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 黃煒迦 方應波 王厚俊 劉海宏
摘 要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高職經管類專業如何面向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使經管類人才在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優勢,并對其他相關專業起到引領作用,關系到高職院校發展及區域經濟振興的全局。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服務以及科研成果轉化的有機融合,即“四融合”,是高職院校經管類甚至全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必然選擇。本文闡述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分析高職經管類專業教育的現狀,以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經管類專業為例,探討“四融合”路徑下雙創人才培養問題,以期為高職經管類人才培養甚至整個高職各專業高效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創新創業 經管 人才培養 “四融合”
一、背景
2015年5月,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創新創業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穩步推進。[1]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創新創業”?!吨袊逃F代化2035》在教育現代化的八大理念中提出“更加注重以德為先,更加注重融合發展”,[2]這也是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融合發展的重要性。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提出,[3]“培育數以萬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一批優秀職業教育培訓評價組織,推動建設300個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同時,文件提出“職業教育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創業。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完善評價機制,規范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健全多元化辦學格局,推動企業深度參與協同育人,扶持鼓勵企業和社會力”,強調了校企合作、精準育人的總的指導思想。
國外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和實踐起步早、發展快,[4]各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已趨成熟,經驗極其豐富,值得吸取和借鑒。美國是第一個開設這方面教育課程的國家,其創新創業教育理論形成了一個相當完備的體系;英國至少有45%的大學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5]澳大利亞也非常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師資教學,很多教師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是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家;日本、新加坡已逐步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拿大、新西蘭等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
綜上,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已是大勢所趨。如何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脫穎而出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結合高職經管類專業的特點,從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服務與科研成果轉化四個維度開展專業化人才培養研究。同時,基于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共同設計培養方案,校企雙導師授課,校企兩個課堂相結合,搭建系統化精準育人平臺。目前,雙創與單維度的教育培養融合在不同高校都有一定的探索性嘗試,[6]但是“四融合”精準育人機制尚不多見,這將成為人才培養的創新性嘗試。
二、“四融合”人才培養實踐的研究內容
(一)創新創業的內涵
基本概念的界定十分必要,它決定了所探討問題的范圍和內容。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首先要厘清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創新創業教育并非最近一兩年才出現的新概念,在2010年的《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文中就已經出現,只是在當前將其上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并且明確指出,“創新創業教育是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發展戰略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7]
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創新創業精神。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必須厘清其目標與核心。創新創業教育并非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自主創業,而是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頭腦思維和能力素質。其中,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是核心。換言之,創新創業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8]
何謂創新創業精神?它集中表現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需要高校孕育出創新創業的文化,即要大力鼓勵探索與冒險,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客觀判斷,以積極的、鍥而不舍的精神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8]
楊雪(2017)認為,民辦高校需要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加強創新創業師資隊伍的建設等途徑,增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提升他們的創業技能。[9]
(二)“四融合”人才培養路徑
基于校企共育、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經管類專業綜合改革探索與實踐,本文提出了“四融合”路徑下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框架。
“四融合”指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專創)、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思創)、社會服務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社創)、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科創)。
以“1-2-3-4”為路線、“四融合”為核心打造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指一個目標:將學生培養成德技并修、“一好三高(思想道德好、實踐能力高、就業質量高、綜合素質高)”的棟梁之材。“2”指兩大支撐、兩個課堂、兩個中心與兩個基地:兩大支撐即學校和企業,使校企深度融合,拉近教學與用人實踐之間的距離,解決教學與實踐的脫節問題;兩個課堂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結合兩個課堂的雙創模式,利用各種優質的社會資源,創建一個穩定的、長效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10]兩個中心指教和學,教學相長,從以教師的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的學為主,實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傳統單調的教學模式;兩個基地指校內外實訓基地,將學校作為試驗田,企業作為實戰陣地,強化項目嵌入式教學,兩個基地有機結合。“3”指三大創新,即校企共育平臺、“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和項目嵌入式教學?!?”指“四融合”解決四大問題:專創融合解決教學與實踐的脫節問題、思創融合解決學生職業化道路健康穩定發展的問題、社創融合解決學生能力素質的實踐檢驗問題、科創融合解決學??蒲信c企業應用之間的科研成果轉化問題?!八娜诤稀狈謩e對應教和學的核心,通過學校教育、教師引導和學生的悟道與探索,最終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完善人格的個體,實現人生價值。
專創融合。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激活了專業課程的教學,使課程的實踐性更強,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通過識別機會勇于創業實踐;將實訓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結合,注重學生技能的提升;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實踐有機融合,大大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深受學生喜愛,教學效果突出。
思創融合。在創新實踐中引導學生樹立堅定的信念,培養和造就一批政治堅定、理論深厚、能力突出、理想遠大、作風優良、素質全面、樂于奉獻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針對經管類專業學生,在“青馬工程”的基礎上啟動“卓越青年領袖培訓班”。企業發展人才為先,人才培養德育為核,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長遠發展以及突破性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創融合。以校內雙創實訓課程為先導,以社會服務來驗證,雙創為試驗田,社會實踐是練兵場,只有通過真刀真槍的實戰,才能磨煉出品質過硬、技術超強的將軍和軍隊。與此同時,經濟管理學院營銷協會每年面向全院師生組織開展創業商業街活動,作為社會服務的補充。同學們可以通過自主報名組建團隊、競標攤位、選定產品、現場銷售等環節的實戰,真實體驗一次創業經歷,鍛煉自身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結合校外創業大賽,多次舉辦各類校內創業大賽。
