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校教學改革和創新發展大環境下,民族聲樂演唱教學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將這門藝術的民族性和多元化元素傳遞給高校學子,這值得每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者思考。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伴隨著教學技術進步,民族聲樂傳承得到蓬勃發展,但教學效果卻呈現出“千人一面、萬人一腔”的工廠化、模式化景特點。如何規避這一發展誤區?使得教學效果實現“百花齊放”、課堂學習氛圍得到活躍,培養更多獨特風格的民族聲樂藝術人才。筆者認為可以通過“自然歌唱”來實現。“自然歌唱”理念在民族聲樂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實施建議在本文將得到重點闡述。
【關鍵詞】自然歌唱;民族聲樂演唱;教學;融入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民族聲樂文化藝術需要傳承,伴隨著科技科技和社會進步,高校聲樂教學同樣面臨著創新和蛻變的需求。現階段,我國在民族聲樂的教學理念、練聲曲甚至作品均建立在西方聲樂基礎上。正處于對范唱的刻板模仿階段的高效學生,專業知識和藝術實踐經驗非常有限,專業發展還不能擺脫正統技能與觀念的影響。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們發自內心的自然歌唱通常不能引起老師們的重視。怎樣才能使有限的課堂實現觸摸“自然狀態”呢,這正是筆者要探討的思路。
一、高校民族聲樂當前教學現狀
作為民族非物質文化的一部分,民族聲樂表演雖然對聽眾而言是一種非常抽象的藝術表現形式,但是卻能觸及聽眾內心深處,需要被傳承和傳播。作為藝術人才的搖籃,高校聲樂專業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民族聲樂人才。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二度創作的自然歌唱通常不會被重視,主要因為教師們往往刻意追求共性聲音一致。由于聲音基本功與表演流暢度在課程考察評價體系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更加劇了這種現象。自然歌唱被忽視對我國民族聲樂發展非常不利,甚至成為制約因素。自然歌唱在我國高校聲樂教育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均未被足夠重視。在當今素質教育的推行、高校擴招的歷史背景下,高校聲樂教育呈現出教師課時量大,教學任務重,學生聲樂素質參差不齊的特點。但是在聆聽、模仿的教學框架下,很多學生感覺課程學習枯燥、迷茫、充滿挫敗感。通常情況下,每周僅一節45分鐘一對一或一對二的聲樂專業課,教學內容對地域音樂重視程度遠高于少數民族音樂,新編曲目重視程度遠高于傳統民族曲目,高校聲樂專業更注重學生的歌唱技能的而非自然演唱個性的考核。以上這些原因均使得教師與學生均不能將太多精力投入民族聲樂的探究中。
聲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更傾向于選擇廣為人知的地方民族音樂作品,教學前的練聲曲大多選擇西方曲式結構,對地域風格明顯的作品聲音斟酌并沒有具體對待,這些因素對民族聲樂教學發展形成極大的障礙。日常教學實踐中,采用一對一授課模式和教師鋼琴伴奏,這種授課模式使得學生在民族聲樂教學時很難迅速適應并融入其中。日常教學實踐中刻意追求聲音,不重視體態語言,學生們很難做到自然表達。
二、“自然歌唱”理念的意義
只有將情感抒發、心理、呼吸與歌唱技能做到自然才能達到好的歌唱。人民群眾更喜歡自然的演唱者而非做作的演唱者。放松、自然在教學實踐中被反復強調,但這種狀態好多學生很難輕易達到。“自然”與“自然”是兩種不同理念,本能自然、訓練中不自然、升華自然被鄒文琴教授歸納為追求自然歌唱最高境界過程中的三個歷程階段。在追求自然歌唱的歷程中,多數學生因為辨別不出專業和自然結合點,找不到升華的感覺,從而停留在第二階段,不能取得進步。
在漫長的幾千年歷史長河中,大量民族音樂作品被創作,這作品無不向后人講述著歷史英雄人物、錦繡山河、悠久歷史文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底蘊、民族精神在這些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示。自然歌唱在聲樂表演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觸及聽眾心靈深處、詮釋作品實現情感溝通,充分展示表演者表現力,這些表演效果只有在自然演唱狀態下才能實現。為了實現學生達到自然歌唱狀態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營造一良好氛圍,對學生們循循善誘,使成為學習過程主體,他們達到一種“放松”“自然”的狀態、體會領悟到名族聲樂演唱中的共性與個性,從而使之學習能力得到提升。自然恬靜的演唱狀態需要通過學習、練習、實踐、學習循序漸進的實踐來實現。這個對自然演唱實現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表現為教師悉心探求教授方法,學生悉心探求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內化創作,實現教和學的有機互動,根據學生水平、個性、潛質等進行因材施教,針對學生個體進行個性化培養。重點找到各個學生的潛質、漂亮音色,讓學生在掌握科學發聲方法基礎上,使各個學生的演唱表現風格實現各具特色,最終實現高效民族聲樂教學的真正目標。
三、“自然歌唱”理念在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融入
民族聲樂的每個學生只有實現“自然歌唱”才能將民族情感、作品外在藝術充分展示和傳遞給聽眾。這種歌唱狀態需要在學習、研究過程中不斷積累、提高來實現,需要“教學”與”學習”過程有機結合。筆者認為應該通過以下形式將“自認歌唱”、貫穿到民族聲樂教學實踐中。
