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山
摘 要:高等數學是一門公共基礎課程,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教學要始終貫徹“以應用為目的,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理念。本文從高職院校高等數學教學實踐及所存在的問題出發,綜合高職院校教學理念和自身教學經驗,提出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的幾點建議,以期能夠提升高等數學教學質量和促進學生更好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
一、引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職院校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這一重要舉措的落地,是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大機遇,將對我國教育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當然,高職擴招也對當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大挑戰和更高要求。比如,如何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標準不降,如何適應不同生源的學習時間和學習方式,還需要職業院校做科學審慎的探索[1]。
馬克思說:“一門學科,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華為總裁任正非在采訪中談到如何應對中美貿易戰,也不止一次地強調數學人才的重要性。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雖然重在實踐應用與就業,但是也應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為更好地應用和創新作支撐。高等數學作為眾多專業課程設計中基礎必修課,無論是理學、工學,還是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專業的學習都需要有一定的數學理論基礎。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和問題,導致高等數學課程的開設并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本文基于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探索出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的措施和建議,對高等數學課程改革進行初步探究,以期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完善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謀求學生的更好發展。
二、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現狀
目前,高等數學作為高職院校眾多專業課程設計中的基礎必修課,由于在課程內容上專業定向性和實用性較差,與同類其他課程相比往往課時安排較少而內容設計較多,再加上高等數學教師課程的創新性不足,學生的相關基礎知識匱乏等,使得教學效果不凸顯[2]。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專業定向性和實用性較差
目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在課程設置上過于傳統和理論,沒有充分去考慮高等職業教育自身定位和現實狀況,使得高等數學課程內容的設置沒有真正體現知識、能力與素質需求的統一。
同時,在高等數學課程內容的安排上,基礎理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占比過大,不切實際的過分追求完整的體系,比如,為追求教學內容完整,采用的方式是一刀切統一規定上課學時、計劃,教學內容卻沒有變化,不論這對學生今后的工作和學習是否有用,必須按計劃將教學內容全部完成。而且教學內容與專業課出現了明顯的斷層,在學生的數學應用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上側重不足。
(二) 學生基礎薄弱、興趣不足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高職院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入學門檻降低,整體素質偏低,尤其是高職學生數學基礎參差不齊,大部分都比較薄弱,導致這部分學生難以接受高等數學的知識。同時,很多學生認為高等數學概念抽象難懂,定理證明枯燥乏味,對高等數學的學習不感興趣,課堂學習心不在焉,做作業敷衍了事,考試也馬馬虎虎。
(三) 教師創新性不足
目前高等數學課程的課堂模式、教學手段還有考核方法相對都比較傳統。首先,傳統的高等數學教學模式的沿用,不利于高等數學課程教學的開展。現在大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進行單純地教與學的一種互動過程,這種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解以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其次,目前主要采取的教學手段也很單一,以口頭語言講解和板書為主,但是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直觀體會的效果,影響了學生對很多知識理論的理解和接受。最后,學生的課程評價和考核方式也很傳統和單一,高等數學課程的考試主要還是采取閉卷形式,課外作業以課后習題為主,這種評價方式過于單一,不能實現對學生的全面評價,同時也不能激勵學生進而達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目的。
三、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的措施和建議
基于目前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的現狀和問題,并結合自身的教學體驗,提出幾點建議,對高等數學課程改革進行初步探究。
(一)課程設置要滿足學生職業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自身定位和現實狀況,決定了必須以“就業為導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構建都應該體現學生對知識的實際需求,實現以學生為中心,課程內容的設置要達到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需求的統一。同時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以培養綜合素質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使畢業生既具有適度的基礎理論知識、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又具備知識面較寬、綜合素質高等特點[3]。
因此,我們應打破高等數學知識的系統性,對內容進行重組,數學知識深度以支撐專業后續課程為度,降低理論,淡化形式,避免繁雜運算,盡量用既簡單又準確的語言代替某些數學概念的敘述,讓課堂教學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主。
(二)教學內容要增強專業適用性需求
高等數學作為理工商科等專業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一定要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專業,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結合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重組課程結構,讓學生學有所用,獲得必需的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針對不同專業對數學的不同需求,有選擇地進行教學[4]。
