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珩 楊華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院校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的支撐體系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活動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等5個子體系,并分析這5個子系統對人才培養的保駕護航作用,認為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支撐體系是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關鍵,應把各個職能部門納入人才培養工作體系,使各個職能部門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結,相互推進而又相互支持,維系各個職能部門相互協調,共同為人才培養工作服務。
【關鍵詞】職業教育國際化? 職業核心能力? 支撐體系? 人才培養? 實踐活動?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086-0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逐漸由以“技術”為中心轉化為以“人”為中心,對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即從單一的技術要求逐步發展為技術、素質的雙重要求,這是經濟發展要求職業教育做出相應變革。企業既需要職業院校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也需要他們具備跨專業、會遷移、可轉換的職業適應力和職場競爭力,這種能力就是職業核心能力。越來越多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日益重視員工的職業核心能力,特別是職業核心能力賦予員工的可持續發展和職業適應能力。職業核心能力逐漸成為用人單位選人、用人、培養人的重要標準,是當今世界發達國家、地區職業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的熱點,也日趨成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培養目標。“基于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進行課程設計是世界各國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也是高職院校、用人單位、畢業生‘三方的迫切需求”。由此,在職業教育國際化的教育發展背景下,職業院校必須“培養學生將來在社會上就業、擇業和創業的能力,實現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著眼于現實職業對學生實際技能的需求,以發展的眼光來培養學生對未來職業的適應能力”,滿足職業院校、用人單位以及職業院校學生的需求。
一、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的支撐體系
“職業核心能力具有可遷移性的特征,需要從行為表現的一貫性、發展性、特殊性等角度去衡量”??梢?,與專業技能培養不同,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具有其獨特性,不是一朝一夕、一門課程就能完成的事,而是持續時間長、涉及部門多、需要集合眾多部門資源的龐大的系統工程,它具有縱橫兩個維度,需要多個支撐體系聯合支持,貫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理論和實踐,貫穿學生的整個學習周期,學生終身受益。職業院校為了達到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預期目標,在做頂層設計時,統籌安排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學生活動等各項工作,合理安排各項能力以及不同能力等級培養的時間、實踐活動方式等內容,使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活動能夠循序漸進地開展。培養過程需要協調各部門工作,對不同專業所需的職業核心能力及能力等級進行細致的分析,把培養計劃寫進人才培養方案,在教學場地、設備、人員、學分、資金等方面給予制度上的保障,配套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實踐活動體系、評價體系、保障體系等支撐體系,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全面連續的制度保障,保證培養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沒有完善和強有力的支撐體系作后盾,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難以達到預期目標,所以支撐體系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能夠獲得成功的關鍵,是保證職業院校能培養出適應社會形勢發展、符合用人單位需求人才的關鍵。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支撐體系如圖1所示。
二、支撐體系對人才培養的保駕護航作用
再完美的構想,如果沒有充實完善的支撐體系作為輔助,人才培養工作只能是華而不實的花架子,難以落到實處。支撐體系是保障職業核心能力能夠全面實施的基石,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支撐體系由5個子體系組成,既互相獨立又互相聯結,即獨立運行又在特定時期溝通完成同一個工作任務,全方位保障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順利開展。
(一)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過程相比,雖然不起眼,卻對人才培養是否成功起著決定性作用?,F階段我國正處在社會經濟轉型期,各產業和行業結構不斷進行調整,新興行業迅速發展,有的行業逐步走向衰落。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在復雜多變的局勢中,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根據地方經濟結構,依據自身特色及優勢,剖析專業結構和專業特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做好人才培養規劃,把培養計劃寫進人才培養方案,明確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這樣才能使人才培養工作有的放矢。不同專業由于專業特點以及實際工作崗位的需求不同,職業核心能力及能力等級不能簡單籠統地進行描述,需要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對不同工作崗位在職業核心能力方面的具體要求進行細致的剖析,在重點培養的職業核心能力及能力等級,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開設的學期等具體問題上進行反復論證,并進行科學描述,以人才培養方案的形式加以明確,使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有條不紊。
(二)課程體系。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依靠課程教學得以實現,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依靠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專業選修課共同實現。職業院校學生要想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除了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必須注重具備專業的拓展能力的培養,把專業技能合理地、結構性地向相關學科延伸”,職業院校學生在具備專一的專業技能前提下,還必須具備職業核心能力。在公共必修課中,系統接受職業核心能力知識及技能訓練;在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上,在模擬的工作情境中運用職業核心能力,并檢驗學習效果;在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上,有針對性地加強某個模塊能力,使職業核心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例如市場營銷專業,在公共必修課中系統接受了與人交流、與人合作、數字應用等8種職業核心能力的知識及技能訓練;在專業課“市場營銷策劃”中,需要運用數字應用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與人合作能力等完成課程任務;在選修課“社交禮儀與口語藝術”中,需要運用與人交流能力、自我提高能力、創新革新能力等完成課程任務。職業核心能力從公共課到專業課、選修課,全方位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學生在課程任務完成過程中,深刻了解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和自己的不足,在教師的幫助下,進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不是單一的課程能夠完成得了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門課程通力合作才能“全員”“全程”“全方位”完成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目標。
