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德平
[摘? ? 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任務、新方向。廣西藝術學校緊跟形勢,通過與高等藝術院校及專業協會合作、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力度、轉化教育成果等方式,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空間。面對新形勢,中職藝術教育應堅持提前發展、重點發展、保護發展思路,著力建立和創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拓展科研評估新平臺、全面推進“文明校園”建設、調整德育資源,可以助推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向社會輸送更多優質藝術人才。
[關鍵詞]中職藝術;產教融合;實踐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雙方為了共同的發展,同時發力,擇優整合,相互促進的一種特殊教育形式。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為我國新時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制定好了規劃,明確了任務。《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并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中職藝術學校怎樣走“產教結合、校團合作”之路,通過不斷學習和探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產教融合中職藝術學校辦學的基本思路
廣西藝術學校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目前,學校有在編教職員工128人,在校學生1200多人。建校60年來,為廣西區內外各級專業文藝團體、企事業單位、高等藝術院校以及部隊培養和輸送了大批藝術人才,有不少優秀畢業生榮獲全國“梅花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獎”“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牡丹獎”等獎項;學校以“厚德博藝,知行合一”為校訓,堅持“一流的師資、一流的教學、一流的學校、一流的地位”的辦學方向,注重教學質量,教學成果突出,先后榮獲了國內外獎項600多個。
2012年,學校被自治區教育廳認定為“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示范特色學校”;2013年,被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選定為全國100個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范點之一;2013年,被自治區教育廳、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廳認定為首批廣西中等職業學校民族文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基地。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形成了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單一化的藝術教育面臨挑戰,這使得學校的辦學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是外部變化:藝術教育競爭態勢更加激烈,藝術教育資源面臨重新配置;二是內部變化:學校的專業教師原來大多是從院團調入,目前,公開招聘教師須按“凡進必考”原則,不少具有專業特長的院團人員因學歷、住房等問題招不進來,影響了藝術教育教學工作。
在新的發展形勢面前,學校進一步明確了發展定位。即:以建設一所“有特色、有質量、有品牌、有生機、大有發展前途的中職藝術學校”為目標,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責任同擔,互利互贏”原則,廣泛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培養實用型、應用型藝術人才為主要方向的辦學理念,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保證了廣西民族文化強區建設的人才輸送。
二、中職藝術學校特色發展之路的探索與實踐
中職藝術學校主要是培養舞臺藝術短缺的藝術表演人才,打牢基本功,做到短平快、見效快,突出年齡優勢,如戲曲表演藝術、雜技表演藝術等,學生的入學年齡大都在8至11歲之間,要在這個年齡段打牢學生的基本功,必須走產教融合、校團合作的特色之路,積極主動與藝術院團聯系,請有實際經驗的演員來教學。
特色發展之路,不是把中職藝術學校的培養目標分解為既培養高端藝術人才,又培養實用人才,而是把高端藝術人才培養與大眾教育整合為“粗毛坯”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這樣使學生既具備適應任何演出的可塑性,又能很快地適應藝術院團的需要。這一特色定位,是新形勢下根據中職藝術學校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標,主要根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形式,以及藝術院團的發展變化而定。目前,自治區教育廳正在積極推進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實際上就是讓職業學校在穩定規模基礎上,進行特色發展的新舉措,也是著力為藝術院團培養人才著想。
