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賢
摘 要:新課改對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提出的要求是設計自主性的作業。但是當前作業設計往往忽視了學生差異性的客觀存在,作業布置依然是“一刀切”,學生的數學素養并沒有得到有效培養和提升。就當前小學數學作業存在的現象,在文章作者看來,新時期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需要呈現新樣態,即形式要靈活,手段要多樣,尊重差異性,突出自主性,結對作業,互幫互助,重視反饋,分析學情。
關鍵詞:新樣態;作業設計;探索
當前,隨著對新課改的深化認識,不少教育者將新課改領域的規則、技術、方法喻為“火把”,即教育者習慣關注知識目標和分數;將其領域的規律、文化、自由喻為“燈塔”,即核心素養和精神成長。課改需要不斷糾正前行的路徑,方能手中有火把,眼中有燈塔。由此,我們把審視的目光投向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從一些現實作業布置中,會發現一些教師盡管改變了作業的單一模式,似乎呈現出了多樣化,但是往往忽視了學生差異性的客觀存在。在筆者看來,新時期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需要呈現的新樣態,筆者進行以下探討。
一、小學數學作業體現的特點
作業是構成系統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既包括課內作業也有課外作業。課內作業,經過對學生的指導,教師比較容易發現學生學習存在的薄弱部分,哪些需要鞏固,哪些需要進行回爐再學,從而彌補學生認知和理解上的不足,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能力。而被學生帶回家的課外作業,缺少了教師的監督,也不受課堂空間限制,形式較為多樣,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學生可以有更多自由去吸收數學知識。課外作業起到反饋作用,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作用。
二、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要求
新時期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既然需要呈現新樣態,那么,教師首先要改變統一布置作業這一方式,采取適宜的作業設計兼顧不同學生的發展。學生的認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同時由于年級段的提升,數學教學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水平以及完成作業水平都開始出現差異,一些學生明顯感到有難度。因此,教師作業的布置不但需要變化形式,還需要尊重學生差異,聚焦個人特點,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狀況與學習能力,為不同層次的學生“量身定做”作業。基于學生的差異特征以及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應先對學情做觀察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作業設計,從而設計符合不同認知水平學生的認知結構與規律的作業。同時對作業的內容以及工作形式不斷加以完善,保證數學作業突出學生個性化特點,達到多樣化、有層次設計與實施的目標。
三、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意義
(一)關注學習主體興趣,促進數學素養發展
數學作業的設計,應與學生的認知結構與規律相匹配,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各自所需的發展。教師為學生量身定做的數學作業題,應以引發學生興趣、凸顯學生主動性為出發點,學生從作業的設計中能夠感受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從而調動思維積極思考完成作業任務,促進自身對數學知識的主動建構與鞏固。
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積極開動思維,將個人的認知與情感、態度與智慧、技巧與能力全部付諸其中,作業能夠反映學生課堂學習的成效。因此,有了多樣化、層次性的作業設計,學生會投入其中,不斷理解和鞏固數學知識,建構知識體系,構建一定的數學思維,并學會運用新思想、新方法去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二)更新教師教學觀念,促進研究能力發展
對于教師來說,教育學生不是短暫性的,而應為了其長遠乃至終身發展做準備。因此,教師需不斷結合具體的教學進行探索,努力讓教學與時代同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將各種多元教法滲透到教學之中,為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助力。從傳統的刻板教學到如今的多元教學,實現了跨越,也實現了教師自身的減負。教師輕裝上陣,演繹不一樣的教學風采,與學生期望的現代教師形象相吻合,不僅做教書匠,還做研究者。這促進教學與科研的同步調,使教與學朝著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也使教師個人的能力素質得到提升。
四、小學數學作業呈現新樣態
新時期小學數學作業設計需要呈現新樣態,即形式要靈活,手段要多樣,尊重差異性,突出自主性,結對作業,互幫互助,重視反饋,分析學情。
