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學生和其他普通學校的學生存在差異性,其對于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興趣不高,以至于上課時缺乏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對于專業知識抱持著敷衍的心態,因此常常在學習與訓練中遇到困難和問題。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取有效措施激發學生興趣,是中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創新改革得方向。本文基于此,首先概述中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特殊性,然后提出中職藝術專業課程設置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策略,給相關工作者以參考。
關鍵詞:中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興趣激發
引言
贊科夫說過:“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可見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中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是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想要充分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設置課程的時候,應當充分從中職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從而將學生培養成理論知識扎實,崗位競爭能力強的專業人才。以此為背景,本文著重探討研究中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興趣激發策略。
一、中職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特殊性
中職是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學生畢業的學歷為中專學歷。被中職學校錄取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大部分在學習方面都十分被動。因為專業的特殊性,選擇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入學考試一般要求有一定的美術基礎,但中職院校為了改變招生難狀況,會取消入學考試,照單全收所有報名的學生。因此,許多中職學生的藝術專業基礎知識幾乎為空白,且這些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這就給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帶來了諸多難題。為此,想要突破困境,唯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探尋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二、中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策略
(一)課程設置緊密聯系生活內容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內容設置過于依賴于教材和過于放任自流都不可取,課堂教學應當從采用有效方法和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此,需要充分聯系生活。中職學生往往并不關系和自己沒有直接關系的企業文化,但卻十分重視生活中的個性化[1]。例如,教師在給學生上藝術設計概論版式設計的時候,可以以學校外新開張的奶茶店店面作為設計課題。先給學生分析奶茶店招牌設計的特點,聯系教材中的版式設計色彩搭配、各元素比例、字體選用等理論知識。之后給學生布置相關作業,讓學生就該奶茶店的店面設計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上交作業積極,且對店面的評價涉及各方面,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設計內容,癌包括了招牌和周圍建筑的協調、和奶茶風味的聯系等,這些正是設計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講評作業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并掌握該章設計內容知識。最后,教師再給學生布置設計實踐任務,讓學生就該奶茶店的各元素進行改良,從而加深設計環節印象。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興趣得到有效激發,且參與度顯著提升,將教材和生活相結合,能給學生以新鮮之感,達到教學質量提升的目的。
(二)課程設置尊重學生個性需要
藝術設計專業是具有鮮明特點的一門專業課程教學,其并適用于單一的教學模式,而是需要融入趣味性與知識性的“綜合性”教學。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教師應充分考量學生的自我意識,把握學生心理,尊重學生個性需求,結合市場和實際,運用多元化教學手段,從根本上激發學生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真正喜歡上藝術設計專業。例如,包裝設計教學時,如果只是單純給學生講解包裝的定義、功能、設計原則等,學生往往興趣缺缺。而這時,如果教師聯系商場、超市中的零食、飲料包裝、展覽館的藝術品包裝等,并結合學生學習、生活和就業,以“包裝”形容學生的在校學習過程,往往更能引起學生興趣,滿足學生個性學習需求。
(三)課程設置培養學生專業情感
想要激發并保持學生對一門專業的興趣,只單純依靠教學的創新改革是不足夠的。只有讓學生真正了解到這門專業的魅力,感知到設計學習和自身情感的聯系,才能讓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更加恒久不變。所以,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情感融入到設計任務完成中[2]。例如,教師給學生布置了插圖設計任務,但學生因為初次接觸該內容,不知如何下手,任務遲遲無法進行。對此,教師講題目改為了“送給父母的一幅畫”,確定了該設計的情感題材,也給了學生情感投入設計的對象,學生紛紛茅塞頓開,開始進行積極的創作設計訓練。這一引導學生投入情感教學方法,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進行任務訓練,還是為了加深學生設計創意的情感深度,設計創意在情感的支撐下會更富有生命力,有助于逐步培養學生對該課程專業的情感。
三、結語
總而言之,中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設置想要確實激發學生興趣,就應當立足于中職學生特殊性,緊密聯系生活內容,尊重學生個性需要,培養學生專業情感,從而逐步解決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藝術知識理論基礎薄弱的問題,培養穩定學生專業興趣,全面提升學生藝術設計知識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岳新.藝術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研究現狀分析[J].農家參謀,2019(20):278.
[2]周亮.中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的興趣激發策略探析[J].無線互聯科技,2012(12):233.
作者簡介:姜艷麗,河南省經濟管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