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玫
【摘 要】本文論述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用美學課程開發與建設,認為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具備了一定的現實基礎、學科基礎和專業基礎,但是也面臨著缺乏現成教材、缺乏跨學科專業素質較強的師資力量、該課程未被廣泛認識和重視等方面的困難,提出開發和建設應用美學課程的措施:制定教學大綱,申請將美學課程列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之中作為專業選修課;整合全校美學師資力量,建設教學團隊,鼓勵美學教師將應用美學作為科研領域;通過人文素質拓展類課程,開設應用美學課程。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高校? 應用美學? 課程開發?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052-03
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現實社會對將高深理論轉為實踐能力和社會生產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尤為需要。而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是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的主力軍。因此,《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基于這樣的契機,近十年來,我國將原來的專科院校或升格或合并,新建了一大批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地方應用技術型本科高校,北部灣大學便是其中之一。
應用美學是美學與各學科領域交叉融合所產生的新型學科領域,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應用性特點。因此,以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大學生審美情操為己任的美學課程,從傳統的單一封閉的課程體系向多元開放的交叉類應用型課程體系轉變,是目前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的美學課程的改革方向所在。
一、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用美學課程開發的現實基礎、學科基礎與專業基礎
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適應應用技術型高校發展的需求,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也符合學科自身的發展規律,是美學學科在當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地方高校辦學定位的應用技術轉型,為應用美學課程開發奠定了現實基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出現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與大眾化的矛盾,加上培養服務地方經濟的應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理念得到發展,一批高等專科院校升格或者多所院校合并,新建了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定位為地方性和應用性,致力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地方性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課程設置要充分考慮到培養對象的地方性、培養目標的應用性、培養體系的社會性、課程體系的實踐性等特點,培養學生在接受專業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主動地觀察和獲取知識及獨立地解決問題的實踐和應用能力。北部灣大學位于廣西欽州市,突出“服務地方”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定位,著力打造“地方性、國際性、海洋性”辦學特色,加強重點和特色專業建設,積極發展新興、交叉和應用性強的學科專業。在這樣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理念下,為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從教育發展的需求看,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與建設,使美學課程的教學和專業人才的培養較好地結合起來,符合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念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課程開設也應注重實用性。因此,以北部灣大學作為試點建設應用美學課程體系,對于全國同類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類院校的人文素質類課程的開發,都具有普遍價值和借鑒意義。
(二)應用美學學科新領域的不斷開辟,為應用美學課程開發奠定了學科基礎。從當今應用美學學科發展情況看,美學與多學科交叉并向跨學科領域拓展,既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驅使,也是審美日常生活化的結果,應用美學學科的出現正是美學應用于各學科領域的具體表現。當前,伴隨著學科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美學研究越來越趨向于門類化、多樣化,各種與其他學科滲透融合的應用美學遍地開花。美學在具體部門藝術中的應用,產生了影視美學、音樂美學、書畫美學、舞蹈美學、文藝美學等;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中的應用,產生了生活美學、餐飲美學、服飾美學、建筑美學、城市美學、旅游美學等;在自然科學中的應用,產生了科技美學、醫學美學、地質美學、海洋美學等;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產生了新聞美學、傳媒美學、網絡美學等;在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領域的應用,產生了政治美學、經濟美學、行政美學,等等。美學的觸角伸長到了各個方面、各個部門、各條戰線、各個角落,構成一個龐大的網絡,美學顯示出其頑強的統攝力、輻射力、滲透力。各應用美學學科領域的開發和拓展,為地方應用技術型大學以及高職高專大專院校應用美學課程的體系建構奠定了堅實的學科基礎。
