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曉紅
摘 要:刑法司法解釋發布、控制中的輿情及其控制、引導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發布不充分、不到位;輿情控制方法簡單、粗暴,輿情引導職業站位不高;輿情監測、收集、研判、解答工作不扎實、不配套,;輿情控制與引導“兩張皮”現象較重,輿情引導明顯不足。對此,提出加強發布輿情預測;有效實施發布輿情控制預案;改善輿情控制方法,提高輿情引導職業站位;加強輿情全面、及時監測、收集、研判和解答;輿情控制和輿情引導“兩手抓”等對策,杜絕輿情事件,從而保障刑法司法解釋工作平穩、健康運行,促進統一執法、公正司法。
關鍵詞:輿情控制與引導 刑法司法解釋 發布 實施
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過去由傳統媒體獨占我國刑法司法解釋輿情陣地的局面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些新網絡軟件平臺已成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高”)刑法司法解釋輿情較量的主陣地,這給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的輿情控制和引導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對此,我們要引起足夠重視,提出切實可行的有針對性的具體對策和解決辦法,促進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輿情健康發展,從而保障我國刑法司法解釋工作平穩、健康運行。
一、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的輿情概念、內容、表現和特點
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的輿情,是指在“兩高”制作的刑法司法解釋文件發布前后和實施過程中,社會各界對刑法司法解釋文件內容及相關刑法適用問題的看法或意見。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1)一般社會反響。這部分涉釋輿情主體主要為普通的社會成員,反響表達場合不固定,既有正規的場合如座談會或其他正規場合,更多的是非正式場合如街談巷議之類,既有網下議論、隨便說說,也有網上各種貼吧或朋友圈里的隨便聊聊,它的顯著特點是及時性、敏感性強,篇幅短小精悍,傳播快。(2)學術界專家、學者不同的研究意見。這部分涉釋輿情主體層次高、刑法理論功底深厚,發表的有關刑法司法解釋意見在理,有一定的理論性,容易成為“兩高”制作司法解釋(指發布前)或再解釋(指發布后或實施中)的重要理論依據,它既可以表達在學術期刊、報紙這些傳統媒體上和學術研討會中,也可以表達在各種新興媒體上,它的顯著特點是理論性、規范性強、參考價值大,容易引起“兩高”及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從而成為學術論爭熱點。(3)司法人員司法過程中的異議。這部分涉釋輿情主體屬于業內人士,“兩高”制作的刑法司法解釋好不好,還存在哪些不足,法院、檢察院(以下簡稱“兩院”)從事具體刑事司法工作的人員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要運用刑法司法解釋文件辦理具體的案件,要對“解釋”(指文件)進行再解釋,他們的異議具有具體性、個別性、專業性、操作性等特點,成為“兩高”刑法司法解釋適用中的重點或疑難問題,理應引起“兩高”的重視。(4)上層社會不同的看法。這部分涉釋輿情主體是我國社會上層建筑中的精英人物,主要是各級各位黨政領導、社會名流,這些人在考察、調研活動中或各種形式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談及到對有關刑法司法解釋文件內容或適用中問題的意見、看法,這些意見、看法雖然從形式上看是他(她)個人的意見、看法,但由于其社會地位或身份決定了這些意見、看法具有足夠的權威性,從而容易成為媒體炒作的對象,“兩高”要重點應對這部分涉釋輿情。這四部分涉釋輿情的具體表現形式可概括為以下幾點:一是正常性反應;二是抵觸性情緒(包括批評意見);三是建設性意見;四是深層次思考;五是前瞻性意見。
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前后和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輿情,從整體上講,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分散性、非系統性。這是我國涉釋輿情的分布特點。我國涉釋輿情分布在社會各個層次、各個方面,從整體上講,這些輿情各自為陣,具有個別性、具體性特點,形成不了內部規范的系統。(2)零碎性、不成熟性。這是我國涉釋輿情的性質特點。盡管關于涉釋的深層次思考經過輿情主體深入的理性思考和規范的理論探索,但就整體而言,各層次、各方面的涉釋輿情總是自發的、零碎的,形成不了對科學司法進行規范、高效的統一、協調的引導,因此,還是不成熟的,需要“兩高”采取有效措施及時予以規范引導。(3)交叉性、重疊性、擴散性。這是我國涉釋輿情運動性特點。隨著新興媒體的廣泛普及和一些網絡軟件平臺的應用,我國涉釋輿情的存在和運行已遠遠超過在傳統的報刊、雜志上發表觀點、看法和座談會上發表意見,而是全面充斥在各種網絡平臺上,涉釋輿情的信息點在各平臺間相互交叉、重疊,并向全社會不斷擴散、發酵,網上網下各種涉釋輿情信息嚴重干擾或困擾著實際部門的具體司法活動,“兩高”對此要引起高度重視,要嚴厲整治涉釋輿情環境,形成和諧宜居的司法輿論和司法公共關系。(4)易發、誘發輿情事件。這是我國涉釋輿情發展性特點。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國涉釋輿情容易引發、誘發一些輿情事件。所謂涉釋輿情事件,是指由于對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理解和認識不正確、不到位、不全面而導致形成危害社會秩序的事件,如上訪、鬧訪、學術抗議、司法怠慢等,嚴重的會導致局部地區的游行、示威或靜坐、抗議司法等,所以,“兩高”要牢牢把握住涉釋輿情的發展趨向,及時有效地控制、引導好涉釋輿情,杜絕一切輿情事件的可能發生。