搞好產教融合、校團合作,把握好學校內涵式特色發展方向,意味著中職藝術學校要認真審視自身辦學特點條件,并結合藝術院團發展狀況和學校發展的目標與定位,既要按照一般教育規律實施人才培養計劃,還要注重藝術教育的特殊性,處理好高端藝術人才培養與一般藝術人才培養的關系,并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分別制定和實施培養目標:一是超前發展思路。要對接藝術生產進步,前瞻性設置服務文化發展的新理念,利用好低年齡段的優勢。如廣西藝術學校在中斷十年沒有招收地方戲曲專業學生的情況下,學校從傳承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果斷恢復了招收低年齡段學生入學,為地方戲曲發展儲備人才。二是重點發展思路。要緊密圍繞建設廣西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對接區域文化和旅游產業急需人才,優先設置與區域文化和旅游建設結合緊密、需求穩定、辦學基礎好的專業。如雜技專業是廣西藝術學校的品牌專業,近幾年,學校廣泛開展校團合作,先后與玉林市、賀州市等地市聯合招生,確保了品牌專業的持續發展,校企的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給雜技專業的發展注入活力。三是保護發展思路。對廣西北路壯劇、南路壯劇、侗戲、苗戲、毛南戲、邕劇、牛娘戲、桂南采茶戲、絲弦戲等瀕臨消失的劇種,研究制定支持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實施計劃,培養高端藝術人才,內容主要包括:一要做好戲曲保護傳承,重點做好戲曲普查工作、非遺劇種傳承保護工作。二要做好戲曲人才培養計劃。主要包括發展戲曲教育、培養各類劇種骨干演員、加大戲曲師資隊伍建設、支持民營戲曲院團發展等。三要做好地方戲曲傳播推廣工作。重點要做好普及戲曲教育、創新戲曲傳播形式、開展群眾性戲曲普及活動,努力推進中職藝術教育可持續發展。
三、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模式
中等藝術職業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生源難招、質量下降、師資力量不足等。廣西藝術學校同樣存在著這些共性的問題,特別是具有專業技能的教師缺乏等現象。所有的這些都引發我們去不斷思考:中職藝術職業教育應該何去何從?學校怎樣辦學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正當學校困惑和迷茫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為學校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學校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學生中廣泛開展新時代工匠精神、職業道德教育,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機制。堅持學中做、做中學,搞好校企合作,提倡現代學徒制,形成具有特色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在地方戲曲、雜技人才培養上,學校首先開展了《月月講壇》和戲曲藝術講座活動,邀請廣西戲劇院的專家老師給學生上課,讓學生了解中國戲曲的發展脈絡、形成過程、重點劇目、表演形式和主要演員等,邀請雜技老藝術家覃鴻植、戲曲表演藝術家楊步云、劉仁賢等到學校開展講座活動,讓學生學習老藝術家“德藝雙馨”的優良品格以及扎實的藝術功底。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學校每年都組織畢業班學生到院團實習,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如14級雜技專業畢業生參加了桂林市大型雜技劇《漓江神韻》的演出;15級戲曲專業畢業生演出的大型音樂劇《綠珠》,參加第十屆廣西戲曲展演。這些演出都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為了打通中、高職教育銜接的紐帶,架好“立交橋”,學校根據文化市場的需要設置專業,建立專業扶持政策,打造特色專業群。2014年,為傳承戲曲技藝,學校在自治區文化廳、教育廳的支持下,與廣西戲劇院進行校團合作招收桂劇、壯劇、彩調劇、京劇及戲曲打擊樂學生。近兩年,學校又陸續與博白縣采茶劇團合作招收采茶戲表演專業學生;與南寧市民族文化藝術研究院合作招收粵劇、邕劇表演專業學生。為了使這些學生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學校與廣西教育學院合作開辦“3+2”中高職銜接教育,解決了學生的學歷提升問題。
創新產教融合、校院合作的辦學模式。一是積極與高等藝術院校及專業協會合作,推進教學邁上新臺階。2016年,我校與中國戲曲學院共同建立了“生源基地”“教學實訓基地”,兩校在戲曲藝術教學、創作和后備生源培養、輸送等方面進一步開展合作、交流;2017年,我校與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舞蹈音樂專業委員會簽訂了“實踐教學基地”協議。通過這些活動,逐步建立起主管部門規劃、學校主導、高校扶持的新型職業教育體系。二是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力度。學校積極與院團合作開發課程、打造實訓基地、建設教師隊伍、開展藝術交流。堅持將地方院團藝術需求與教學實踐相對接,院團需要什么樣的技能,學校就教授什么內容。2017年,學校與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百色市地方戲曲傳習所舉行廣西藝術學校“教學實踐基地與藝術創作基地”簽約掛牌活動,廣西藝術學校在百色市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創建教學實踐基地和藝術創作基地,這是學校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之一。