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紅

摘 ? 要:研學是一種學生學習的新形態,其核心指向學生的成長。在開展研學活動時,通過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設置不同的研學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校園,拓寬視野,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同時學會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學校也完善激勵機制;創設德育情境;將學校、家庭、社會有效融合。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提升學生知識的增長點,促進學生道德的生長點,探尋學生融合的共振點,讓研學實踐活動更接地氣,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助力學生的成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校本課程;研學;學校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4.2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19/22-0098-07
研學路上有課程,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當前,各地各校都在轟轟烈烈開展研學活動。那么,該如何讓研學活動從活動走向課程,引導學生主動適應社會,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完善人格的人才,真正全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筆者認為,研學是一種學生學習的新形態,其核心指向學生的成長。
在開展研學活動時,要基于對未來人才培養進行理性而全面的思考,以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研學活動,把研學實踐活動作為學校實踐育人和區域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創新形式,正確把握、定位研學活動的視角和思路,精心做好研學課程的開發與設計,用心篩選研學課程的路線和內容,扎實完善研學活動的安全及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切實把握四個“關鍵點”:激發學習的興趣點,研之有“效”;提升知識的增長點,研之有“方”;促進道德的生長點,研之有“悟”;探尋融合的共振點,研之有“道”。
讓研學實踐活動不僅可以真正改變教與學的方式,還可以不斷提升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提供必備的學習能力和智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助力學生的成長,讓每個學生能成為全面發展的未來人才。
一、激發學習的興趣點,研之有“效”
研學,是行走的課堂。在研學課程進行合理的規劃、開發和設計上,要有方向、有方略,力求使之與學校課程、德育體驗、實踐鍛煉有機融合,使其發揮更大的成效。
考慮到研學課程的主體是學生,研學課程的設置應符合學生年齡發展的特點,符合學生自身成長的需求,符合當前對人才培養的規律。
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以學生作為研學活動的主體,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關注學生的實際和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生活為活動的切入點,制定不同學段的研學課程的目標,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生態保護區、自然景區、示范性農業基地、知名企業、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社會實踐基地等資源,精心開發、設計各學段的研學課程,設計與學校教育內容相銜接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教育、自然生態等為內容的主題研學實踐教育線路與教育課程,積極建構一個貼近學生真實世界的多元主體合作、多維主題融合設計的研學課程體系,開展形式多樣、不同主題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美麗的大自然,走向廣闊的社會天地,引領學生的學習向生活靠攏,在實踐中去學習知識,陶冶情操,磨礪意志,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
