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沉
【摘 要】本文基于對5所高職院校健身與健美課程的開設和教學現狀的調研分析,從教學方式單一、教學配套資源有限及學生認知引導不足三方面總結存在的問題,提出應用“線上+線下APP”教學法、加大教學配套軟硬件資源建設力度及引導學生建立持之以恒的運動認知等有針對性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健身與健美運動? 現狀? 改進措施? APP教學? 教學資源? 認知引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5C-0165-02
近年來,隨著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多元化發展理念的不斷深入,健身與健美這種新型的體育運動項目逐漸被引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中。該課程的設置是踐行教育部提出的“實施素質體育教育”口號的環節,也是培養高職生體育綜合素養,幫助他們養成終身鍛煉習慣以及形成健美體魄的重要輔助。具體來說,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重在通過徒手或者借助啞鈴、杠鈴、健美操器材等設備幫助學生進行體形訓練,以達到加強學生體質、增強體力、發達肌肉和改善體形等教學目的。因此,對該課程教學的現狀、問題及教學對策進行分析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一、高職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開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概述。為對高職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發展現狀做細致分析,特以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5所高職院校為對象展開主題為高職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發展現狀的調查。調查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相結合的策略展開,涉及5所高職院校受訪體育教師30人及參與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的學生450人。調查流程為:首先,編訂《健身與健美課程學習體驗問卷》,發放給受訪學生。問卷問題皆為客觀題,涉及課程學習體驗、學習目的、意見建議等方面。要求受訪學生匿名回答,后期回收有效問卷43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6%。其次,與受訪教師進行訪談,了解他們開展健身與健美運動教學的方法、心得和困惑。最后,運用EXCEL軟件對所獲數據進行統計整理、匯總,得出研究所需的相關數據。
(二)課程開展情況分析。針對受訪5所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現狀的調查主要基于以下問題:一是“你開展教學的方法?”10名教師表示“采用講授+練習法,且主要基于課堂內情境展開”,15名教師表示“主要采用單一練習法,且主要基于訓練室情境展開”,5名教師表示“會引入網絡情境組織教學過程,但頻度并不高”。二是“影響課程教學效果提升的因素為?”5名教師表示“學院的配套設施不健全是主要因素”,18名教師表示“自身的教學技能不過硬,難以有效開展健身與健美教學過程是主要因素”,7名教師表示“學生基礎太薄弱是主要因素”。三是“你認為在高職院校開設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有必要嗎?”17名教師表示“非常有必要”,8名教師表示“有必要”,5名教師表示“沒有必要”。
(三)學生學習體驗。針對受訪學生學習體驗現狀的調查主要基于以下問題:一是“你對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的學習體驗為?”27.8%的受訪學生表示“十分滿意”,30.9%的受訪學生表示“滿意”,41.3%的受訪學生表示“不滿意”。二是“你學習健身與健美課程的目的為?”44.6%的受訪學生表示“為了獲得強健完美的體形,但通過練習后發現自己很難堅持”,31.2%的受訪學生表示“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但確實很難有效堅持鍛煉”,24.2%的受訪學生表示“為了能夠通過考試,拿到畢業證”。三是“你希望從哪些方面改善課程教學?”55.2%的受訪學生表示“希望老師能夠采用更豐富的教學方法”,31.7%的受訪學生表示“希望學校能優化學習環境和條件”,13.1%的受訪學生表示“希望老師能夠更為關注自己的學習表現”。
(四)配套教學資源。針對受訪院校教學配套資源的調查主要基于以下問題:一是“現有的教學資源是否能夠滿足你教授(學習)健身與健美課程的需要?”36.5%的受訪師生表示“完全不能”,41.6%的受訪師生表示“基本能”,21.9%的受訪師生表示“完全能”。二是“你認為學院應從哪些方面改善教學資源?”41.8%的受訪師生表示“應建設更多的教學實訓場地”,36.9%的受訪師生表示“應建設信息化教學軟硬件資源庫”,21.3%的受訪師生表示“應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分配教學資源”。三是“你認為學院是否應該加大對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配套教學資源的投入力度?”67.9%的受訪師生表示“有必要”,32.1%的受訪師生表示“沒有必要”。
二、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單一。受訪教師主要采用三種形式開展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教學,其核心內涵其實是常規的理論講授法聯合普通訓練法,該種教學法在高職院校其他體育課程中普遍采用,并無新意,整體而言教法十分單一。而占比55.2%的受訪學生也希望老師能夠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法組織教學,亦有18名受訪教師表明自己的教學手段過于單一,教學技能不夠過硬,難以組織有效的健身與健美運動教學。上述結果表明: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思路較為傳統,缺乏創新的教學理念,是受訪高職院校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教學的問題之一。