高等數學課程教師應認真聽取專業課教師對數學課程內容的要求與建議,掌握各系、各專業對數學知識的不同需求,清楚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遇到的數學問題,從而更加科學地確定數學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大綱,同時也要與專業課教師經常溝通,使我們的教學內容不斷得到調整與完善。教師也可以會根據教學經驗和學生專業情況,進行自編教材,進而加強教材建設的適用性。
同時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一定要與專業緊密結合,要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對于數學概念和原理的講解,尤其是在例題的選取上,以專業性、實用性為標準[5]。例如,在講解導數的概念時,可引入與專業有聯系的實際案例,能夠使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提高整體教學效果,也能拓寬學生的思路,同時更能體現高等數學的思想性和工具性,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形成數學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針對學生數學基礎,開展層次教學
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可以在新生入學時依據升學的數學成績將其分類,教師依類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對基礎好的學生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基礎差的學生教會他們解決一般問題。在教學內容上,對基礎好的學生可以結合本專業知識適當擴大知識面,對基礎差的學生教授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同時還可以舉辦學習輔導班,利用網絡學習平臺,例如學習網絡優質課程,建立QQ、微信學習交流群,及時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還能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同時開辟數學選修課,如專升本數學選修課,數學建模選修課,數學實驗選修課,工程數學選修課,這些選修課的開設一方面解決了課時少內容多的困難,另一方面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開辟了又一課堂,進一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的個性化需要提供平臺,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
(四)創新課堂模式,促進課堂角色轉變
隨著教育理念的發展和我國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也被賦予新的期待與要求,并發生了新的轉變。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真正切實地餞行“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6]。
我們可以通過創新課堂模式,促進課堂角色轉變。例如,采用分組教學的模式,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活動,組長負責制,學生作為主體角色參與到課程教學中,教師制定獎懲措施,進行引導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分的機會參與到課堂學習,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學習主人翁意識、合作意識、競爭意識等。而課堂教學具體以智勇大闖關的形式,分為基礎闖關、提升闖關、終極闖關等,分層次進行講解和練習,分小組比賽來進行搶答,板演,根據小組參與情況進行加分獎勵,最后教師對本節課內容進行課堂總結,各小組補充。對于各小組的課堂表現在學期末進行評比,可以選取前五名或者前十名學生免考,進而更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后,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可以增設課前活躍氣氛環節,例如,每次課提前安排一個小組負責貢獻一個小節目:數學笑話、數學名人軼事或者個人特長展現等。
(五)創新課程評價體系,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高等數學課程以往的評價手段過于單一,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教師應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引入多維度考試方式,將傳統的閉卷考試改為閉卷與開卷、筆試與口試、理論考核層面與實踐教學環節相結合等考核形式,使得評價更科學、更全面。
每學期還可以增加開展本模塊拓展活動環節,作為課程評價和考核的輔助手段。將與數學相關的有趣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不僅豐富學生的數學視野還可以作為課程評價的一部分。例如,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去查閱資料或者搜索去了解并分享一些數學游戲、生活中的數學規律、數學名人欣賞或者邏輯問題。這不僅拓寬了學生的數學知識面,活躍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豐富和完善了課程的考核體系。
四、結束語
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需要著重提升學生的實踐和職業能力。高等數學作為眾多專業課程設計中基礎必修課,更是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課程改革。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本文就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改革進行初步的探索,以期為高等數學課程改革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一些思考和影響。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4; 450.
[2]馮秀琴.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現狀及教學對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3(1):30-31.
[3]麥勁聲.高職院校高等數學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J].資治文摘,2016(02)165-167.
[4]云連英, 汪榮偉. 高職院校高等數學精品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 職業教育研究, 2008(02):212-213.
[5]劉愛國, 方一平. 高等數學教學與專業結合模式的初步探索[J]. 大學數學, 2003(03):38-40.
[6]田愛麗, 于天貞. 教師的角色轉變與責任擔當[J].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13): 20-22.
(作者單位:鄭州理工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