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來探究“立德樹人”的文化根源,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實踐為切入點;從文化軟實力的影響性來看“立德樹人”如何作為中心環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路徑,旨在探析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樹人”具體功用與操作方法,繼而從實用論的視角總結“立德樹人”如何影響高職院校思政及其具體步驟、實施路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傳統文化;思想政治;高職院校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第一次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德”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必須處于優先地位,同時“樹人”的根本性地位也需要得到保證,為我國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在“立德樹人”的視域之下,高職院校應當及時思考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中心環節的實現路徑及其保障機制研究;同時,也應當審視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缺陷與不足,從而構建起完備、合理的建設路徑與保障機制;如此,既可以使得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得到發展和延續,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大發展。
一、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的“立德樹人”探源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教育觀的重要源泉
教育先育人再教學,樹人德道先行。十八大報告第一次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提出,是我國新時期新階段對教育的根本任務、性質的再闡釋。然而“立德樹人”的教育觀的提出和確定不是沒有依據的。古代《周易》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孔子作《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坤卦》,孔子作《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指君子應追求進步、剛毅果敢、發奮圖強,就像大地滋潤萬物,君子應厚積美德,寬容有度。《周易》更講“君子進德修業”,君子終日乾乾,研究探索如何加強道德修養,進而積累了學問功業。古代對君子的教化為欲明德于天下,先修身,而后齊家、治國,想要天下九洲升平,以修身為首。(出自《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周禮》講“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其中“禮”乃“六藝”之首,欲習功業技能,則先接受“禮”的教化。(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觀中,對于君子的養成之路均為先德育禮教,而后授業解惑。“立德樹人”教育觀正是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發源于中國五千年的禮教智慧。
(二)中國傳統文化是“立德樹人”教育觀的“魂”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精神品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愛國精神貫穿史今,張騫十年西域,持節不失,走出一條綿亙古今的“絲綢之路”;正因誠信重諾是中華民族的高尚品質,諸葛亮為全三顧之情,淚灑五丈原,留下一段膾炙人口的魚水之義;蘇武牧羊、精忠報國等耳熟能詳的故事所傳遞出精神之力無不教育感化著后世。這種精神品德不僅在古代的治國理政和授業解惑中備受推崇,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的初衷是教人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高職院校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受教育的人大部分處于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中國傳統文化是大學生提升人文素養和自身內涵的關鍵,是“立德樹人”教育觀的“魂”。在踐行“立德樹人”時,大學生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體會這些滋潤中國歷史的美好品德,提升自身內蘊,才能更快地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二、“立德樹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
(一)“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的背景界定
如果說,義務教育階段是人才的發展階段,那么高等教育就是人才的定型階段,是人才在心智、思想以及知識儲備都達到高水平的關鍵階段。2016年12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會議突出了“立德樹人”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是我國新時期新階段對教育的根本任務、性質的再闡釋。
新時期“立德樹人”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所關注的熱點問題。“立德樹人”是高職院校建設校園文化、提升人文教育的中心環節,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體現了新時期的教育觀念對自身文化的深度解讀和文化自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重大任務,而“立德樹人”則是堅持以德育為先,把修身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心位。把“立德樹人”作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指明了正確政治的方向,更彰顯了在大數據化的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人文情懷,引領了新時期高職院校思政的行動指南。
教育應當以育人為先、德育為先,這也是所有高校要謀求長久發展、高效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立德樹人”的視域之下,各高校應當及時思考立德樹人作為高校教育的中心環節。同時,也應當審視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缺陷與不足,從而構建起完備、合理的建設路徑與保障機制。如此,既可以使優秀傳統教育思想得到發展和延續,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大發展,是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舉措,更為未來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方向。
(二)“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加強以“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的實現路徑和保障機制,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有利于高級勞動力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立德樹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環節”是適應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能夠為教育者實施素質教育、受教育者接收素質教育,從而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方法的指導;有利于幫助他們提高創新能力、語言表達和寫作能力、自知之明、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三、“立德樹人”作為高職院校思政的“中心環節”的路徑探析
