以下的孩子。目前,我國將留守兒童的年齡范圍限定在了六歲到十四歲,也就是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在農村地區,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因此,留守兒童通常會交由其他人進行監護。目前,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方式主要有三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就是由留守兒童的祖輩對其進行撫養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也是農村地區比較常見的。在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的祖輩都是年齡比較大的老人,他們不但文化水平偏低,和孫輩們之間的思想交流也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他們不能夠很好的對留守兒童實施完善的教育;第二種類型是由留守兒童父母的同輩對其進行撫養和監護,例如留守兒童的叔叔、舅舅以及姑姑等親戚。這種監護方式也存在很多的弊端。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的親屬大多會采用物質型和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在心理方面出現一定程度的問題。另外,這種監護方式也不能夠為留守兒童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第三種類型就是由留守兒童所在學校的老師或班主任對其進行監護,這種監護方式也是近年來才逐步的產生的。通常情況下,一名老師會同時負責監管五六個留守兒童。老師由于日常工作的繁忙,必然會導致監管方面的空白,因此,這種監護方式依然會存在很多的弊端。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于留守兒童群體而言,其心理方面正處于發展中的階段,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因此,不但需要他人的關愛,還需要他人的有效引導。首先,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再加上監護人對其行為不能夠進行有效的監管,從而導致很多的留守兒童都會出現行為和意識上的偏差,進而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其次,在農村地區,很多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意識都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不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遵守紀律、道德素質較差。某些留守兒童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管束,甚至沾染了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習氣,從而對其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二)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方面存在的問題
對于留守兒童群體而言,由于長期的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導致其學習方面也存在諸多的問題。在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不但長期缺乏有效的監督管理,還長期的缺乏良好的家庭輔導,從而對其學習成績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從留守兒童的年齡角度來講,還缺乏較強的自控能力,因此,在其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家人提供有效的監管和指導。在現實生活中,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大部分是其祖輩,其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在留守兒童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監護人很難為其提供有效的學習輔導。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會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導致其學習興趣的下降。對于家庭教育而言,父母的地位是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的出外務工,不但不能夠為留守兒童的生活提供幫助,還不能夠為其學習方面提供監督管理,必然會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
三、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
(一)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處于同樣重要的位置的。目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影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首先,留守兒童由于長期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既得到不到來自于父母的關愛,又得不到來自于父母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很容易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的缺失,使其逐漸的漠視親情觀念,從而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直接的影響。另外,農村地區的教育觀念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留守兒童的父母即便是在務工期間回到家鄉,也僅僅只是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身體狀況,缺乏和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從而直接影響了孩子的心理發展。其次,監管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對于那些由祖輩負責監管的留守兒童家庭而言,教育方面基本上是缺失的,再加上祖輩的溺愛,很沖易使孩子形成各種不良的性格;對于那些由親戚負責監管的留守兒童家庭而言,基本上會采用放任自流的監管方式,其教育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由母親獨自在家照顧孩子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種監管方式也存在種種的弊端,一方面,母親要獨自負責家中繁重的勞動和家務,無暇關注孩子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母親的文化層次較低,無法給孩子提供學習方面的輔導和幫助。
(二)學校教育方面的問題
今年里,雖然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一直在不斷的提升,但是在某些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學校的教育資源仍然較為匱乏,教育觀念也較為陳舊,從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首先,對于學校而言,教學任務本就十分繁重,因此,不能夠為那些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和照顧。另外,很多的學校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因此,沒有重視對那些成績較差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在這情況之下,就會對留守兒童的行為習慣產生直接的影響,很多的留守兒童會逐漸的產生厭學的情緒,甚至出現曠課和逃學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留守兒童的失學和輟學。其次,某些農村地區的教學條件仍然較為落后,一方面,很多學校不能夠為離學校較遠的留守兒童提供寄宿條件;另一方面,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不能夠開展相關的教學活動,例如心理教育活動、安全教育活動以及法制教育活動等,從而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再次,很多農村學校疏于和留守兒童的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缺乏和留守兒童家庭之間的互動,從而導致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日趨的嚴重,進而影響了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教育質量。
