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瑾
摘 要 從當前高中政治課的教學實踐來看,教師不同程度地出現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減退、課堂教學組織欠佳、對學生注意力分配不均等注意力失焦現象。高生存壓力與低職業成就、高中政治課程的特殊性、高考改革的壓力以及教師對學生心理認識不夠深入是導致中學教師注意力失焦的重要原因。為此,可以從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屬性、切實提高教師待遇、促進教師職業發展等方面矯正教師的注意力失焦。
關鍵詞 教師注意力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師待遇 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32
On?the?Distractibil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ers
in?Senior?High?Schools?and?its?Correction
WANG?Xiaojin
(College?of?Political?Science?and?Law,?Hu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Yueyang,?Hunan?414000)
Abstract In?practice,?ideological?and?political?teachers?in?high?school?tend?to?have?decreased?enthusiasm?for?education,?uncoordinated?classroom?organization,?and?unbalanced?attention?distribution?for?students.?Facing?with?high?survival?pressure?and?low?professional?sense?of?achievement,?the?particularity?of?political?class,?and?lack?of?deep?psychological?understanding?of?students?are?important?causes?of?teachers?attention?loss.?Therefore,?teachers'?attention?loss?can?be?corrected?by?returning?to?the?humanistic?attribut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mproving?teachers?income,?and?promoting?teachers'?career?development.
Keywords teacher's?attenti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eacher's?treatment;?career?development
從當前高中政治課教育教學實踐來看,教師注意力失焦已成為制約教育質量、阻礙教育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關注教師課堂注意力失焦問題,查找分析原因,并針對性地提出矯正策略,已成為基礎教育領域亟待加強的研究課題。
1?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注意失焦的表現形式
1.1?教育熱情減退
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教師職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但從實踐調研來看,許多中學思想政治教師對教育教學的關注以及教育事業的熱愛,而呈現出隨著教齡增長逐漸減退的現象。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窺見:第一,教學逐漸成為教師的常規性活動,教師像處理日常事務一樣對待教學任務,而沒有為之傾注更多的心血。甚至有的教師熱衷于校外兼職和培訓業務,把“副業”當“主業”。第二,沒有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知識結構無法滿足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也無法為中學生未來的專業選擇、就業規劃提供符合實際的指導。許多教師忙于家庭事務、人際交往和娛樂活動,很少有時間接受繼續教育,不了解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沿理論與實踐,知識陳舊且結構單一。第三,只關注“課程思政”而不關注“人生思政”。思想政治在中學不僅是一門介紹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的課程,更是青少年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未來的航向。因而中學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在課堂之外關注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幫助學生塑造完整而健全的人格。但在中學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教師大都偏重于教材講解和考點識記,沒有挖掘教材內容所根植的價值基礎,難以實現思想教育“入腦、入心、化行”。
1.2?課堂教學組織欠佳
初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注意力失焦問題最為明顯。由于教學經驗不足,初任教師在課堂教學時總會感到力不從心,專業知識具備了,但教學方法單一,課堂上顧此失彼。由于對課堂的把控能力較弱,教學內容銜接不暢,經常出現尷尬的“冷場時間”。還有的教師對某些領域的內容掌握不深,課堂上會被學生的提問所難倒,從而不知所措。
對于老教師來說,在課堂教學中仍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注意力失焦的現象。例如,授課模式固化,不能使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不愿意在教學改革等方面花費精力探索嘗試,對研究性學習重視程度不夠。而中學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需要學生打開視野、積極探索,理論聯系實際,否則就只停留在概念記憶、考題訓練層面,達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3?對學生的注意力分配不均