(二)教學配套資源有限。受訪5所高職院校師生對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配套教學資源不足的抱怨也十分普遍。后期的走訪調查發現,5所高職院校中均未建設專用的健身與健美運動實訓室,現有的實訓教學均與其他體育課程如健美操、籃球等實訓室共用。此外,5所受訪院校中僅有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采用了“分時分段錯開共享”的實訓室安排計劃,即全天候開放現有的訓練室,以“高峰時段分流,低峰時段共用”的原則確保實訓室利用率最大化,其他院校均按照學期初期編排好的課表,設置靜態的訓練室管理計劃。
(三)學生認知引導不足。由調查結果可知,75.8%的學生表示健身與健美過程十分煩瑣,自己缺乏必要的恒心和毅力,24.2%的學生甚至以通過課程考試、順利拿到畢業證為目的參與健身與健美運動。此外,通過對受訪教師的進一步訪談發現,80.2%的教師表示“平時授課時以向學生傳授健身與健美技術動作為主要目的,鮮少引導學生認知傳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整體而言,受訪學生對課程的正向認知不足,也缺乏必要的引導。
三、改進的措施
(一)應用“線上+線下APP”教學法。“互聯網+體育”是隨著當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科技與教育領域相結合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信息化技術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方面。體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在現代信息社會,互聯網具有高效、快捷、方便傳播的特點,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幫手。這不但有利于提高學生上網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幫助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而且還能更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為習慣,全面教育和培養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進一步創新教學法,豐富課程教學手段是高職院校健身與健美運動有效開展的關鍵環節。建議受訪院校教師以“互聯網+”為教法多元創新的思維,充分借助日益豐富的健身健美類APP軟件,創設“線上+線下APP”教學情境,以創新的思維激活學生參與課程的興趣。例如KEEP是近年來十分流行的一款APP健身健美類運動軟件,內含豐富多元的健身健美運動課程,教師可充分利用其豐富的線上課程,在教學班級內開展“線上+線下”健身與健美運動教學實踐,其中線上教學以模仿學習和遠程交流為主,線下教學以競賽互動為主,以豐富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能動性。
(二)加大教學配套軟硬件資源建設力度。學校體育場地設備的優劣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到學校體育文化建設的要素,通過良好的體育設施,可以營造和激勵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動機,優美的體育建筑、良好的體育設施,可以增加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在良好的體育場地設備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目標,提高學生的鍛煉意識,增強鍛煉的體育情感,改變部分學生對體育的學習態度。
建議高職院校進一步加大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配套軟硬件資源的建設力度,一方面,投入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完善校內教學資源體系。高職院校必須制訂一體化的資源投入計劃,在3~5年時間內投入必要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建設專用的健身與健美運動實訓場地、專用教室,購買配套的器材設備等,可通過建立專項基金、劃撥教學支出經費等多元形式有效解決財力投入問題。另一方面,科學合理地應用教學資源。對建成的教學資源,建議高職院校采用“動態分配,錯時開放”的方法進行管理,從而使教學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盡可能滿足師生的教學需求。
(三)引導學生建立持之以恒的運動認知。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是一門藝術,其本質不單單是傳授本領,而是激勵、喚醒和鼓舞。興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礎,也是搞好學習的動力和有效保證。在體育課堂上,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獨特的身體素質,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體育課的興趣,讓他們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更好地掌握一些運動技能。這有利于激發學生鍛煉的興趣,樹立鍛煉的信心。同時,在體育教學中要特別培養學生在獨立鍛煉過程中,對練習的次數、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動作的自我糾正等有自我調控能力,主動積極地鍛煉,從而使學生自我鍛煉成為自主活動,身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發展,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日常教學中,高職院校健身與健美運動課程教師也應引導學生建立起持之以恒的運動認知,通過播放健身健美運動員參賽、訪談節目等視頻,使學生認知到健身與健美運動者成功過程中持之以恒的重要性,通過名人效應引導學生建立起正向的訓練認知。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一些鍛煉恒心的健身健美競賽項目,例如30天腹肌養成比拼競賽、20天瘦小腿比拼競賽等,并為競賽獲獎者提供吸引力足夠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幫助學生逐步養成持之以恒的健身健美運動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娜.廣州市高職院校健美操教學現狀調查與優化研究[D].廣州:廣州體育學院,2017
[2]李軍峰.淺談健身健美運動在高職院校體育中的重要性[J].搏擊(體育論壇),2011(12)
[3]王相萍.大學生健身與健美探析[J].成才之路,2011(20)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