以我校2018年暑期開展的為期三天兩夜的研學活動為例,在前期進行研學課程的開發與設計時,學校本著“教育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積極與校外教育機構、營地、基地及示范性綜合基地多次溝通協商,從活動內容的安排、學生的飲食、住宿、活動的安全保護措施等方面,事無巨細進行一一了解、探討,再根據學校研學課程和育人的需求、學生的年齡特點,確定明確的研學主題,精心設計、開發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詳盡的研學活動方案,分別從研學目的、研學內容、活動形式,具體環節設置等,進行深入思考和細致策劃,設計相應的參觀、考察、調研和學習的內容,注重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和安全性,構建開放、自由的學習內容,讓學生研有所得。經過逐一實地考察各基地、營地的住宿條件、用餐條件及周邊的一些可能的危險因素后,學校進行了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讓學生告別七月的炎熱與枯燥,真正在“行走的課堂”中體驗、成長。
二、促進知識的增長點,研之有“方”
研學,是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是全面提升中小學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它促使學生走出校園,拓寬眼界,主動把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融會貫通,在體驗中親身感悟,在體驗中開闊視野,增長知識,提高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研學活動的開展要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根據地域文化特色、學生年齡特點,結合學校主題教育的需要,因地制宜,扎實推進,整合豐富的資源,開發拓展性課程,把課堂移至大自然,移至廣闊的社會天地,進一步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從單一的線性課堂模式中走出來,引領學生帶著學習任務,走出校園,走進研學基地、營地,走進學習的第二課堂,經歷“認知——實踐——探究——提升”的學習過程,在有效的激勵機制中去體驗多彩的生活,豐富學習經歷和生活體驗,加深學生與自然、文化和社會的親近感,不斷激發學生對知識、對大自然及對未知世界的探究熱情,形成新的知識增長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研學成為一種深受學生歡迎的學習方式。
(一)帶著學習任務初研學
這是研學的一種獨自體驗的學習方式。學校要以問題為核心,設計有趣、真實的活動情境,創設一定的空間,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創造實踐活動中,去獲得更多新的認知。在春游、秋游等研學活動前,根據研學活動的內容,精心設計研學單。
如參觀廈門博物館,讓學生帶著“以下哪位名人為收復臺灣做出貢獻?(1)朱熹(2)鄭成功(3)蘇頌”等類似的問題,指導學生根據研學單,通過查資料、問家長等學習方式,事先對研學地點——博物館產生初步的了解,從而更好地走進博物館去參觀學習。
如我校在組織學生到新加坡研學旅行前,學生根據學校分發的手冊《非常新加坡 ?非常新感受》,事先對新加坡的旅游景點和風土人情進行研究,如牛車水名字的由來,美麗的圣淘沙、新加坡科學館、新加坡新生水展覽館、新加坡植物園、新加坡飛禽公園、日間動物園和國家博物館等都有哪些獨有的魅力?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站自行查找相關材料,做足了“預習”的功課。在研學旅行中,他們帶著問題,調動多感官走進新加坡,在不斷感受、體驗和思考中豐富了原有的知識儲備, 對新加坡這個國度的自然文化和風俗人情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
學生在研學旅行中,在別樣的體驗中,還認真對比新加坡與廈門的衣食住行,對比新加坡與中國課堂的不同,感受其繽紛文化與風土人情,感受其豐富多元的文化差異、獨具特色的多元文化和異國風情,收獲滿滿。
同樣的,在前往臺灣研學旅行前,先讓學生對照臺灣地圖,了解本次研學的路程,事先了解臺灣的著名景點:臺北故宮博物院、阿里山、日月潭、墾丁公園、太魯閣、101大樓等,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臺灣,走進日月潭、臺北故宮博物院、士林夜市等,親臨其中,愈加深刻感受寶島臺灣的美麗富饒,感悟中華千年文化魅力,不愧有“祖國寶島”之稱;他們對臺灣的歷史、人文、自然、科技等領域進行探究,感受多元文化;走進臺灣學校,體驗兩岸教育差異,都覺得不虛此行。
(二)合作探究中細研究
與學習伙伴在彼此尊重中分工協作,提高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這既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也是時代和社會對未來人才的要求。因此,在研學中很強調學生合作探究的體驗。
如我校開展的“航海探索”研學活動,事先將學生分成了設計組、繩結組、搬運組、后勤組等若干個小組,在合作中學生一起用若干的竹子和繩子做“防御工事”及“羅馬炮架”,動手做“木筏泅渡”的木筏,做到分工合作,團結互助。學生在團隊合作中,不僅親身體驗到“兄弟齊心,其利斷金”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得到了成長。
在“創客少年”研學活動中開展的“合力建塔”“意面樹林”“水火箭”等環節中,學生通過不斷嘗試,反復琢磨,懂得通過氣壓和反作用力讓水火箭離開地面的原理,更懂得只有團結協作、眾志成城,才能取得勝利的道理。