(一)優化民族聲樂課程設置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審美需求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審美需求呈現出多元交叉趨勢,而非以前的單一元素;為實現教學目標,民族聲樂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進行自身變革,在尊重、包容其它作品的同時,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繁榮發展。在實現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不僅要求處理好民族和多元化、流行與經典的關系,還對解決聲樂藝術中的共性和個性問題,從而使歌唱藝術能夠回本溯源。教學內容應實現創新和傳統的融合,從而使學習者實現在熟悉自身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對獨具特色的其它聲樂作品產生濃厚興趣的跨越。高校聲樂教學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現有的一周一節專業課不能滿足教學需求,所以拓寬設立相關課程群顯得非常必要。課程群應該在涵蓋《民族音樂》《民族聲樂表演》相關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曲式與作品分析》《視唱與練耳》等課程,使這些課程相輔相成,實現有機整合。通過這些課程間的有機綜合和系統整合,實現引導、拓展學生的目的。通過系列課程學習,民族音樂作品的誕生、結構將被學生熟知,為學生今后能夠通過得心應手地通過自然歌唱進行藝術表現打好基礎。在教學實踐中,高校民族聲樂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個體或團體案例,引導學生發現自身不足并擺脫自身束縛,使教學質量得到質的提升。在教學實踐中,聲樂教授應積極開設與課程相關的講座,為學習者接觸不同特點民族音樂作品感受創造更多機會。
(二)教學評價模式多元化
我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考核標存在一定局限性,現階段高校多通過作品演唱的聲音與流暢程度進行考核,僅通過寥寥幾首民族聲樂作品演唱進行評定。民族聲樂教師也按照這種模式和標準進行授課。正是這種考核評定方式和授課模式限制了學生藝術視野,他們往往僅對有限的幾首作品熟悉,阻礙了民族聲樂教學的發展。正是這種局限性使得建立全新、合理、接近教學實際的評價模式勢在必行。為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發展,筆者建議對考核、評價機制在以下方面進行改進。優化考核指標,將作品演唱、自然演唱、表演實踐演唱作為民族聲樂作品的相關考核指標。建立多元化教學機制,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多元化的音樂理論學習和學習實踐過程中不斷充實豐富自己,發現聲樂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和演唱的自信心。只有建立這種復合民族聲樂自身發展規律的綜合評價機制,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才能得到應有發展。
(三)對教師專業素質提出新要求
教書是民族聲樂教師的基本工作,育人對教師們提出更深層次的要求。正因為這種精神上一致性的紐帶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關系超越了表面上簡單的知識傳授聯系,他們表現出多方面興趣的一致性,例如智力、道德觀念、審美觀點、政治經濟等等,這種興趣一致性將他們作為一個整體聯系到一起。優秀教師的治學態度、舉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在給學生樹立榜樣,影響學生對課程的接收效果。如果我們的民族聲樂老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能夠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授課氛圍必將得到改善。在這種舒適的環境中,學生的心態必將得到放松、充滿對歌唱藝術的向往和熱愛。在這種積極的學習氛圍下,使他們自然歌唱的狀態得以不斷提升和改進。民族聲樂教師在課堂上,應改變自己主導的授課方式,充分感受學生們的心理活動,循循善誘,協助他們將授課內容內化吸收。這就要求教師們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與時俱進,及時改變,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自己對民族聲樂藝術與教育事業的熱情。
綜上所述,只有將“自然歌唱”切實落實到教學過程中,民族聲樂才能切實得到長遠發展。但是以下問題值得每位高校民族聲樂教師長期思索和探求。“自然歌唱”理念如何才能融入到課堂中,使每位高校聲樂學生通過課堂學習順利通過聲樂學習,在做到能夠熟練掌握正確發聲技巧、具有表演感染力和穩定心理素質的基礎上,既能保留民族聲樂作品內在韻味,又能做到自身感情自然表達地進行二次創作;在多元文化并存融合的今天,民族聲樂教學怎么能夠做到保留傳統內核,對其它文化進行吸收和自身創新,達到歷久彌新的狀態?總之,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事業需要不斷前行,不斷發展。這項事業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傳承、傳播均具有非凡的歷史意義。民族聲樂高校課堂不能追求格式化、工廠化,“千人一面、萬人一聲”,要對學生們的潛力進行充分挖掘,使他們的情感能做到自然表達和流露。高校民族聲樂培養獨具風格的藝術人才,他們應該能夠由心地感悟作品中的民族情感,通過自然歌唱向世界傳播我們的民族藝術文化,弘揚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楊艷,張驥.當代多元文化視野下民族聲樂教學發展窺探[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2]楊麗娜.民族聲樂教學之淺見[J].音樂生活,2009(3).
[3]靳立軍.高校民族聲樂教學曲目的挖掘與當代意義[J].當代音樂,2018(2).
作者簡介:趙弦簫(1991—),女,漢族,江蘇徐州人,淮陰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聲樂教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