(三)地方各高校現成的文理專業豐富,為應用美學課程開發奠定了專業基礎。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文科和理科專業豐富,為應用美學課程開發奠定了專業基礎。以北部灣大學為例,該校作為一所應用技術型綜合性大學,專業文理兼備,為開設與各專業緊密相關的應用美學課程提供了可能性:在資源與環境學院可開設環境美學(主要針對地理科學專業學生開設)、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主要針對地理科學專業學生開設,也可以作為全校公共課和素質教育課開設)、地質美學(主要針對地理科學專業學生開設)。海洋學院、海運學院、機械與船舶海洋工程學院、石油與化工學院、食品工程學院等可開設海洋美學(主要針對海洋科學專業、輪機工程專業、航海技術等專業學生開設)、科技美學(主要針對海洋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輪機工程、航海技術等專業學生開設)。在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理學院可開設科技美學、網絡美學等。在經濟管理學院可開設經濟美學(由市場營銷、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選修)、旅游美學和餐飲美學(主要針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開設)。人文學院可開設秘書美學(主要針對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學生開設)、政治美學(供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學生選修);現代傳媒美學(主要針對新聞學專業、傳媒與策劃專業學生開設);網絡美學(主要針對新聞學、傳媒專業學生開設,也可以供全校學生選修);新聞美學(主要針對新聞學專業學生開設);東方美學(可由漢語言文學專業、國際漢語教育專業學生選);中國美學(可由漢語言文學、對國際漢語教育專業學生選修);西方美學(可由漢語言文學、國際漢語教育專業學生選修);生活美學(可由人文學院學生選修,也可由全校學生選修);實用美學(可由人文學院學生選修,也可由全校學生選修)音樂美學(為音樂學本科專業音樂,如教育方向、演奏方向、演唱方向、學前音樂教育方向學生開設);舞蹈美學(為音樂學本科專業舞蹈方向學生開設);播音主持美學(為播音主持專業學生開設)。陶瓷與設計學院可開設繪畫美學(針對美術學專業學生開設);設計美學(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開設);廣告美學(針對藝術設計專業廣告設計方向學生開設);藝術美學(針對藝術設計、藝術類專業學生開設)。其他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同樣也可以結合本校的專業,開設應用美學課程。
二、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用美學課程開發的價值和意義
地方應該技術型高校應用美學的課程開發,不僅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具有重大意義,而且也是美學學科在高校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的重要途徑。
(一)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是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提高,人的精神文明也需要不斷關注,而美學作為一門關注人的存在價值意義的人文學科,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美學課程是高等教育中美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在提升大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和審美感受力,培養大學生的理論素養、邏輯思維能力,鑄造完美人格等諸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應用型大學普遍存在重理輕文、重視學生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輕視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的傾向,尤其在理工科專業中,人文素質拓展類的課程的開設極少,更不用說美學課程。
目前,傳統美學課程在高等學校屬于邊緣化的冷門課程,原因有三:一是美學理論晦澀難懂,令人望而生畏,教師教法單一,課堂枯燥無味;二是美學理論缺乏實踐性,缺乏對當前現實問題的關注和回應;三是美學理論缺乏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相結合的應用性。這導致學生對美學的現實價值和應用價值產生懷疑,學生普遍認為美學理論離現實生活太遠、與本專業沒有關聯,學習興趣不大,學習積極性不高。應用美學從美學的視角審視各個不同的學科領域,其優越性體現在: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用價值;既體現人文精神,又體現科學精神;既具特色性,又具普適性;既避免了傳統美學課程脫離現實、枯燥抽象的弱點,又克服了傳統美學原理與學生專業關聯性不大的缺點。應用美學課程體系的開發與建設,既可以解救美學在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又為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提供重要途徑。
(二)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為美學學科在高校中的生存發展提供了出路,是高校美學課程改革的方向所在。從學科發展的需求來看,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充分體現了美學學科的應用性和實踐性,是美學從形而上的純理論思辨走向形而下的生活實踐的有效途徑之一。美學雖然是一門理論性、思辨性、抽象性很強的人文學科,但并不意味著美學是一門脫離實踐性和應用性的學科。任何一門學科倘若失去現實價值和應用價值,那么就意味著這門學科失去了存在意義。當前,日常生活日趨審美化,而美學卻因為自身的研究局限而缺乏對社會問題的回應和介入,導致美學學科日益邊緣化。而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則充分體現了美學學科的應用性特色,將高深的美學理論滲透到其他學科之中,既是美學從理論走向實踐和應用的有效方式,也是美學學科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筆者努力嘗試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一些應用美學公選課,比如海洋美學、影視美學、網絡美學等,供全校學生選修,選修的學生大多為理工科和藝術類學生,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熱情高漲,教學效果良好。筆者也努力嘗試與學生專業相結合,開設一些特色的應用美學課程,比如與旅游管理專業結合開設旅游美學、與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結合開設秘書美學、與新聞學專業結合開設新聞美學等,這些課程也一致獲得學生的好評。可見,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是美學課程改革方向所在,是美學在高校生存發展的重要出路。
(三)應用美學課程的開發,為高校教師科研領域的開拓提供新的思路。從科研成果推廣的需求看,通過課程開設與課程教學的方式,使應用美學的學科研究成果得以推廣和普及,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又是鼓勵美學教師不斷開辟新的研究領域,積極參與科研的有效方式。總之,美學應用學科的發展是美學學科發展的出路;美學應用類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是美學課程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下改革和發展的出路;應用美學的開發與建設是培養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高校教師科研領域開拓的新思路。