在“自然教育”研學活動中,帶領學生到農場,認識了許多中草藥,參觀了各種各樣的多肉植物,初步了解種植多肉的小知識,還認識了許多可愛的昆蟲,奇妙的大自然、有趣的小動物給學生帶來了無窮的樂趣。
在農場開展研學活動,學生到地里實踐,學習種植菜苗,了解拔花生的步驟:找、握、拔、抖、采;學習做餅干、做肥皂,明白香皂是由水、堿和植物油混合而成。
這些活動給學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體驗,為學生打開知識的一扇窗戶,他們近距離地觀察、體驗、學習,親身探究,進一步了解自然,體驗美好,增長知識,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逐漸形成主動探究知識的習慣,收獲成長的快樂。
(三)激勵機制促研學
不斷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是落實研學課程成效的有力保障。
在研學課程的構建中,學校要始終以動態的觀點去把握學校課程建設的本質和規律;要在充分尊重個性差異、鼓勵多元發展的前提下,精心設計出學習任務單或研學活動記錄手冊,確保研學活動既有“行”又有“學”,并安全有序地開展。
要積極探索建立健全學生參加研學實踐的評價機制,對學生參加研學實踐的情況和成效進行科學評價,并將評價結果逐步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在評價機制方面,重點開展學生研學評價和教師指導情況評價。學生評價分為“行為習慣、探究學習、團隊合作、收獲體會”等幾要素。教師評價包括課程實施過程中基本品質和基本能力兩方面,重在強調課程與德育、課程與評價的優化組合,激勵全體學生主動參與到研學活動中,自覺參與到課程的設計中來,給學生更多自由發展、自由創造和自由聯想的空間,讓研學課程延伸學生的學習空間,引領學生勇于實踐與探究,歷練成長,真正實現學生的多元發展,推動學校教與學方式的變革。
三、培育道德的生長點,研之有“悟”
研學活動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學生是社會人,因此學校更要把在研學活動作為培育社會新道德的“生長點”,要始終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研學活動作為學校德育工作新的增長點,充分利用好豐富的研學資源,充分挖掘研學課程所蘊含的德育內涵,根據不同年級和不同課程特點,結合學校主題教育工作,遵循學思結合的原則,突出知行統一,加強實踐性,采取體驗式、探究式等學習方式,讓研學活動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把安全教育、旅游文明教育和生活習慣、文明教育等貫穿到研學活動的始終,讓學生在親近自然、走進社會中,探尋文化之根,感受文化的魅力,感悟悠久的文明,認識精彩的世界……
積極提供參與平臺,創設濃厚的教育氛圍,用文化滋養,用榜樣引領,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優化的德育情境中體驗、感悟、內化和升華,激發學生道德需要、情感體驗和實踐感悟,促進學生品德主動自覺地自我建構或內在生成,引導學生的德行養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漸習得社會道德認知,發現真善美的內涵,培育美好的心靈,培養他們刻苦學習、自理自立、互勉互助、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等優秀品質和精神,以及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懷,讓學生在研學活動中不僅學會動手動腦,更要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塑造和完善自我人生,成為真正道德的人,達到“學中研、研中行、研行一致”的目標,促使研學活動所具有的精彩教育價值得以凸顯,使之更具教育成效。
要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標,把研學活動作為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渠道,更有效地發揮研學實踐中育人的教育功能,可以利用春秋游活動、冬夏令營活動和清明節、元宵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以及“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等重大節日,設計開發適合不同學段學生、與學校教育內容相銜接的課程,開展各類主題鮮明的教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發展。
例如在清明節充分利用革命紀念地、烈士陵園等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利用端午節開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動;利用“八一”節開展尋訪紅色之旅的活動;利用冬夏令營開展參觀節約能源展覽館、污水處理廠等環境保護教育……
在研學活動中更好地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
如在“探訪鼓浪嶼”中,學生沉醉于鋼琴之島、音樂之鄉,深入到大街小巷,初步了解萬國建筑的特點,感悟鼓浪嶼的獨特魅力,更進一步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輝煌業績,受到愛國教育。