(一)在課程思政與文化建設中實現“立德樹人”
加強課程的思政建設是實現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中不僅要傳遞給大學生豐富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還要將思政、心理、文化等內容與教育手段有機結合,把“立德”擺在課程建設的中心環節。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教育是將個人成績與社會相脫節的,類似復旦大學“投毒”事件等高材生的犯罪案例的背后透露著“教”與“育”的嚴重脫節。除此,在高職院校的課程建設中,將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課程中,完善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使文化、思政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促進,增強高校立德樹人的時效性。高職院校應回歸本心,把重點放在培養人上,注重課程和實踐育人的有效結合,牢牢抓住“立德樹人”的主線。
(二)在實踐與活動中實現“立德樹人”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校園宣傳、教育活動,創設“立德樹人”的校園文化,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平臺。豐富的校園活動既能夠使學生形成多維的養成性德育,包括養成敬業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愛國意識、時間意識、吃苦耐勞等內容,引導學生在校園活動中增強自律意識、社會責任感。同時,通過校園活動的開展,也能使學生自由地展示自己、自覺地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學生通過在平時的活動和交往中結識不同的朋友,接收到不同思想的碰撞、知識的觸電,使其從中獲得廣博的知識,充分地陶冶身心,更能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增強自我的認同感。
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或志愿服務活動,使學生在道德實踐中塑造學生的性格、職業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服務信念,培育社會責任感。高職院校共青團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如開展敬老院關愛活動、關注孤兒心理成長活動、義捐義賣等活動,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人情冷暖,感知人文關懷。更使大學生在不求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從服務社會和幫助他人中也會得到他人的尊重,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為改善社會、促進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
(三)在心理疏導與導向上實現“立德樹人”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把高校建設成為安定團結的模范之地。”目前,雖然各大高校都設置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機構,卻少有學生進行咨詢或疏導。有的學生意識不到自己“有病”,因此并不知曉自己存在的心理問題;有的學生知道自己有心理方面的問題,但是諱疾忌醫;更多的學生是因為不相信心理咨詢。因此,為使學生保持身心健康,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應注意分層、分模塊溝通,尋求適合對這一群體的學生的德育教育方法,從而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完善學生人格教育。 此外,心理咨詢部門可指導學生組織召開心理主題座談會,開展心理測試等,實現價值引領,突出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應建立班級組織微信、微博、QQ、易班等新媒體陣營,利用當代“互聯網+”,整合學校資源,通過網絡平臺把承載著正能量的網絡作品或信息輸送到學生端。倡導并鼓勵學生學習“學習強國”APP,加強網絡課程建設,滲透進學生的生活,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思維方式,引導正向輿論。
(四)在輔導員工作的優化與升級中實現“立德樹人”
“立德樹人”是輔導員工作的核心指導思想。“立德樹人”作為高校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不僅貫穿于學生專業課程、社會實踐教育,也圍繞著輔導員工作的整個階段。先“立德”,再“樹人”,輔導員自己就必須樹立好自己的良好習慣、優良品德,思想積極向上,才能對學生起到榜樣作用,從而引領學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輔導員要對這份工作擁有飽滿的熱情,才能走進這個年輕、充滿活力的群體。
不斷升級優化輔導員工作,從而實現“立德樹人”。首先,仔細完善班級制度,制定切實有效的獎懲機制。只有一個完善的班級制度和公正有效的獎懲機制,才可以更好地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保護學生的切身利益,讓學生在遇到具體的問題時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其次,幫助學生科學地管理課余時間、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學生初進大學生活,相較于過去的學習,無所適從,這時,輔導員一定要協助學生管理好課余時間,幫助學生合理分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意識,打造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提高班級凝聚力。另外,積極培育和發展學生干部,既是發現和了解學生好時機,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的交際、應變、處事等能力的機會。
結語
高職院校踐行“立德樹人”教育觀,是在全面深入地考察高校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現狀的基礎上,找出現行教育體制下高職院校人文素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進行實現路徑和機制,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真正收到實效,為對他們科學實施人文素養教育提供理論依據和具有操作性的模式和對策建議,使他們不單是一個高級工具,而是一個真正的“人”,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和維護民族團結、國家安定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秦華,閆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N].新京報,2016-12-09.
[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6-12-09.
作者簡介:
林濤(1980.1-),女,四川綿陽人,綿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科學系副書記,從事學生工作多年,主持、參研相關課題多項。
基金項目:
本文系林濤主持的四川省教育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西南交通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校輔導員專項)一般課題《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的實現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CJSFZ18-6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