在中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對學生的注意力分配不均已經成為影響師生關系良性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通常對“優生”和“差生”關注比較多,對中間層次學生關注少,這是目前教學管理中比較盛行的策略。但是,從中學教學實踐來看,受到教師額外關注度的“優生”普遍感到壓力較大,心理負擔重,對考試分數和排名的敏感度遠高于其他學生。而“差生”則容易被教師突出缺點、忽略優點,容易在心理上造成負面影響,也會產生對教師的抵觸情緒,造成師生關系的對立。而教師對中間層“默默無聞”學生的注意忽視,會使這部分學生的學習潛力得不到充分挖掘,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
2?高中政治教師課堂注意力失焦的原因分析
2.1?高生存壓力與低職業成就
當前我國教師職業生存狀況堪憂已是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從實踐調研來看,當前大部分教師對工作的滿意度很低,職業壓力很大,直接影響了教師的課堂注意力。[1]由于教師職業收入普遍不高,特別是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初任教師,更加生活拮據。很多任職未滿三年的年輕教師生活上還需要依靠父母接濟。[2]教師的生存狀態與教師隊伍建設、職業發展以及基礎教育的質量都有著緊密的關聯。生活上的困窘與不斷增加的生存壓力強化了初任教師的心理負擔,直接影響了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專注,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教師在承受高生存壓力的同時,還面臨職業成就感缺失的問題。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身心健康的人,思想政治教育本應是中學教育最重要的環節。然而在當今我國高考制度的指揮棒下,學生的升學率和考試分數成為評價教師優秀與否的直接標準。功利化的績效考核體系極大挫傷了政治教師開展情感教育和人性教育的積極性,而不得不被卷入到功利化的應試教育體系之中。在此背景下,教師極易產生職業倦怠,其最典型的表現即是情感衰竭,即失去教育教學積極性,沒有工作熱情。[3]
高生存壓力與低職業成就是當前中學教師對教育熱情減退的重要原因。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轉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注意力就難以聚焦,從而制約教育功能的發揮,也阻礙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這是當前中學思想政治教師職業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2.2?新高考改革帶來的沖擊與壓力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將“四個全面”、“五位一體”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增添了新的思想內容,并將其概括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4]這些當代正在發生的重大變革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反映就是新概念、新表述、新提法的出現,以及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因此,政治教師必須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深入領會黨和國家重大戰略、方針、政策,深刻把握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形勢,并在課堂教學中予以貫徹。
然而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程在性質上的重要性產生鮮明對比的,是其在教學實踐中的尷尬地位。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陸續推進的新高考改革使得高中政治課程處于邊緣地位,政治教師正面臨強烈的職業危機。新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取而代之以統一高考加學業水平考試的“3+3”模式。在該模式中,統一高考的科目只有語、數、外三科,政治則成為學生可自主選擇的學業水平考試的科目。而從目前大學專業錄取對高考科目的要求來看,鮮有專業將政治作為必選。高中政治因其應試價值的下降,無疑將成為大部分考生放棄的科目。從2017年上海新高考的選課數據來看,政治是選擇人數最少的科目。[5]因此,高中政治教師可能因此面臨選課學生少、工作量不達標的問題,嚴重者可能面臨轉崗、失業的職業風險。這種危機感必然轉化為新的競爭壓力和心理負擔,導致教師更加無法合理分配注意力。
2.3?教師對學生心理的認識不夠深入
教師對學生的注意力分配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巨大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學生的成長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學生處于自我意識發展階段,非常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注,成為教師視野的中心。學生希望通過積極回答問題、取得好的考試成績等表現方式獲得教師的贊譽,以滿足自我效能感的需求。因此,在中學階段,附屬內驅力是青少年主要的學習動機。但由于青少年心理發展的差異性,部分學生能夠較快地適應知識學習,更加容易獲得教師的關注,并在教師的關注與鼓勵中獲得更強的學習動力。學生心理發展的差異性要求教師必須適當地關注每一位學生,這與教師時間與精力的有限性構成了一對矛盾,也是教師注意力分配難以做到均衡合理的根源。
3?高中政治教師注意力失焦的矯正策略
3.1?回歸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屬性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人則不僅僅指的是知識的傳授,而是使教育對象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當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在目標定位、教學方法以及效果評價方面均出現偏誤的根本成因,在于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6]只有教師熱愛教育,把畢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中來,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育成果。
