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軍
摘要:區縣財政是國家財政的基礎,其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財政的振興及國家政權的穩定,關系著國家經濟建設能否持續快速發展。1994年推行分稅制改革以來,逐步扭轉了中央財政困難被動局面,為加強國家治理、全國重點基礎設施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由于后續轉移支付制度不健全,財權與事權責任劃分不明晰,給地方財政特別是區縣財政造成巨大支出壓力,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壓力不斷加大。分析區縣財政存在問題及成因,針對債務規模較大、防控風險能力較差、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等情況,就如何壯大區域經濟、規范收支管理、化解債務風險等進行探討,對財政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關系到政權穩定、社會和諧、群眾生活。
關鍵詞:區縣財政;預算管理;財務監管
區縣財政是國家財政管理體系中的基礎環節,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近年來,國家深入推進財政改革,規范基層財政管理,在建立公共財政、陽關財政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但區縣財政在保障地方運轉、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承受更大壓力,同時存在許多困難。本文以西部某區為例,就當前區縣財政管理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成因、解決問題的建議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區縣財政管理取得的成績
(一)預算管理取得突破
財政工作中,預算管理工作首當其沖。目前區縣預算管理從“粗放式”已經向“精細化”轉變,改變了傳統的“基數加增長”預算編制方法,實行“零基預算”,提高了預算的準確性。同時嚴格實行“二上二下”編報程序,由基層編起、逐級匯總,明確預算編制各階段具體任務和職責分工,實現預算編制程序化、規范化和制度化,增強預算科學性和準確性,形成了職責分工明確,協作有力,積極高效的工作機制。按照預算法規定,能夠及時、規范、完整做好預決算公開工作,做到時間統一、平臺統一、內容統一、格式統一,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公開實效,積極接受社會監督,打造陽光財政。
(二)債務管理明顯規范
落實《預算法》、《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4]45號)等法律文件精神,隨著政府債務審計監督和問責力度不斷加大,債務管理工作得到高度重視,債務舉借、使用、償還和監督管理行為得到有效規范。為打好“三場攻堅戰”,有效防控政府債務風險,地方政府出臺《政府債務管理辦法》和《政府性債務化解方案》,發揮財政監管職能,及時償還債務本息,有效化解債務風險。同時剝離融資平臺公司政府融資職能,加快轉型,規范運作,政府或有債務規模有效控制。
(三)財政監管體系初步形成
通過實施國庫集中支付改革、開展財政投資評審、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推行電子化政府采購等措施,“五位一體”現代財政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財政資金全程監管日趨完善。同時加強財政、預算單位內部控制管理,確保權力規范運行。通過完善管理制度,變事后監督為事前事中監督,有效防范違規行為發生。
(四)資金效益逐步提高
通過規范部門預算管理,健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和建立項目績效評價制度,財政資金使用得到有效規范。特別是建立完善項目事前、事中及事后績效評價制度,嚴格立項程序,從源頭上防止項目績效不佳;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規范項目變更事項,加強項目進展情況考核;項目完工后除竣工審計評審外,還評價項目是否發揮預期效益,并長期關注其變化情況。同時加大存量資金統籌使用力度,對進展緩慢的項目資金及時盤活,統籌用于經濟社會發展急需領域,財政資金效益得到顯著提升。
二、目前區縣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當前區縣財政困難的形成原因,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運行體制的原因,也有工作機制的原因。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經濟基礎薄弱,結構不盡合理
目前,西部區縣經濟普遍缺乏活力和前景廣闊的支柱產業,民營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經濟規模較小,占比較低,增長緩慢,抵御政策調整和市場波動能力較差。以高陵區為例,支柱產業為制造業、房地產業和建筑業,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供給側結構改革和房地產市場影響波動較大。同時區域經濟結構不盡合理,“一二三”產業比重全市不匹配,服務業發展滯后,特別是新興服務業發展質量不高。近年來,雖然先后出臺《支持服務業發展優惠政策》《加快服務業發展二十條》等激勵措施,但成效不佳。
(二)減免政策落地,短期內收入影響較大
國家通過實施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以財政收入的“減法”換取企業效益的“加法”和市場活力的“乘法”。國家減稅降費政策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中小企業、科技初創企業和民營企業稅收的減免,同時取消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壓縮非稅收入規模。目前西部區縣主要以制造業和中小企業為主,減免政策將直接影響其稅收總量。減免政策落地初期,由于激活經濟作用尚未顯現,而收入規模卻明顯下降,短期內將使區縣財政困難加重。
(三)債務規模龐大,還本付息壓力巨大
以前,區縣級債務管理不盡規范,舉債方式多樣,根源復雜,涉及面廣,化解難度大。近年,國家通過堵后門,開前門,舉債行為得到規范,但歷史原因形成的政府債務規模龐大,每年還本付息壓力大。據統計,許多區縣綜合債務率徘徊在100%左右,每年還本付息支出達到財政支出15%以上,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專項債券資金運營管理不盡規范,只注重舉債和前期項目建設,不重視后期項目運營及回籠資金管理,甚至回籠資金挪用到其他項目建設,造成還本付息資金無法保障。
