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程思政”是高校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舉措,要想做到“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從高等教育“育人”本質要求出發,從國家意識形態戰略高度出發,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讓高?!八颊n程”更具有影響力,與“課程思政”形成完美的協同效應,促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全面培養。
關鍵詞:“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分析
所謂“課程思政”就是在課程的過程中自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多層次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修養。但由于“課程思政”改革與“思政課程”存在著明顯的區別。筆者通過從兩個角度,對“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方法進行深入分析,總結相關經驗,充分強化“思政課程”教育的總體效果。
一、高校教育階段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主要目標
大學作為人生的關鍵轉折點,對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在大學階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深刻意識到我國的新發展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適應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培養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人才。
在高校教育階段,通過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對所有大學生來說,在新時期必須要養成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認真專注、開拓創新精神。其中,愛崗敬業是最基礎的道德品質,也是學生在工作中最主要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勤勞奉獻、愛崗敬業,才能夠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精益求精,要求學生養成精神品質,更是促進學生努力創新的重要精神。在新時期,高校教育階段的“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必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積極培養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
二、“思政課程”的育人思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由此可見,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增強其專業性、科學性和學術性?!八颊n程”只有保持自身的特色基礎,總結科學發展的經驗,專注專業性、科學性和學術性,運用其他課程的學術話語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才能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只有不斷的歸納總結,通過邏輯推理的方法,最終得出結論,幫助學生提升科學探究意識,學會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能夠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增強學生學習的總體效果。在“思政課程”教學中,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分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
在“思政課程”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保證理論清晰明確,徹底抓住事物的本質,經得起推敲,才能夠說服人。例如,在講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過程中,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等部分內容,但是這些內容在課時編排方面卻相互分離、各自獨立,沒有形成統一的邏輯關系,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時也沒有形成系統性的理論知識,沒有深刻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的深刻內涵。由此可見,在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間進行邏輯推演的闡釋,讓學生能夠明白社會發展的統一性和辯證性。
除了歸納與演繹之外,在“思政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還應該重點進行同行評議,主要就是有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得到最終的成果理論,經受過實踐檢驗,才能夠成為真理。在“思政課程”類比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展示國外資本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成果,這樣才能夠突出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三、“課程思政”的育人策略
(一)通過學科融合實現“課程思政”
由于“思政課程”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學科融合能夠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在方方面面,讓學生無時無刻的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道德水平??偠灾?,在“課程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學科融合是實現協同育人的最基本思路。
(二)營造良好環境,促進學科融合
良好的教育環境能夠幫助學科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促進“思政課程”的全面滲透,幫助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會融合貫通,提高學生學習的總體效果。為了能夠提高教學環境的整體質量,最主要的就是堅持“自由、包容、開放平等”的原則,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促進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的進行辯論思考與總結歸納,最終將知識進行消化。
(三)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學科融合
學科融合的關鍵在于打破傳統科學的界限,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夠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講解語文課程時,通過融合傳統文化的教育,增強課程教學的趣味性。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千年,已經形成了系統而深刻的思想政治基礎,將傳統的優秀文化與現代工匠文化相結合,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匠精神,能夠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生。
(四)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融合途徑
在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大學“思政課程”與其他學科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既要有機滲透大學思政教育,又不干擾正常的教學工作,必須要全面分析兩者融合的結合點。
首先,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突出體現學科自身的教學特色,應該盡可能打破常規,尋找創新點,將兩者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合二為一,這樣才能夠優化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深入挖掘學科所蘊含的思想政治理論,促進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深入理解。
其次,在與其他課程融合思想政治課的過程中,必須要樹立以德為先的教育觀念,教師要明確自身的榜樣作用,以身作則,為學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情感價值觀念入手,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深入挖掘其他學科教材的思想政治元素,通過問題引導的形式讓學生對教材中的政治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觀念。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采取寓教于樂的形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的水平得到全面優化。例如,在科學類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設計豐富多樣的科學實驗,讓學生深入探究,還可以鼓勵學生與他人共同合作完成復雜的科學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合作的效果,幫助學生養成團結合作的意識。
四、“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現實作用
“課程思政”改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全新突破,是全面育人的真正目標。一直以來,在大學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由于專業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屬于割裂的情況,兩者之間自說自話沒有形成統一的整體,這樣就導致“思政課程”教育過于片面,沒有能夠深入的貫徹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
在“課程思政”在改革之后,能夠將不同類的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讓學生在探索自然規律的,充分認識到社會歷史規律的現實性和復雜性,豐富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形成自主判斷,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罢n程思政”改革也能夠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有機結合,培養綜合型全面發展的人才。
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化的大學專業劃分也更加精細,這樣細致的課程分類,能夠讓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著更加專精的目標,但是會導致不同課程之間存在“隔行如隔山”的問題,甚至還會出現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現實問題,嚴重違背了自然與社會系統性、整體性的發展要求。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需求也不斷增多,這樣就導致大量的學生紛紛選擇自然科學類課程,很少有學生選擇人文社科類課程,長此以往不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通過“課程思政”的建設不僅能夠有效扭轉這一局面,也能夠增強對學生潛移默化的教育,在自然科學的課程中提煉人文精神,促進人文社會的全面發展。“課程思政”的改革能夠促進人文社會科學中培養科學精神,在自然科學課程中幫助學生探索精神。讓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共同合作、不斷創新的優秀品質。
結束語
總而言之,“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機制,必須要深入探究兩者之間的結合點,力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贝龠M人文社科類課程與自然科學類課程之間的有機結合,打破兩類課程之間的局限,真正符合辯證教學的要求,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在今后,各學科教師也必須以思政教育工作為基礎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學科和綜合素養融會貫通,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形成共同教育體,將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田應輝,徐森.“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機制探究——以高職土建類專業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9,21(04):71-74.
[2]李俊玲,楊保華.基于協同育人機制的高職院?!罢n程思政”路徑設計與分析[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8(02);80-83.
作者簡介:
李志紅(1971.9-),女,江西鄱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