科創融合。老師為學生提供平臺,引導學生關注并思考社會發展熱點問題,在研究課題的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一起開展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轉化。學校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實體項目或橫向課題的研究。該研究的重點在于學校和企業要充分重視,并且對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建設、教材研發以及實訓基地建設開展全面細致的分析,同時要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兩者要匹配。整個體系的全過程管理至關重要,只有嚴格管理,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高的可信度。該研究的難點有兩個方面:一是體系與學情的匹配;二是企業行業差異帶來的管理和業務不同,從而導致的相關結果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中要仔細地設定參數,全面考慮所有的影響因素,并根據各個參數對結果影響設置相應的權重,這樣可以使模型有更強的適應性。
該人才培養模式緊跟廣東省現代企業管理創新發展和大灣區人才需求變化,與經管類專業市場化發展相適應,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建設對標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以“四融合”路徑為指引,培養具備管理理念思維、綜合業務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三、“四融合”人才培養實踐的創新點
“四融合”的創新體系,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將為新時代人才培養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和可借鑒的方案。
(一)校企深度合作育人機制創新
基于校企合作的前提,構建出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區域人才需求的專業培養標準;開展面向現代化管理體系的經管類專業內涵建設,為區域行業企業提供急需的管理型人才和技能服務,實現成果共享;長期安排該專業的全部學生進行頂崗實習和讓教師進企業定期培訓,熟悉企業管理流程,掌握先進的現代企業管理理念。
(二)首創“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區域現代企業管理發展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繼續建成與完善“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整合專業的課程模塊,或選擇企業項目置換部分專業課程內容,使該專業的課程及內容更貼合企業需要,課程體系更貼近企業管理實踐,使學生畢業后能更快地融入企業工作環境。
(三)強化項目嵌入式教學
校企之間采用項目嵌入式合作,充分利用和挖掘現有硬件設施的生產價值,構建項目團隊,承擔企業的管理咨詢項目,負責企業管理方面的診斷、咨詢、培訓、創新創業輔導等業務,增強實訓室的實訓職能,將實訓室打造成公司的孵化器;將企業現實的實踐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讓學生將所學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溝通技巧等融入創業實戰,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在工作實戰中檢驗學習成果。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堅持創新,深化校企合作,以現有的專業師資、職業培訓課程、校內外實訓基地為社會服務基礎,有效利用行業內的各類資源,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發揮專業的輻射和引領作用。
四、“四融合”人才培養實踐的意義和價值
以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經管類專業的學生群體為例,全方位貫徹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通過“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突出項目實訓,不斷增強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形成校企雙向評價機制,構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這種模式將為新時代的人才培養提供一種全新的思路和方案,其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專創融合
解決了教學與實踐的嚴重滯后和脫節問題,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專業性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的管理問題。
(二)思創融合
解決了學生職業化道路健康穩定發展的問題;以人才培養德育為核,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長遠發展以及突破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社創融合
解決了學生能力素質的實戰檢驗問題;以雙創實訓為試驗田,以實踐為練兵場,強化優質人才培養。
(四)科創融合
解決了學校教學與企業實際應用之間存在的科研成果轉化問題;堅持創新,校企合作,將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相結合,有效提高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和價值。
五、“四融合”人才培養實踐的效果
以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經管類專業為例,“四融合”路徑下雙創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經過4年的檢驗,成果顯著,在校內和校外兩個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一)學生受到用人單位的廣泛贊譽
畢業生在同類院校里排名領先;畢業生通過實習和就業工作,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收到來自不同企業的贊譽表彰信數十封;經濟管理類專業就業質量排名領先。根據第三方專業機構評測,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比同類院校高5%,滿意度高3%,創新能力高2%。運用“四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可以培養具備管理理念思維、綜合業務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建成優質核心課程。
(二)學生實踐能力強
學生實踐能力強,參加各類競賽獲獎33項;服務社會的能力強,開展各類“三下鄉”及社會調研活動12項;思想素質顯著提高,青年領袖班培養學員數百人;開展實戰型創業項目13項,孵化企業1個;面向珠三角企業培養并輸送優秀本科學生200余人。
(三)帶動區域專業發展,輻射同類院校專業建設
教師科研能力顯著增強,出版高質量教材5本;開展各類企業培訓10余次;培養學員300余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經管類專業的課程體系在與廣州城建學院、中山大學南方學院、廣州水利水電學院等各兄弟院校的交流中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贊譽,并就課程體系輸出、教材共建等事宜開展了深度合作。
(四)學生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經管類專業學生服務于國家級大型論壇及高端會議,受到主辦方的贊譽,項目教學成果顯著;學生參與完成各級各類企業橫向項目10多項,形成了“量子人才庫”方案,受到企業的充分認可;與企業合作開發項目數十項,產生社會價值數百萬元。
總之,高職院校積極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形勢使然。學校要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本校辦學定位,[11]面向服務,統籌兼顧。只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會服務及科研成果轉化深度融合,形成合力,體現區域特色、本校特色,才能將創新創業教育在高職院校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張金良,男,博士在讀,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管理,領導行為,人才培養以及虛擬現實技術。]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DB/OL].中國政府網,2015-05-13.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DB/OL].新華網,2019-02-23.
[3] 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DB/OL].國務院,2019-02-13.
[4] 劉健偉.國內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比較研究[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7(44).
[5] 李濤,張立紅,陳吉明.創新與創業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02):94-96.
[6] 魏璟,朱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J].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2017(02).
[7] 王占仁.中國創新創業教育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8] 王洪才,劉雋穎.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核心·難點·突破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7(8).
[9] 楊雪,劉慧穎.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J].中國培訓,2017(06).
[10] 王慧敏,張慶慶,趙虎,翟秋亞.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與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7,4(39):20-22.
[11] 趙石磊,等.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研究[J].職教通訊,2017(02):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