二、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輿情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輿情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認同與不認同甚至異議并存。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前后和實施過程中,社會各界對刑法司法解釋的意義、作用的發揮和具體內容,有持認同態度,也有持不認同態度甚至還有表示異議、引發上訪、鬧訪的,這一涉釋輿情問題表明,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前后和實施中必要的相關宣傳普及工作做得不到位,在統一思想、凝聚共識方面,還要下功夫。第二,膚淺認識與超前思考并存。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前后和實施過程中,既有一般社會成員膚淺的帶有感性化的認識,也有極少數專家、學者對所涉及的刑法學理論問題的超前思考,這種較大層次差的輿情格局對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的科學適用是有害的,一個是認識不及,一個是脫離實際、超越社會發展階段,都不是科學的認識,“兩高”要做的工作是及時地予以調適,方法是一邊立足社會大多數進行解釋背景知識、所涉刑法學問題的普及教育,一邊是扼制超前思考的影響范圍,表明正確的學術立場和研究原則,最終把整體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控制在合理的認識范圍,引導到正確的認識軌道上來。第三,反響的群體性、地區性色彩較濃。從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前后、實施過程中輿情內容的實際狀況看,我國涉釋輿情中,既有一般社會成員的反響,也有學術界專家、學者的研究意見,還有司法人員的異議和上層社會不同的看法,認識的群體視角比較明顯,并且,由于我國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不同地區對同一個立案標準或構成要件或其他刑法適用問題的反響不同,有利害關系的地區就會有不予認同的態度甚至抗議的態度,這就需要“兩高”要打破輿情群體視角的局限,克服輿情地區差的缺陷,通過采取不同的有針對性的宣傳普及、教育引導措施,在系統內外、不同地區開展同口徑的但教育內容重點不同的釋法說理活動,把不同群體、不同地區的不同輿情控制在科學的認識區域內,引導到統一的認識境界中。第四,認識的片面性、孤立性、靜止性特征比較明顯,缺乏標準性。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前后和實施過程中,不同群體、不同地區的輿情主體對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的認識、看法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片面性或孤立性或靜止性(有的是脫離實際性)的明顯缺陷,這就需要“兩高”采取有力措施有針對性地開展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有的是現實的)普法教育,把全社會的輿情引導到統一的標準認識上來。
三、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輿情控制與引導之間的關系
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的輿情控制是指,“兩高”采取有力措施將社會各界對制定的刑法司法解釋文件的看法和認識掌握住,不使看法、認識超出文件意義的范圍,或者對由于認識不全面、不到位、不深刻而產生的思想混亂、認識不規范、不統一進行有效的管理、制止;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的輿情引導是指,“兩高”采取有效措施,將社會各界對制定的刑法司法解釋文件的不正確認識和看法進行指引和疏導,并使之恢復到正確的認識軌道上來,不正確的認識和看法包括認識不全面、認識不到位、認識不深刻和認識越位。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的輿情控制與引導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包括:(1)相互依存。輿情控制是輿情引導的前提、目標和保障,離開控制談引導,引導將會失去依托和保障,引導將成為沒有具體指向的沒有保障的純粹說教;輿情引導是輿情控制的延伸和發展,離開引導談控制,控制將會失去發展的方向和進一步存在的基礎,控制將成為沒有生命力和戰斗力的純粹的管理活動,控制不住、控制不好,就會引發輿情事件或社會混亂。可見,輿情控制與輿情引導之間揭示的是輿情穩定和輿情拓展的關系,兩者相互依賴,舍我不行。(2)相互貫通。輿情控制中有輿情引導,輿情引導最終要落實到輿情控制中,控制中不進行及時有效的引導,引導中不著眼于實現更好的控制,同樣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兩者互相包括、互相融合、互相滲透,誰也離不開誰。(3)相輔相成。輿情控制與輿情引導相互輔助、相互補充、相互成就,控制中工作做得不到位的,要靠及時的必要的引導去添彩,引導中有不足的地方,要靠有效的控制來支撐,控制過程中有必要的引導,引導過程中少不了有效的控制,兩者相得益彰,統一于輿情管控之中。