(三)來自于社會環境的影響
留守兒童大多是十四歲以下的孩子,不但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還缺乏安全、法律、心理以及生理方面的知識,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來自于外界的影響。首先,由于留守兒童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監管不力,因此,很容易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例如在網吧、電影以及不良書刊中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從而使其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其次,由于社會經驗不足,某些留守兒童很容易誤交損友,從而誤入歧途,進而對自身和社會構成一定的危害。另外,由于法制觀念和安全意識的缺失,從而導致某些留守兒童會出現傷人或被傷害的安全事故。
四、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對策
(一)強化家庭教育責任,加強家庭監護作用
在農村留守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切實的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就要強化家庭教育責任,加強家庭監護作用。首先,要引導留守兒童的家長逐步的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使其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此過程中,學校和老師要發揮出充分的引導作用,引導留守兒童的家長為孩子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即便是身在異地,也要經常的通過電話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聯系,多和孩子進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讓孩子們能夠充分的感受到來自于父母的關愛。在這種情況之下,不但能夠有效的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還能夠構建出良好的親子關系其次,學校和老師還要引導留守兒童的家長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無論是留守兒童的家長還是監護人都要先對自己嚴格要求,確保自身能夠具備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對孩子產生出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長期在異地務工的父母而言,要定期的和孩子進行聯系,充分的掌握孩子的近況,定期的回家和孩子團聚。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在學校放寒假和暑假的時間,將孩子接到自己的身邊。這樣做的話,不但能夠有效的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還能夠讓孩子切身的體會和感悟到父母的艱辛,使其能夠逐步的形成奮發圖強的精神,從而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強大的助力。
(二)加強學校的教育作用
對于農村地區的學校而言,首先,要針對留守兒童來不斷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機制,創新相關的教育措施,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例如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信息、設置心理咨詢室以及推行監護人仿校制度等。其次,要盡可能的為留守兒童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相關的政府部門要不斷的加大對落后地區教學設施和教學條件的投入力度。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要強化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為離學校較遠的留守兒童提供相應的寄宿條件;另一方面,要大力的改善農村學校的教學環境,為農村學校配備專門的保育人員和生活老師,從而為留守兒童提供一個溫馨的學習環境,讓留守兒童得到應有的教育、管理與關愛。再次,無論是學校還是老師都要不斷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充分的掌握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和學習發展狀況,不斷的加強家校合作。例如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以此來充分的掌握留守兒童家庭的家庭教育情況,從而對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指導和幫助。另外,學校還可以定期的舉辦一些關于安全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方面的教學活動,從而有效的提升留守兒童的綜合素質水平。最后,對于農村地區的學校而言,要不斷的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不斷的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同時將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引入到學校的整體規劃和教職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中,以此來有效的形成關愛留守兒童的良好校園氛圍。另外,對于農村地區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要與時俱進的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不斷的提升自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學技巧,從而在提升留守兒童教育質量的過程中發揮出強大的推動力。
(三)加強社會方面的教育作用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而言,除了學校和家庭方面的教育之外,還要引入社會方面的力量,加強社會方面的教育作用。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依稀,鼓勵社會上的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積極的創辦留守兒童托管中心,以此來為留守兒童提供來自于社會的關愛和照顧。另外,還可以鼓勵社會上的公益組織和愛心人士建立家長培訓機構,以此來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提供相應的家庭教育指導,從而有效的提升家庭方面的監管能力。其次,要加強對農村地區娛樂場場所的管理,凈化農村地區網吧和游戲廳等文化場所和治安環境。另外,還要針對留守兒童容易受到不法分子傷害的情況采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
五、結束語
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教育工作是尤為重要的,因此,社會各界都要對此予以高度的重視,強化家庭教育責任,加強家庭監護作用,加強學校的教育作用,加強社會方面的教育作用,以此來有效的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整體教育質量。
〔參 考 文 獻〕
〔1〕王誼;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1.
〔2〕孫穎琦.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09.
〔3〕姚云.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及教育應對〔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07).
〔4〕劉佐信.農村留守兒童社會適應現狀與教育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09.
〔5〕劉曉霞.綏化市留守兒童問題探析〔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03).
〔6〕佟延春,隋建華.發揮地方高校優勢,構建關愛留守兒童長效機制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
〔7〕王曉慧.胡金平.“問題范式”下的留守兒童研究及其拓展〔J〕.教育學術月刊.2011,(06).
〔8〕康釗.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關注農村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學術論,2011,(11).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