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 群眾文藝活動只有根植于“接地氣”的土壤中,才能持久健康地傳承下去。在“群眾文藝”發展、傳承、變化過程中,文藝組織方式的變革是一個重要的變量,我們只有利用好了這一變量才能更好地促進群眾文藝發展。新時期群眾文藝活動組織方式變革的時代背景主要包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的個體化”、后工業文明時代組織結構的非平衡態變革趨勢、組織形式的“虛擬化”等。為了“讓群眾文藝活動接地氣”,新時期群眾文藝活動可以嘗試以政府為主體的公益性組織方式、以購買第三方服務為重要補充的市場化組織方式、以具體文藝任務為導向的“任務型組織”方式、以群眾自發性群體為代表的自發組織方式等多元化的方式。
關鍵詞:群眾文藝活動;接地氣;新時期;文藝組織方式;文化創新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文化藝術的創造者。“群眾文藝”作為一種生于人民、傳于人民、創造于人民的文化形式,代表著特定歷史時期人民的物質生產和精神審美生活的基本面貌。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也強調要把“群眾文藝”等優秀傳統文化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話語權等結合起來。在新的歷史時期,群眾文藝活動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正在發生著一些深刻的改變,但是無論如何變化,只有根植于“接地氣”的土壤中,才能持久健康地傳承下去。在“群眾文藝”發展、傳承、變化過程中,文藝組織方式的變革是一個重要的變量,我們只有利用好了這一變量才能更好地促進群眾文藝發展。
一、新時期群眾文藝活動組織方式變革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認為,“群眾文藝”的本質在于“人民性”,群眾文藝的精神審美和核心價值觀在根本性的意義上是由人民所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1]。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不斷走向深入的背景下,群眾文藝活動的組織方式也正在醞釀著深刻的變革,主要是由以下幾個時代背景所決定的: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的個體化”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實行“國家——社會”高度一體化的發展模式,人的存在方式表現在組織層面即“單位人”,無論是誰都可以在某種類型的“單位”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坐標。因此,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群眾文藝組織方式是“單位制”的。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受深刻進行變革的市場經濟影響,人的組織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因為精細的市場分工和社會分工,人被從傳統的單位制中解脫了出來,一大批個體化、自由勞動者等成為“自由人”,因此新時期我們探索“群眾文藝”的組織方式創新必須立足于這個時代背景。
(二)后工業文明時代組織結構的非平衡態變革趨勢
在組織行為學看來,由20世紀中后期開始,人類以西方發達國家為先導進入到了所謂的后工業文明時代或稱后現代主義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越來越明顯的不確定性、風險性和動態變化性等,傳統的組織方式不得不進行一定的調整,以更好地適應組織環境。在這個變革過程中,從軍事組織到經濟組織、政治組織、行政組織、教育組織等變革呈現出來的一個共同的趨勢即“組織結構的非平衡態”[2],它表現為組織邊界的開放性、組織資源獲取的合作主義、非本位主義、管理層級的扁平化等。群眾文藝作為一種文化組織的實踐,根本意義上也是受制于這種非平衡態的變革趨勢。
(三)組織形式的“虛擬化”
大致上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人類同時也進入到了一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傳播時代。以“群眾文藝”教育為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對我們傳統意義上群眾文藝教育資源的整合、管理創新等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在師生關系塑造、教育的價值導向、教育的模式、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技術等多個方面也重構了群眾文藝教育管理的面貌。我們知道,互聯網等新媒體具有的“自言性”“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3]、“互動傳播性”等,要求我們的群眾文藝教育資源整合要更加及時、具有回應性和針對性,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為導向等。
二、“讓群眾文藝活動接地氣”:新時期群眾文藝活動的組織方式選擇
整體而言,我國當前已經從“溫飽型社會”逐步發展到“小康社會”,2020年也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之年和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在這種背景下,“群眾文藝”無論是從文化內涵還是文化傳承、文化創造等任何角度來看,都必須以更好更均衡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為出發點。“接地氣”是群眾文藝活動最基本的內涵之一,在組織方式的選擇上可以嘗試以下幾種策略:
(一)以政府為主體的公益性組織方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文藝”固然有市場化、營利性、經濟性的一面,但是作為一種文化事業,公益性是群眾文藝的本質屬性。圍繞著當前群眾急需的戲曲類文藝、合唱類文藝、廣場舞類文藝、健身類文藝、鄉土類文藝等,在組織方式上應當堅持公益性、人民性方向,以政府為主體,以提供群眾文藝服務場地資源、師資培訓資源、文藝形式資源、政策指導資源等為基本方式,實現對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的組織。
(二)以“第三方購買”為重要補充的市場化組織方式
根據公共選擇理論,群眾文藝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其本身帶有一定的公益性、公共性等特點,但是在具體的組織方式上可以考慮引入一定的市場化組織方式,例如文化公益單位向第三方購買群眾文藝組織服務即是一種具體體現。在一定的條件下,通過向勞務派遣公司、網絡服務商等第三方購買服務,可以有效組織起群眾文藝活動。同時實踐也早已表明,適度的市場化有助于繁榮群眾文藝,也有助于刺激群眾文藝創新。進入21世紀以來,與我國文化產業、文化市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相同步,以網絡文學、“抖音”“網絡直播”等為代表的一批新型網絡互聯網群眾文藝形式和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并且已經借助于“人的數字化生存”這一命題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這背后即是借助于市場力量、企業力量不斷參與、不斷創新的產物。面向未來,群眾文藝“接地氣”發展的很重要的一個判斷指標就是看是否符合文化市場需求,是否符合網絡空間傳播話語的要求。
(三)以具體文藝任務為導向的“任務型組織”方式
在組織行為學領域,“任務型組織”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的科層制組織而存在的組織形式,任務型組織的產生往往是為了解決某一個特定的組織任務,具有典型的臨時性、適應性、任務導向性和自我終結性[4]等特點。某個任務型組織的成立、運作、評價、考核、解散、重組等,都是圍繞著現實生活中某個臨時的、具體的任務目標而開展的。我們所處的新時期,群眾文藝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多元化、碎片化、精細化,因此在組織特定的群眾文藝創作或演出時,往往需要臨時抽調特定領域的專家、學者、官員、群眾代表等組成“任務型組織”,只有如此才能從多個合作主體部門當中尋找到合作的資源,更好地扎根于群眾、更好地接地氣,更好地向特定的對象提供優質的文藝產品或文藝服務。
(四)以群眾自發性群體為代表的自發組織方式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組織方式的顯著特點之一即“自組織”,它指的是人們圍繞著特定的目的而自發組織形成的一種行為。像我們所熟知的家庭總動員群眾文藝活動是典型的“家庭自組織”,鄉村廣場舞文藝活動是典型的“村組自組織”,廟會活動等則是典型的“區域自組織”等等。由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文化消費、文化實踐本身就是基于嚴格的市場細分而形成的,因此巧妙借助于行業組織、自治組織、微信群、QQ群、家庭、班級、學校等自組織形式實施群眾文藝活動,也是一種最本真、最質樸、最自然、成本最低的“接地氣”文藝活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
[2]張康之,李東.任務型組織:打破常規組織的資源控制[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13.
[3]馮國芳.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資源整合的目標取向[J].教育探索,2010(12):134.
[4]張康之.任務型組織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