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寧
摘 要:文章探究非遺融入高校設計教育的支撐條件,擬從校企合作、數字化平臺、師資團隊三大部分進行“三極”支撐條件研究,探究非遺與藝術設計類專業融合的有效支撐條件,為高職非遺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研究與實踐。
關鍵詞:非遺;藝術設計類專業;校企合作;數字化平臺
一、非遺文化背景下的湖湘高職校企合作機制分析
當前湖南區域的藝術設計類院校,在進行校企合作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基本為行業組織偏弱,企業與院校間交流不足,職業學院與企業合作的實踐經驗與產品孵化能力不足,非遺類創新能力偏弱,企業合作程度低。在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行業、企業、非遺人才的參與頻率低,高職院校教師對學生非遺學習中出現的技術問題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指導,以至于學生對非遺的學習和掌握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導致校企合作中觀念易出現不統一,也不利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制的建立。
(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途徑研究
1.完善行業指導保障機制,推進校企合作
行業組織為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樞紐,行業指導可以規范校企合作,解決合作中的相關問題。在當前校企合作形式中,行業組織難以發揮其指導監督的作用。而在院校和企業的合作中,行業組織如果偏弱,則對職業標準、課程標準的制定參與度會減低。當前湖南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校企合作大部分以學校與企業的直接合作為主,需要加強行業組織的參與度,行業組織需積極參與到非遺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非遺人才培養的教育規劃、非遺人才需求目標等方面。比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成立了職教集團,搭建了對接設計產業與高校工學結合的平臺,保障了行業指導機制的建立。
2.建立“非遺大師+校內教師”的雙導師制工學結合路徑
非遺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師資,校企共建師資隊伍是現代學徒制的重要體現,企業中的非遺大師與高校教師組成的師資隊伍,能將行業企業的知識素養、職業崗位標準與專業教學、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有效對接。聘請或柔性引進國家級、省級非遺大師入校任教,建立非遺大師工作室,將當代藝術設計理念知識與工匠精神有效融入湖湘非遺文化中,形成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藝術設計專業類的非遺文化學習機制。
(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構建機制
1.以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為構建機制
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以設計表現、設計實踐為主,湖湘非遺教學的融入要圍繞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與課程開發中要緊靠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湖湘非遺文化素養和設計創新能力,組成由院校專業教師、非遺大師、行業協會形成的教學團體,通過技法傳授、頂崗實習、田野調查等,完善非遺人才培養體系。
2.多渠道融合合作機制,推動非遺人才培養途徑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有責任傳承和保護湖湘本土非遺文化,根據高等職業教育特點和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規律,推動湖湘非遺文化融入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過程,推動湖湘傳統非遺文化傳承模式的變革。例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與通道縣政府開展“政企合作”,與通道職業中專開展“校校合作”,與通道侗族文化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建設了侗族傳統工藝保護與研發工作站,有效開展了侗族非遺文化的傳承,形成了產學研一體的教學模式。
3.建立學院內部調控機制,搭建校企合作創效機制
高職藝術設計專業應根據自身特點,搭建內部調控機制,確保非遺的有效融合,從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標準、專業設計、職責分工、實施方案四大方面入手,從學校層面和專業層面建立改進與檢測體系,保證藝術設計專業發展機制、非遺實習實訓條件、非遺課程與資源建設、非遺師資隊伍建設四大模塊的系統設計與質量監控。深化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非遺大師與校內教師同堂教學,讓項目任務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教學的過程即是生產過程,作品即產品,創新校企資源整合。
二、湖湘非遺文化數字化臺賬建設研究
(一)動態數字化臺賬模式
湖湘非遺文化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活態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傳統工藝、傳統美術、民間文學、傳統曲藝等。藝術設計專業可以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建設VR閱讀平臺,讓珍貴的非遺文獻資料在虛擬空間中還原、展示、傳播,使學生能夠近距離學習非遺知識。另外可加強MOOT在線教程和微課的開發,深化非遺課堂學習,動態數字化臺賬模式的搭建能打破非遺傳播的空間限制,實現湖湘傳統非遺文化的多方位數字化傳播。
(二)靜態數字化臺賬模式