回歸人文教育意味著教師要回歸初心,重新樹立育人的信念。在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實人文關懷,其邏輯前提是教育者應富有人文情懷。俄國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指出:“人類教育最基本的途徑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響信念。”[7]因此,中學思想政治教師需要關注教育事業的發展,特別是關注新的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政策、教育理論,認識到自己是教育事業的主體,從而把自身注意力集中到教育事業上來。同時,在課堂教學方面,要從單純強調應試技術層面轉向技術之外的情感、人性層面的超功利教育。課堂教學本應是變動不居、最富有創造性地勞動,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程式或方法可以套用。[8]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體現在運用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在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中塑造發展中的人。教師創造性地教育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自己人生價值和生存意義得以實現的過程。
3.2?切實提高教師待遇
當前,教師待遇較低已成為制約中小學教師隊伍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中小學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各種腐敗亂象的根源。整治教師灰色甚至違法收入,就必須在源頭上解決教師收入低的問題。不斷提高地位與待遇,讓教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教師才會有更多的榮譽感、責任感,才能真正把注意力聚焦到教育事業上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在宏觀層面上強調了教師績效工資總量的財政保障,但微觀層面的績效工資如何分配仍然屬于各學校的自主權。這就還需要學校制定合理的績效分配制度,維護公平合理的教師成長環境。
除了政府的財政保障外,還需要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民辦教育,通過建立競爭機制以及人才吸引機制,使專業素質硬、教學能力強的教師獲得更多的合法收入。民辦教育機構有著較為雄厚的社會投資資金,具備現代化的校舍與教學設施,只要在法律與政策層面摒除對民辦教育的歧視,鼓勵并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民辦學校必然有實力吸引更多優秀的師資與生源,對公立學校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由此,勢必倒逼公立教育體系改革轉型,開展人才引進戰略,大幅提高教師待遇,以保住自身傳統優勢。在這樣的競爭機制之下,優秀教師的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與證明,而最終的受益者將是廣大學生。
3.3?促進教師職業發展
為了使初任教師盡快度過新手期,走向成熟,任職學校可以建立青年教師職業導師制度。為此,學校首先需要建立明確的職業導師工作責任機制,并落到實處。為每一位初任教師聘請專門的職業導師,采用師徒制模式,讓職業導師全面指導初任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升。其次,要合理計算工作量,為職業導師提供津貼與獎勵。其三,要對初任教師職業發展進行考核,對拒絕接受導師指導或者確實無法滿足崗位需要的初任教師予以解聘。總而言之,要讓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愿意帶新人、帶得好新人。
與此同時,學校還應當通過購買繼續教育服務,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要改變當前教師繼續教育流于形式的弊病。這些教育內容無法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因此,要緊密結合教師職業發展需求,提供專業化、高質量的繼續教育服務。例如,針對性地為高中政治教師開展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等方面的培訓,一方面為政治教師轉崗奠定技能基礎,同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從“課程思政”走向“人生思政”奠定基礎。
4?結語
中小學教師的注意力管理是當前我國教育學界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而對于高中政治教師來說,既存在中小學教師共有的注意力失焦現象,又存在著這一群體的特殊問題。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推進,以及新高考改革的到來,高中政治教師還將面臨更為復雜的職業矛盾,從而產生更多的注意力失焦問題。對高中政治教師注意力失焦現象的矯正,除了需要訴諸職業倫理因素以外,更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思想政治課的價值目標與功能定位,讓其回歸人文本位。此外,教育部門以及全社會還應當正視教師所面臨的物質困境,并為他們的職業發展提供繼續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敏.中學教師工作投入感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2] 于清文.中學初任教師生存狀態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7.
[3] 周淑麗,李文鵬.當代教師職業倦怠的現狀問題及成因分析[J].中華少年,2017(13):232.
[4] 范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框架[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8(02):17-20,134.
[5] 搜狐教育.上海“新高考”2017年選科統計結果出爐![EB\OL]?http://www.sohu.com/a/217222597_99899536.2018-10-25.
[6] 孫迪亮.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誤及其矯正[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25(4):20-23.
[7] 續潤華.外國教育史導論[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176.
[8]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