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冉
摘 ? 要:德育對小學生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學校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的主要場所,學校文化具有導向、約束、凝聚和激勵作用。校園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縮影,主要包括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通過開展讀書活動、主題活動、課余活動進行學科教學,樹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德育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加強德育在校園文化中的滲透,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小學德育;校園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圖分類號:G623.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19/22-0119-02
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德育既起著塑造靈魂和指導的作用,又可以提供動力和能源。小學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良好行為習慣養成和道德品質培養的關鍵時期。因此,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和造就新世紀的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校園文化是校園物質文化、組織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有機結合,是一所學校的內涵和積淀,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有效載體。同時,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加強德育在校園文化中的滲透。
一、校園的物質文化是進行德育的載體
校園的物質文化是校園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學校環境的美化,不僅反映了師生良好的精神面貌,還反映了學校的校風。校園環境像一部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書,熏陶著學生,感染著學生。首先,學校要做好校園綠化、凈化工作,樹木枝繁葉茂、花兒競相綻放,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有專門的班級負責,打掃得干干凈凈。學生一走進校園看到怡人的環境,心靈得到了凈化,情緒得到了感染,增強了學生的公共衛生意識。其次,校園內的宣傳專欄、櫥窗、校訓,教室內兩側墻上懸掛名人名言,教室后面建立圖書角、學習園地等,不但給師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而且使學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
二、校園的制度文化是進行德育的保障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校園的制度文化能夠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進行,對師生言行有著規范、引導和約束的重要作用。它具體包括三種表達方式:首先,校園制度文化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可以對維護學校的正常秩序、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起到重要的規范作用;其次,是規章制度,這就要求制定的校規校紀是全方位的,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例如《學生一日常規》《文明班級考核辦法》《學生量化考核辦法》等等,規定既出,必須嚴格執行,師生在紀律面前一律平等,賞罰分明;再次,是角色規范,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師生對制度的認同、理解為前提,以師生自覺、自愿為基礎,生成有利于師生健康成長的學校制度文化。
三、校園的精神文化是進行德育的核心
校園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校園文化以多種形式滲透德育,營造出一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
(一)讀書活動
校園文化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開放圖書館的圖書資料或教室后面的圖書角,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品質,還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樂亭縣樂亭鎮高甸小學每天早讀課的前十分鐘規定為學生朗讀、背誦《三字經》的時間,早上一進校園,就能聽到傳來的朗讀《三字經》的聲音,讓經典不斷滲入學生的心靈。同時,在校園里定期并持續開展作文、書法、演講與口才等興趣小組活動,定期舉行一些讀書比賽、學生創作手抄報等活動,把學生的作品定期展示在學校櫥窗和每個班級的文化墻上,不僅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營造出一種溫馨和諧的育人氛圍。
(二)主題活動
利用每周一升旗儀式進行國旗下講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行為規范教育、安全衛生教育、品德思想教育以及革命傳統教育等。利用傳統節日開主題班會,激發學生情感,并開展人格教育。抓住校園典型事件或突發事件,開展德育教學;積極開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
(三)課余活動
教師應重視課間活動對學生德育的影響。例如,我校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把《弟子規》的內容與美術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繪畫中理解《弟子規》;在活動課上將《三字經》中的小故事編成情景劇或是套曲演唱,將《弟子規》中的內容藝術地再現出來,學生在歡快的氛圍中感悟《三字經》的深刻內涵;課間十分鐘把《三字經》的相關內容與學生的跳皮筋、跳繩結合起來,學生邊跳邊誦讀《三字經》,健體與健心相協調。
(四)學科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置身其中自然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去領略德育的真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例如,道德與法治課“請到我的家鄉來”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搜集、調查資料,進行“夸夸咱家鄉”交流活動,了解到家鄉景色優美、物產豐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長大后建設家鄉的情感。音樂課上,為了讓學生理解《只怕不抵抗》所蘊含的感情,可以為學生播放一段《小兵張嘎》的視頻,讓學生了解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兒童團是如何英勇抗擊敵人的,從而體會到愛國主義精神和大無畏精神的英勇氣概。
(五)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和校園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師生關系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建設、對學生在校的發展和今后的成長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中心,營造出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文化氛圍,可以增強德育的可接受性,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健全健康的發展。
校風是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會代代相傳。因此,從學生年齡階段特點出發,結合本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德育滲透,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