三、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用美學課程開發面臨的困難
當前,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美學課程開發的存在一些現實的困難,主要表現如下:
(一)許多應用美學領域空白,缺乏現成的教材資源。許多應用美學新興領域尚未開發,比如政治美學、行政美學、網絡美學、海洋美學等,導致新興的應用美學課程教學沒有現成的教材,需要教師自主開發,這在無疑之中增加了美學教師開課的難度。當前所能開設的應用美學課程,大多是有了現成教材的課程,比如旅游美學、設計美學、新聞美學等,而沒有現成教材的課程數量較少。
(二)跨學科專業能力較強的師資力量匱乏。應用美學課程的講授,要求教師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具備跨學科專業素質,這導致能從事應用美學教學的師資匱乏。應用美學與傳統的美學不同,前者兼具理論性與應用性,因而美學教師僅具備深厚的美學專業功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備跨學科、多領域的專業知識。比如講授網絡美學課程,教師需要具備美學、藝術學、傳播學、網絡科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開設海洋美學課程,教師需要具備美學、海洋科學、海洋社會學、海洋人類學、海洋藝術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一些應用美學學科跨越文理科的界限,比如科技美學不僅要求教師熟悉哲學、藝術等文科知識,還要熟悉科學、技術等理工科知識。所謂隔行如隔山,這對應用美學授課教師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三)應用美學課程較為前沿,在高校中未被廣泛認識和重視。與各專業的核心專業課程相比較而言,應用美學為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非美學專業人士大多對其不甚了解,并未認識到其作為人文素質課程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導致其在高校中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未能在全校范圍內全面鋪開。
四、地方應用技術型高校應用美學課程開發的路徑
以北部灣大學為例,當前開發和建設應用美學課程的方式主要如下。
(一)制定各應用美學課程教學大綱,申請將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通過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討論,美學教師可以建議將一些與專業緊密相關的應用美學類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專業選修課程,這是應用美學課程開設的主要途徑。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人才培育的指導性文件,也是各學院每個學期的開課依據。北部灣大學各二級學院在制定各個專業的培養方案之時,會在廣泛征求教師的意見和建議基礎上,聘請相關專家參與指導,充分考慮、反復論證所開設的課程是否契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以最大限度地優化課程體系的設置和合理化課程學分分布。作為美學教師,可積極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討論,充分論證應用美學作為學生人文素質課程的重要性,提出將一些與學生專業緊密結合的應用美學課程列入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專業選修課,并制定相應的課程教學大綱,自主開發相應的校本教材。經努力,在2010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旅游管理專業將“旅游美學”課程設為專業選修課;在2012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傳媒策劃與管理專業將“網絡美學”設為專業選修課;在2016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新聞專業將“新聞美學”列入設為專業任選課;在2017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漢語言文學文秘方向專業將“秘書美學”設為專業任選課程。
(二)建立教學團隊,鼓勵教師自主開拓各應用美學領域,并通過開設全校公共選課的方式建設應用美學課程。整合全校美學師資力量,成立應用美學教學團隊,鼓勵教師以某個應用美學領域作為科研方向,積累科研成果,并通過全校公共選修課的申請,開設應用美學課程,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為了拓展學生的跨學科跨專業的綜合素質,也為了給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提供出路,北部灣大學教務處鼓勵每位教師每個學期都積極申請開設全校公共選修課,供全校各專業學生自由選修,這類課程一般為32課時,設置2學分。當前,灣大的美學教學團隊通過申請全校公選課的方式,在全校范圍內開設“海洋美學”“網絡美學”“影視美學”等課程供學生自由選課,在選課的學生中,既有海洋類、輪機工程類、食品化工類、數計物電類專業的理工科學生,也有經管類、藝術類、中文類專業的文科學生。其中,筆者所開設的“網絡美學”和“海洋美學”這兩門應用美學課程,在全國高校范圍走在前沿。該課程結合了學生的專業特點和筆者的特色科研領域,筆者還自主開發了校本教材,促成了將科研用于教學,又以教學促進科研的良性循環。
(三)通過人文素質拓展類課程,開設應用美學課程。為了拓展學生的人文綜合素質,北部灣大學人文學院設置一些人文素質拓展類的實踐性課程供學生選修。這類課程短小精悍,一般為8到16課時,突出應用性和特色性,授課內容可以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點和科研領域靈活自主安排。通過這條路徑,目前筆者在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了餐飲美學的應用美學課程。當前,雖然已在一些專業開設了應用美學課程,但數量不多,未能形成將美學基本理論滲透及應用到各學科的應用美學課程體系,可待挖掘和建設的空間極大。
【參考文獻】
[1]范秀娟.我國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探索和研究[D].甘肅:蘭州大學,2010
[2]鄧波,銀建軍.欽州學院辦學定位研究[J].欽州學院學報,2012(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美育及其實現路徑研究”(16JDSZ100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周 玫(1980— ),廣西北流人,哲學碩士,北部灣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網絡美學、海洋美學。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