(四)分稅制后,財力向上層層集中
現行財政體制屬于財力層層向上集中的機制。主要表現在中央集中財力的程度不斷提高,集中程度過大,集中速度過快,必然影響地方財力,影響地方承擔的支出事項。中央財政收入占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從分稅制前的不足30%增長到接近60%。同時分稅制改革后,省市兩級政府財力集中程度也在不斷加大。每級財政體制的共同特點是采取層層集中的策略,盡可能多地從下級財政抽取資金,將收入多,增長潛力大的稅種全部或高比例地上劃。這樣,處于基層的區縣級自然困難。比如,費改稅的環境保護稅和水資源稅全部由省市按3:7分成,未向區縣分成。
(五)轉移支付制度不健全,支出管理不合理
一是分稅制改革后,與之配套的轉移支付制度尚未完善,支出責任與事權劃分不明確,造成“財力向上層層集中,支出責任層層下移”,導致區縣“財少事多”,支出壓力巨大,重點是一般轉移支付比例較小,區縣統籌使用資金嚴重受限。二是主要支出領域壓力較大。特別是義務教育、城鄉低保、醫療衛生、養老保障等社會事項,及道路建設、城市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規模大、投資多給區縣財政形成支出壓力。同時部分省市投資項目,要求區縣按比例配套資金,同樣造成區縣支出壓力。三是機構臃腫,財政供養人員較多,區縣成為典型的“吃飯”財政。今年上級多次出臺上調財政供養人員工資,增加考核獎等政策,另外對公檢法司、審計、紀檢、有毒有害等崗位實行特殊補貼,直接增加區縣財政負擔。
三、解決當前問題的建議
(一)加快經濟發展,培育經濟增長點
經濟決定財政,解決區縣財政困難的根本途徑是發展經濟,壯大財源。一是立足工業強縣,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利用財政杠桿,給予政策傾斜、投融資幫助,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扶持,幫助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壯大,讓經營困難的企業走出困境并逐步邁入規上工業行列。二是發展農業產業化。按照工業經營理念發展農業,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創建農業產業品牌,通過農產品加工拉長農業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按照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以農業產業化促農增收,增加財政收入。三是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將招商引資作為一號工程,實施招商引資戰略,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實現借外發展,促進區域經濟提檔升級。
(二)規范收支管理,提高資金效益
一是強化收入征管。在全面貫徹落實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基礎上,加強稅收征管,杜絕跑冒滴漏,確保應收盡收。同時挖掘增收潛力,努力將減收不利因素降至最低。二是加強支出預算管理。進一步規范、細化預算編制,提高預算準確性和完整性。規范賬戶管理,集中財政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完善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投資評審、審計監督制度,盡快建立動態監控制度,變事后監督為事前和事中監督,最大限度規范支出行為,提升理財能力。
(三)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明確事權與支出責任
逐步完善區縣財政體制,按照建立公共財政的要求,合理劃分區縣財權、明確事權,確保區縣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加大上級對下級的轉移支付力度,不斷提高一般轉移支付比例,努力增加區縣財政保障能力。特別在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公共安全、財政供養人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強化中省投入責任,合理分擔。否則,不利于區縣管理,影響社會事業發展和穩定大局。
(四)深化機構改革,精簡人員,轉變政府管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合并機構,精簡人員,對超編人員,要制定人員分流安置政策,切實改變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財政供養人員過多的局面。二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公共財政。對社會能夠完成的管理服務事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減少政府在人財物方面的投入,降低政府運行成本。三是轉變觀念,改變政府管理方式。建立服務型政府,并不是對所有事務都要大包大攬,要加強國家政策宣傳引導,盡早化解社會矛盾,規范政府機構運行。同時轉變扶持產業發展方式,由“補”變“投”,實現政府企業合作共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
(五)化解存量債務,規范債務運營
近年,通過規范債務管理,無序舉債行為得到有效制止。當前存在債務規模龐大,底數不清等問題,需對債務進行全面梳理,摸底底數,為全面化解債務奠定基礎。可以通過出臺欠賬呆賬核銷政策;拍賣租賃盤活資產資源;置換債權債務;企業改組破產重組消化現有債務。同時對新增專項債券,建立全生命周期跟蹤,規范運營監管,防止流失挪用,確保專項債券收益平衡,降低財政運行風險。
四、總結
隨著我國各項政策的不斷出臺與實行,區域財政工作也在不斷的完善,財政管理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績。但當前區縣財政仍存在困難,導致區縣財政困難的形成是多方面的原因。筆者也針對其提出解決措施,希望能夠推動區縣財政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石景.區縣財政推進預算執行動態監控工作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7 (15):60-62.
[2]吳純惠.基于創新思維的區縣財政體制改革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5 (24):96-97.
[3]馬通之.緩解區縣域財政困難的對策[J].中國財政,2014 (20):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