百色市豐富的革命傳統和民族文化底蘊將有利于加強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鼓舞教師創作出更多愛國主義題材作品,搭建學生校外實習實訓平臺,形成教學、實踐、創作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三是不斷轉化教育成果。學校積極與院團合作開展藝術創作活動,增強師生的藝術創作和舞臺實踐能力。2016年,學校與廣西戲劇院合作創作演出了反映教育精準扶貧的現代壯劇《勸學》以及反映同學互助互愛之情的現代壯劇《小米同學的“腳”》,廣西電視臺進行了錄制播出,并參加了自治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小戲小品創作成果展;2017年,學校與廣西戲劇院合作創作的歌曲《瑤山情》,在第九屆廣西音樂舞蹈比賽中,獲得演唱一等獎;學校創作的歌曲《柳啷咧》《夜歌圩》《我家在壯鄉》參加了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聲樂作品展演活動,獲得好評,其中,《夜歌圩》被推薦參加在北京中央民族歌舞團舉行的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聲樂作品精品薈萃展演,效果良好。
四、多角度聯動著力,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質量發展“動力源”
立德樹人為育人之本。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當以人才培養為要,同時牢牢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進去。首先,學校要有完善的育人環境和遠景規劃,還要堅持育人標準,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堅持服務大局、堅持改革創新”的宗旨,以苦練內功為抓手,以加快人才培養為主線,打造更加鮮明的區域特色,培養優秀藝術人才。
(一)搞好環節建設,不斷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學校堅持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堅守教育良心,關心、服務學生的衣食住行。近年來,學校不斷改善校園環境,先后對全校學生宿舍安裝空調,教室安裝空調占90%以上。完善了教學樓、音樂樓、美術樓的維修改造,改建了設備齊全的音樂實訓教室,更換校園廣場LED屏,為文化課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每個舞蹈教室裝上多媒體電子設備,十個排練場安裝了多媒體影音設備,完成長堽校區改造,打造學校美術專業產銷一體化品牌實訓基地。給學生宿舍安裝了空調,大大改善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二)以質量為抓手,不斷拓展科研評估新平臺
學校高度重視教學科研,以科研帶動教學,鼓勵教師參與各項科研與課題研究,給予相應的配套經費,在日常的教學科研中實現立德樹人的辦學目標。近年來,教師積極參與自治區教育廳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工作,連續幾年,教學科研項目獲得了廣西職業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
(三)全面推進“文明校園”建設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精神,根據自治區文明委《關于開展“文明校園”建設的通知》要求,組織召開文明校園建設推進會,全面推進“文明校園”建設項目實施,平整了學校場地、建設文化長廊,在廣西首屆“文明校園”評比中,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文明校園”稱號,并被推薦參加全國“文明校園”評比。
(四)不斷調整德育資源,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
整合德育資源,發揮學生作為德育主體積極性,注重結合學生成長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特色活動項目,寓情于景,寓教于樂,使學生樂于參與、自覺參與。自2014年以來,學校沒有發生一起違法案件和安全事故。德育工作抓亮點、抓成效,開展了“月月講”論壇、“讀書心得”征文比賽、“感恩生命,價值人生”感恩教育演講會等。聘請轄區派出所警官擔任學校法制副校長,抓好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
今天,面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大好形勢,借助廣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契機,我們相信,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關懷下,在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教育廳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團結拼搏、努力奮斗下,廣西藝術學校一定會建設成為壯鄉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必將會為廣西文化事業的繁榮和藝術教育的發展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