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學杰 李志豪 王乃欽
摘要:為更好適應新軍事變革要求,確保部隊完成新時期使命和任務,就需要運用發展的眼光對部隊正規化管理進行審視和研究,并從立足四個秩序、著眼五化要求和完善配套機制角度出發,在全面實現部隊正規化的同時,確保其長效正規發展。基于此,對部隊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構建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部隊;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構建;探索
部隊正規化管理主要建立在遵循國家法律發揮和軍隊條令條例基礎上,通過構建較為完善的部隊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既是能打仗和打勝仗基礎工程建設的基礎,又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從嚴治軍的根本保障,因此需要從各個層面做好部隊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構建工作,以達到部隊全面、高效管理目的[1]。
一、立足“四秩序”,推進全面規范化
部隊正規化管理涉及內容比較多,并且涵蓋部隊建設各個方面,在對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進行構建時,也要聯系《國防法》、《兵役法》、《正規化管理規范》等,從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四方面展開,以推進部隊全面規范化。具體內容包含:(1)戰備秩序,構建正規的戰備秩序可以引導部隊更好完成作戰任務,實際操作時需要結合戰備相關規定,對戰備內容及程序進行深入研究及探索,然后通過完善戰備方案、嚴格戰備值班、深化戰備教育演練和貫徹落實戰備檢查工作,實現戰備秩序規范化;(2)訓練秩序,通過構建正規的部隊訓練秩序,不僅可以保證訓練質量,還能夠進一步提高部隊戰斗力,實際操作時也要遵循《軍事訓練和考核大綱》要求,從訓練內容、訓練步驟、訓練手段出發,做好訓練計劃、訓練準備、訓練實施、訓練考核等工作,可以推動部隊訓練有序、高效和高質開展;(3)工作秩序,正規工作秩序引導下,部隊可以有條不紊的開展各項工作,并達到高效協調運轉效果,實踐過程中需要根據工作性質和內容,構建科學制度和嚴密組織,整個過程中也要確保職責明確,使部隊管理井然有序和穩定高效;(4)生活秩序,通過正規的生活秩序,可以營造良好軍營環境,并且提高軍心士氣凝聚力,操作過程中則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對各項生活制度和生活場所管理制度加以規范,可以維護部隊活動秩序,達到張弛有度目的[2]。
二、著眼“五化”要求,提高部隊正規化水平
在不同時代背景和建設形勢下,部隊正規化管理要求也存在一定差異,涉及到的正規化管理內容和實施手段也不盡相同,但是在基本標準方面始終保持一致,具體表現為:(1)職責明晰化,僅僅仰賴少數管理者在其中發揮作用,無法取得理想部隊正規化管理要求,還需要全員參與到其中,通過完善相應體制,對各級和各崗位工作職責進行明確,同時將職責體系融入到其中,既能夠達到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盡責效果,又能夠防止職責重疊交叉情況發生,使部隊正規化管理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發揮;(2)機制系統化,通過對制度機制進行全面、系統建立,可以滿足閉環管理要求,使各項正規化管理要求真正落實到實處,同時將跟蹤監督、獎懲激勵和聯動保障滲透到其中,可以確保該項機制良好運行;(3)工程流程化,部隊管理各項工作流程得以清晰體現,在開展各項工作時就能夠嚴格遵照基本程序,對各工作環節加以細化,使其更好推進和落實,而不是文件催促和上級命令驅動;(4)標準定量化,以數字形式表示管理對象、管理要素和管理任務,可以起到提高部隊工作效率和質量的積極作用,如:明確部隊開展對話談心活動次數及時間,可以確保教育轉化工作效果;(5)修訂常態化,只有保障所建立規范體系緊貼部隊發展實際需求,才能夠發揮理想效果,因此部隊正規劃管理規范體系構建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對規范體系進行完善和優化,使其更好指導部隊各方面工作[2-3]。
三、完善配套機制,使其獲得長效發展
首先,建立常態學習機制,通過將集中教育和分散學習有效聯系起來,并借助多樣化實施手段,引導部隊成員對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進行學習和了解,甚至部隊可以將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納入到政治教育當中,引導部隊成員在閑暇時間開展自主學習,整個學習教育過程中也要凸顯出重點,以提高學習教育有效性;其次,建立檢查考評機制,部隊正規化管理的實現,需要通過管理措施具體措施實現,而建立科學合理的檢查考評機制,可以對部隊正規化管理水平進行量化考核,針對存在的薄弱環節也能夠及時糾正和完善;最后,建立民主監督機制,引導部隊全體成員參與到其中,并通過充分發揮部隊官兵主觀能動性,對部隊正規化管理進行全面系統監督和管理,使之獲得常態性和持久性發展[3]。
結語:構建部隊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可以引導部隊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開展,并提升部隊整體作戰能力,而通過立足四秩序、著眼五化要求和完善配套機制策略應用,可以實現部隊全面管理正規化。
參考文獻:
[1]鄧翰川,李崧.完善部隊正規化管理的措施探討[J].現代企業文化,2018,(14):177.
[2]楊念成,董亮.部隊正規化管理規范體系構建的思考[J].中國行政管理,2015,(8):136-137.
[3]碭山中隊嚴格落實手機管理規定——規范部隊正規化建設[J].消防界,2018,004(001):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