(三)實踐活動體系。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實踐教育理論認為,實踐是促進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唯一途徑,強調“做中學”。實踐活動是培養職業核心能力的必由之路,職業學校對學生能力培養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實踐性,這種實踐性的特征主要表現在教學過程具有實踐性。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貫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理論課與實踐課,培養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高深的理論知識,而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真實場景中解決實際問題,滿足工作需求。專業實踐活動、技能競賽、校園社團活動、創業創新實踐以及社會實踐都是檢驗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效果的場所。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出于完成實踐活動而不是完成課程任務的目的,有意識地運用與人合作能力、與人交流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職業核心能力,這就在主觀動機上發生了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在客觀效果上達到了鍛煉職業核心能力的目的。例如在中華經典誦讀比賽中,參加合誦的學生從組隊、選作品、選服裝、編排表演形式到每次的排練,在反復的交流討論中運用了與人交流能力、與人合作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為了使表演效果更好,對排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斷進行改進,運用了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革新能力;比賽結束后的活動反思運用了自我提高能力。
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意識到了職業核心能力對于提高活動效率和質量的重要作用,在運用職業核心能力過程中體會到了職業核心能力運用的場景和技巧。一方面學生能在實踐中驗證理論知識,強化運用技巧;另一方面學生形成自我培養意識,為將來在職業生涯中實現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從而實現終身受益這個目的提供可能。因此,在實踐活動課程中進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學生從認知層面到行動層面確切地了解到學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怎么做和做了會怎樣這幾個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在行動過程中養成職業核心能力。
(四)評價體系。在學生的能力構成中,專業技能屬于顯性范疇,職業核心能力屬于隱性范疇。在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職業核心能力由于其普遍性和適用性,是所有職業都需要的能力,能影響職業發展,顯得分外重要。構建合理的評價體系,采用科學的評價方式,對職業核心能力進行評價,通過評價結果對培養效果、培養方向、培養方式做出反饋,及時進行調整,使培養效果更佳。因此,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應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全面化、評價方式多樣化,注重評價體系的科學性、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具體、可測量、可觀察的評價指標體系,對評價的質量、數量做出明確要求。職業核心能力以考查學生能力養成為重點,對課程的考核方式從總結性考核轉向過程性考核,不以一次考試決定最終成績,有利于通過教學活動過程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赏ㄟ^三種方式考查學生能力培養效果:其一,通過課程的過程性考核考查理論知識掌握情況以及能力培養情況;其二,以相應能力等級證書考查學生能力水平;其三,在日常的專業學習活動和校園活動中,考查能力養成及靈活運用情況。例如,營銷類專業學生的評價可采用課程筆試+口試+職業核心能力等級證書+校園活動+專業比賽+第三方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手段。三種評價方式構成的評價體系,涵蓋職業核心能力課程學習、專業課程學習、校園活動實踐到專業學習活動,在課程寬度上覆蓋了專門的培養課程、滲透性課程和實踐課程,在時間維度上縱穿整個學習生涯,在課堂上既有專門的培養課程又有專業課等滲透性課程,在課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終身受益。
(五)保障體系。缺少實施條件的人才培養模式,只能是空中樓閣,只有給予充實的各項保障,才能使人才培養工作落到實處。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涉及教學場地、教學設備、教師隊伍建設、學分、活動分、資金等各方面問題,需要(下轉第135頁)(上接第87頁)院校各個方面的通力配合,少了哪一方面的支持,人才培養工作都會受阻,甚至半途而廢、事倍功半。例如,教學場地需要特殊的教室和教學設備,教務部門應給予響應;教務部門、人事部門在教師隊伍的組建、培訓以及后續教育問題上要積極配合;學生參加校園活動方面,學生工作部門需予以滿足;購買教學設備、教具、教學耗材、學生活動用具等需要教務部門和財務部門劃撥專項經費。這些構成了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保障體系,是人才培養工作能夠順利實施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通過網絡平臺穿越了行業的邊界,就業競爭比的是“跨界”的能力,比的是個人能力,而個人能力比的就是職業核心能力。職業院校學生“跨界”就業趨勢越來越明顯,僅僅具備專一的專業技能已經不能滿足其就業要求,掌握一定的跨界能力,即職業核心能力成為職業院校學生的必修課。因此,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是職業院校學生快速適應社會發展變化、提高職業素養、擁有“跨界”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支撐體系是人才培養質量高低的關鍵。沒有支撐體系作為保障,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工作難以順利開展,提高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生命質量也就無從談起。因此,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支撐體系是人才培養工作開展的關鍵,應把各個職能部門納入人才培養工作體系,使各個職能部門相互獨立而又相互聯結,相互推進而又相互支持,維系各個職能部門相互協調,共同為人才培養工作服務。
【參考文獻】
[1]曹洋,馮琦琳.基于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項目化課程設計及實施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7)
[2]周瑾.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38
[3]鄧峰,吳穎巖.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2(9)
[4]周瑾.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體系構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41
【基金項目】2018年度柳州社科聯資助社科研究課題“職業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柳州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模式研究”(SKLY2018-22)
【作者簡介】楊 珩(1979— ),女,壯族,廣西岑溪人,柳州職業技術學院通識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及高職語文教育研究;楊 華(1979— ),女,壯族,廣西岑溪人,廣西交通技師學院辦公室,經濟師。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