在“嘉庚精神在心中”的研學活動中,帶領學生參觀陳嘉庚紀念館,聽鰲園的小故事,深入了解陳嘉庚先生的“實業報國”和“傾資興學”的事跡,感受陳嘉庚先生強國富民、傾資辦學的家國情懷。
探訪閩南文化老院子風情園,參觀閩南最具規模和代表性的“石文化”主題公園,觀看閩南傳奇,欣賞惠安女的精彩表演,了解閩南優秀傳統文化。
到廈門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大型科普樂園探究科技的奧秘時,探尋如何把生活中各種有趣的創意變成現實,懂得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在體驗“模擬地震”“模擬海嘯”和“斜坡行走”等場景,感到科學的偉大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星際探索展區的火箭模型邊上,通過模擬組裝火箭零部件,感受火箭發射升空的震撼。
進入了航天互動體驗艙,體驗宇航員在太空的真實生活環境,更促使他們立下志向,從小掌握知識,長大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在茶文化研學活動中,學生進一步了解茶葉的發展史和茶道文化。
在農場種菜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勞動是辛苦的,也是光榮的。任何事只要用心去做,終會有成果的,明析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含義。
在航海探索活動中,學生在“羅馬戰爭”“航海之旅”“奪島奇兵”豐富的戶外體驗中,不斷認識自己、認識同伴,提升團隊意識,促進毅力品質、問題解決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生明白了只有乘風破浪,不懼艱險,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只有敢于吃苦、敢于拼搏,具有團隊精神,才能獲得成功。
從磨豆漿中知道了做事都要講方法,不可用蠻力,團結協作很重要,通過自己動手品嘗到的果實特別甜。
在“走進綠色軍營”國防教育的研學活動中,我校為達到讓每個學生“強身健體、獨立自主、磨練意志、鍛煉成長”的教育目的,安排了軍訓科目的操練,軍歌的學唱,軍事錄像的觀看,與教官舉行聯歡會,還組織開展了各種有趣的活動:舉行了3.5公里徒步行軍拉練、真槍觀摩、軍事游戲等項目以及學習包扎等自救自護知識講座。學生在軍營課堂中,從教官們嚴格的要求和無私的付出中,愈加深刻感受到解放軍叔叔是祖國最可愛的人,在軍訓中能學習解放軍叔叔為了保家衛國刻苦訓練、雷厲風行的精神,學習他們嚴明的紀律性和頑強的作風,聽從指揮,學會吃苦耐勞,懂得團結同學、互愛有助、互相謙讓。同學病了,主動關心;吃飯時安靜、有序。在軍營中,學生不僅僅意志得以磨練,他們的自理能力更是得以提高。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離開爸爸、媽媽的懷抱,學會自立,自己洗澡、自己洗衣服,回校時還自己動手整理行裝等,使研學活動更具實效性、針對性。
可以說,每一次的研學活動,不僅是學生一段美好的人生經歷,更是一個嶄新的、多彩的課堂,一個鍛煉成長的階梯,讓學生走進多姿多彩的研學課堂,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學習,提高動手能力,學會溝通、交流,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主自立,感悟人生哲理,獲得成長……培育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為學生的美好夢想助力。
四、探尋融合的共振點,研之有“道”
研學課程的順利實施,需要家庭、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等多方合作。他們彼此兼具承擔著學生成長的責任與使命,要探尋深度融合的共振點,彼此打通教育的界限,進行豐富資源的整合,相互支持,有力助推,同頻共振,共生共融,構建多元主體合作,成為新型合作伙伴關系。
在開展研學活動時,把學校、社會、家庭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資源,要積極借助學校、家長和社會的三方力量,借助家長、社會和基地、營地提供的資源和國內外聯誼學校,找準、找實彼此深度融合的共振點,進行特色研學課程的開發與整體規劃,進行課程師資隊伍建設與管理,打造精品研學課程。
當學校與基地內外的教育資源形成一個完整的研學課程體系,將產生最佳“磁場效應”,將拓展教育教學資源和條件,讓教育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生態,給學生提供更廣泛的學習場所,創造讓學生幸福成長、快樂學習的環境,更好地為學生的未來創造無限可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個性化的發展,真正實現研學活動所要達到的育人之道。
研學主體和場所的多元化為研學課程的實施提供了保障,同時更為學生提供了開放的個性發展空間。