靜態數字化傳播途徑包括非遺類靜態網絡課程、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傳播模式。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手機掃二維碼獲取知識可以成為湖湘非遺文化學習的重要途徑。利用微信公眾號可將湖湘非遺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進行分類整理。靜態二維碼中的非遺技藝視頻、音頻、文字等可以讓知識傳播打破空間限制,成為連接學生與非遺文化的紐帶,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非遺學習提供新的渠道。
(三)非遺文化電子讀物開發
湖湘非遺文化博大精深,非遺文化電子讀物的開發可以系統地保存好這些重要的傳統技藝。電子讀物是通過手機、電腦等設備閱讀的出版物,系統地將非遺文字、非遺圖像、非遺視頻、非遺音頻等資源通過軟件制作形成資源包或軟件應用,通過閱讀器或軟件應用,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供藝術設計專業學生閱讀。非遺文化電子讀物能有效地保存和推廣非遺文化。
(四)非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平臺
開發非遺教學課程,將民族文化傳承與專業教學資源庫結合,利用非遺專業教學資源建成數字資源庫平臺,比如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的中華刺繡資源庫,將教學資源進行數字化,搭建了試題庫、資源樣本、新湘繡建設、刺繡博物館等,補充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積累了寶貴的刺繡文化資料,推動了刺繡技藝的傳承與刺繡產業的轉型升級。
(五)非遺文化新媒體數字化傳播平臺
新媒體數字化傳播以交互設計為主,交互設計是設計人與產品互動的體驗模式,將湖湘非遺文化信息以新媒體交互形式傳遞給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可根據師生教與學的體驗反饋來完善傳播平臺。App是移動信息傳播時代最便捷的媒介,傳統非遺文化中有許多無法口傳身授的技藝,可以通過各類App實現展示和傳播。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習者們可以通過非遺類App和非遺游戲了解并體驗傳統非遺手工藝的制作過程。
三、師資團隊建設研究
(一)當前高職師資團隊建設存在的問題
1.師資隊伍建設投入不足
當前高校非遺類教學主要依靠非遺傳承人作為師資,但非遺傳承人缺少專業的教學經驗,文化層次各異,各院校在本校師資培養方面存在缺少宏觀思考等問題沒能妥善解決。非遺人才的引進力度支持不夠,非遺教師課時酬勞等問題。而在校的教師隊伍年輕化,缺少在企業與非遺行業中實踐的經驗,教師的行業經驗及工作能力關系著學生的學習效果。
2.“雙師”能力素養不足
當前職業教育師資最大的問題是“職業性”不強,從事職業教育應具備“雙師”素質,即教師不但要具備學歷更應具備企業實踐能力。校外企業非遺大師作為重要師資部分,他們雖然長期在實踐領域勞作,掌握了非遺文化某個領域的工藝技巧,但是對高校教育理念、教學要求、教學理論方面了解不足,高校課堂的教學要求,也阻礙了部分非遺大師進入高校講堂。
3.非遺教師培養制度欠缺
高校應該重視非遺教學團隊的師資培訓,高校對校外聘請的非遺教師缺少上課方式、教育教學計劃培訓的制度,以至于非遺教師教學能力偏弱,無法系統地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學生。現代的非遺技能傳授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傳授技能,要求非遺教師在教學中具備常規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講解能力,授課技巧為從簡到難,這樣學生才能理解非遺的學習重點,才能提升學生的非遺技藝。
(二)高職非遺師資團隊建設實效性的路徑研究
1.柔性引進非遺人才,建設層次豐富的師資隊伍
高職教學的的工作時間和工作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對非遺人才的引入,基于非遺人才的特殊性和教學需求與專業建設的客觀性,需重視非遺人才、非遺大師的柔性引進,多方位引進國家級或省級非遺大師,加快湖湘非遺文化師資隊伍搭建。對行業內技藝高超的非遺傳承能人,考慮到年齡與身體狀況條件可以適當放寬教學時間與個人學歷的要求,以人為本。高職院校在聘請非遺大師定期上課教學的同時,可配備校內教學人員輔助課堂教學,有意識地培養本校非遺教育教學人才。
2.組建大師工作室,搭建高校、企業、行業協會組成的混合教學團隊,培養雙師型團隊
高職院校的教師需要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通過高校、企業、行業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全面保障高職院校師資優勢,建立以非遺大師工作室為核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藝術設計專業的非遺文化教育機制。非遺課程對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師的知識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既要了解非遺項目,又要具備設計實踐能力,因此有必要加強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
3.重視青年教師實踐能力,搭建教師后續發展平臺
青年教師應先實踐后上崗,提高青年教師非遺學習能力與學習熱情,鼓勵其參與和申報非遺藝術科研項目的。讓非遺大師與青年專業教師對接,共同制定非遺類課程學習的教學計劃與教案。加強非遺大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養,讓非遺大師熟悉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掌握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發揮專業教師和非遺大師的雙導師教學效應,使其成為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非遺教學的中堅力量,確保教師后續發展與教學團隊的發展。
總之,將湖湘非遺文化融入藝術設計類專業,做好校企合作是確保非遺文化融合的先前條件,做好數字化臺賬資源平臺能確保非遺的學習資源,而抓好高校非遺師資團隊的建設,才能做好教與學的保障工作。從這三大方面保障高職非遺教學,不斷提升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非遺人才的培養質量。
作者單位: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