四、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輿情控制與引導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是發布不充分、不到位現象仍然存在,導致由于知情隔閡而引發輿情事件?,F實生活中,“兩高”發布制定的刑法司法解釋,由于過于擔心網絡評議、炒作給司法解釋適用造成一些負面影響,而不敢在網絡上同步體現有關報道,只是召開有關刑法司法解釋新聞發布會,在機關報上發一個新聞通稿,回答記者幾個問題,由“兩高”研究室主任和司法解釋文件承辦人聯名在機關刊物上發一個解讀性文章,這些是必不可少的,但又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些知情渠道還是有限的,在信息化時代,網絡是最優、最快的知情渠道,社會成員必要的知情權得不到及時、充分的保障,難免會由于知情不及時、不充分、不到位而引發輿情事件。
二是輿情控制方法簡單、粗暴,輿情引導職業站位不高、政治定力不牢?!皟筛摺睂εc刑法司法解釋有關的錯誤認識和看法,不是在批評的基礎上采取耐心的教育、引導,而是采取簡單的封網、封口、撤臺、打壓,產生了很不好的社會影響,即使進行引導,也不是立足于統一執法思想、保證公正司法的職業站位和促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高度來謀劃和推進,引導的站位不高、政治定力不牢,自然引導的社會效果就不理想。
三是輿情監測、收集、研判、解答工作不扎實、不配套,導致輿情控制、引導基礎工作不牢固、生態建設有問題。“兩高”在刑法司法解釋輿情管控工作中,明顯存在輿情監測不深入、輿情信息收集不及時、輿情研判節奏慢、輿情解答零反應或不全面的特點,導致輿情風險始終處于高位運行,不能及時做到心中有數,主動謀劃如何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和引導,這些問題充分暴露了我國“兩高”刑法司法解釋輿情控制、引導的基礎工作不牢固,制度生態建設有問題。
四是輿情控制與引導“兩張皮”現象較重,輿情引導明顯不足。目前,“兩高”刑法司法解釋輿情管控的工作分工是,輿情控制由新聞辦公室統一納入涉檢涉法輿情控制業務盤子中去謀劃和落實,研究室不掌握,研究室只管輿情引導,并且引導基本上停留在請專家座談、到地方檢察院去介紹刑法司法解釋的背景、具體內容、適用中應注意的問題,不是針對控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科學的解答、疏通、引導,“兩張皮”現象嚴重,控制和引導相互脫節,引導工作很薄弱,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正。
五、全面加強和完善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實施中的輿情控制與引導
第一,加強發布輿情預測,提出和有效實施發布輿情控制預案,杜絕可能發生的輿情事件。“兩高”相關部門應當根據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及時作出工作部署,主動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給司法解釋發布工作帶來的挑戰,主動作為,充分運用網絡平臺,及時地多角度地進行跟帖報道和網評,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合理關切,充分滿足輿情主體的知情權,使社會成員在互聯互通中全面、及時理解刑法司法解釋的背景,準確掌握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主動適應具體規定,自覺做遵守法律的公民,杜絕可能發生的輿情事件。
第二,針對發布前后和實施中輿情存在的實際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改善輿情控制方法,提高輿情引導職業站位,筑牢輿情引導政治定力。針對前述我國刑法司法解釋發布前后和實施中輿情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在控制中注意必要的疏通和引導,在引導中實現更好更優的控制,克服簡單、粗暴的控制方法,把全社會的思想引導到保證實現統一執法、公正司法和促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這個高度上來,不斷提升涉釋輿情管控效果。
第三,加強輿情全面、及時監測、收集、研判和解答,為涉釋輿情控制和引導提供扎實的基礎,營造優良的生態。要做強涉釋輿情控制,做優涉釋輿情引導,基礎工作是加強輿情監測、收集、研判和解答,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真正解決涉釋輿情管控實踐中存在的監測不深入、收集不及時、研判節奏慢、解答零反應或不全面的實際問題,才能為輿情控制和引導打牢基礎,才能為輿情控制和引導營造優良的制度生態。
第四,堅持涉釋輿情控制和輿情引導“兩手抓”“兩手都使勁”,確保涉釋輿情控制和引導協調、同步運行,保證我國刑法司法解釋工作平穩、健康發展?!皟筛摺币柟棠壳靶侣勣k公室主管涉釋輿情控制、研究室主管涉釋輿情引導做法中所取得的成績。就新聞辦工作而言,要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不足,把基礎落實到深入監測輿情和及時收集輿情信息上,把功夫下在快速研判輿情、全面及時解答疑惑上。就研究室工作而言,要建立刑法司法解釋發言人和聯絡員制度,發言人由研究室主任或副主任擔任,聯絡員由司法解釋文件承辦人擔任,他們及時回答網絡輿情中的各種疑惑,此外,還要設立網評“寫手”“意見領袖”、聘請學術VIP,及時有效地回應網絡平臺中提出的各種理論問題,積極引導學術界各種不良的觀點或意見,構建積極向上的涉釋輿情話語體系。牢牢掌握司法輿論主導權,要建立輿情研判、解答協商、移送制度,新聞辦監測、收集到負面輿情后,吃不透、拿不準的,要及時會商研究室,必要時移送研究室分析研究,最終由研究室統一解答,解答方式采取同源解答,即,在什么渠道上出現的負面輿情,就在什么渠道上及時正確地予以解答,通過這些措施,確保涉釋輿情控制和引導協調、同步、同向、良性運行,保證我國刑法司法解釋工作平穩、健康發展,促進統一執法、公正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