學校要與家長形成教育同盟,可以采用假日小隊研學活動等形式,深入推進家長參與協助學校研學課程的發展。引導家長在每學期初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家長在不同工作部門所具有的豐富資源,精心設計假日小隊研學目標、研學流程,讓學生參加假日小隊研學活動后,及時記錄研學感悟。在家長協力、參與的假日小隊研學課程中,因為家長本身具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因此家長組織開展假日小隊的研學活動具有人數少、更易于操作的特點,這樣的研學活動不僅尊重學生的天性,給予學生成長的空間,同時能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合力,發揮家長資源的更大作用,豐富多彩的假日小隊研學活動使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鍛煉,在快樂中成長,為培養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長空間。
如我校家長在假日小隊研學活動中,積極帶領學生參觀廈門市消防大隊、廈門港口、廈門水務集團、廈門污水處理廠、海滄自來水廠、氣象臺、科技館、奧林匹克體育館、垃圾環保基地等;走進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史陳列室、國防教育基地、峿嶼島軍營、大嶝英雄三島戰地園、廈門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漳州火山公園等;到同安挖地瓜、東坪山蔬菜基地種植及采摘、龍鳳谷發現之旅等;到龍巖、瑞金等地,開展紅色文化之旅研學活動……
假日小隊的研學活動給學生開辟了第二課堂,讓學生直接面對社會和自然,親身參與實踐,成為校內學習教育的有益補充。學生在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中,既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實踐能力,更是充分感受到了學習的價值與樂趣,同時又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家鄉的變化,祖國的強大,生發出作為廈門人、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
為開拓研學實踐的空間,擴大研學活動的時空,學校還可以與各場館合作,以學生為中心,按學段分類,利用校外場館的資源,開發設計基于地域和學校特色的研學課程,如“走進植物園”“走進藝術館”“走進科技館”“走進博物館”“走進美術館”“走進戲曲”等主題式的研學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學校還要挖掘社會資源,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激發學生了解、探究社會的強烈欲望,使他們自覺走向社會,適應社會。
如融媒體是當下熱點,由廈門日報社量身定制的“2018融媒體小記者研學夏令營”就為我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參觀、學習、體驗的寶貴機會。學生走進廈門日報社,學習新聞生產的過程,感受融媒體發展的魅力;參觀廈門晚報編輯校對平臺、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印刷博物館以及報社書畫院,從古老的活字印刷術,到近現代的膠版印刷術;從傳統的報紙閱讀,到酷炫的融媒體傳播……
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使學生大開眼界,他們在體驗中親身經歷、在體驗中開闊視野,在實踐中學習,了解并體驗傳統媒體、新媒體采編過程,接受新聞的啟蒙教育,感受報社文化和融媒體發展,也明白了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的艱辛。尤其是在對總編輯的專訪環節,學生得以零距離接觸,有效培養他們的媒介素養,進一步提升學習能力,增強綜合素質。
我校還積極借助廈門供電公司的資源,開展研學活動,通過參觀電動汽車充電站、參與電力課堂講座、學習安全用電、緊急救護、電能表安裝等技能,激發學生學習電力科普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提高對電能替代、節能減排的認識,養成從小安全用電、節約用電的好習慣。
與國內外聯誼的學校合作,開展“行走在路上的課程”,加強對學生國際視野、國際理解和綜合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是我校“多彩教育”辦學理念下的重要課程組成部分。
如我校和河南、新加坡一直以來都開展了研學旅行課程,讓我校學生與河南、新加坡等不同地區、國度的學生結對子,住到結對子學生的家中,在人際的互動交往中,他們可以體驗不同的家庭環境,體驗不同地域的文化,感受異國家庭教育,同時培植深厚友誼,增強交往能力;走進不同地區、國度的課堂學習,體驗特色校本課程,讓他們感受不同的課程設置,不同的辦學理念,了解不同國度的文化,獲得不一樣的成長。
近年來,我校也組織開展了赴英國倫敦沃倫璐學校和澳大利亞中文學校等國家的研學旅行活動,通過學校搭設的教育平臺,學生到英國和澳大利亞開展的研學旅行中積極進行文化教育交流,體驗不一樣的課堂,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獲得文化的浸潤,增進彼此交流,在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中獲得精神的孕育,拓展了國際視野,培養了開放的思維,提升了核心素養,成為自強自立的人和有國際視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