(一)形式靈活,手段多樣
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這句話揭示了在教學中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因此,就數學作業的設計來說,作業的靈活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把同一種知識用不同的形式進行練習訓練,有的可以是書面的,有的也可以是讓學生操作的形式。作業并不是由作業本與學生兩種元素構成,還融入了如手工操作、圖文并茂、情境創設等元素,使學生在創新的作業中,對這些形式切實感到興趣盎然,這樣的作業正是展現具有生命活力的一面。有的教師結合數學教學內容,通過講述數學歷史故事,抑或者創編猴子分桃、烏鴉喝水、曹沖大象等一些數學故事,引發學生閱讀,從而讓數學作業的內涵更為豐富,也體現出一定的數學文化價值。也有的教師通過開展數學游戲活動,讓作業變成有趣的、動感的、富有活力的一種方式,通過數字接龍、穿越“火線”、找朋友等的游戲,學生樂在其中,且有學有所獲。當然,具體的動手操作和實踐活動都是引導學生有興趣積極完成作業的新形式,學生可以結合所學,積極參與社會調查中。如在學習了統計數學知識后,圍繞環境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調查所住小區每家一天要用多少塑料袋,將數學知識的應用進一步拓展與深化,并根據調查完成相應統計表和調查報告。又比如,學習了“利率利息”后,教師讓學生和父母去銀行存錢,算一算采用哪種方式存錢的利息最高。學習了“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后,教師也可組織學生修理學校的損壞桌椅以及保護被大風刮倒的小樹苗等。
(二)尊重差異性,突出自主性
傳統作業設計的弊端就是“統一”與“一刀切”,大家的作業都是一樣的。這無形與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理念的數學課標相背離,實際上,以往的方式成了制約學生個性發展的絆腳石。每一名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和解決能力也不盡相同,統一劃的作業設計凸顯不出學生的學習特點,因此,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和個體差異,使作業的設計要與之相適應,且內容與形式、要求與標準都要體現多樣性,并增加層次感和選擇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夠富有個性地自主參與學習。教師要通過對作業進行由淺入深的問題切分,從而設計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作業,將大問題分成小問題,再將小問題分成更為細小的問題,形成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鏈條。大問題屬于高層次的問題,一些學習能力強、理解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進行思考探究,學會遷移和運用所學知識;而小問題,適合中等水平的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以了解、掌握和鞏固所學的課堂數學知識為目的;細小問題,也是最為淺顯的問題,讓那些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進行單純的機械模仿,強化記憶,漸而逐步理解。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難易程度不同、數量各異的作業,分為必做、選做、挑戰等類型的題。以設計長方形周長這一教學作業為例,教師設計了3道已知長和寬,求周長的基本題;設計了兩道選做題,一是“游戲場是一個長方形,長60米,比寬長20米。游戲場的周長是多少米?”二是“請你量一量你的課桌以及家里的書桌的長和寬,求出它們的周長”選做題,學生自由選擇,兩個都可以做,學生既可以與同學、家長合作完成,也可以獨立完成。
(三)結對作業,互幫互助
教師設計作業時,還可以整合有效資源,允許學生結對完成作業,即讓生生之間互幫互助,讓優秀生扮演“小老師”幫助學困生,也可以讓學困生自主選擇搭檔,以讓他們建立良好的互助關系。盡管教師設計的作業具有層次性和差異性,但是,對于一些學困生來說,仍然存在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則可以為學生選配合作學習伙伴,這樣在共同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優秀生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所長,認真幫助學困生,而學困生也在親密無間的關系中樂于接受同伴的提醒、指點和幫助,從而理順自己的思維,逐漸養成積極思考、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
當然,結對作業,也可以在相同認知水平的學生之間建立,二人的數學思維水平不相上下,但是考慮數學問題的角度不同,自然會試圖說服對方,聯手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實際上是生生之間思想交鋒的過程,在互幫互助中少不了對數學知識認知的討論與交流、分析與探究,無形中學生的數學思維不斷拓展,在自我探索解決問題后感受成功的喜悅與“別有洞天”的豁然開朗,為數學奧秘的探尋旅程深深感染,數學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四)重視反饋,分析學情
教師既然對作業進行設計,就必然需要對回收和批閱的作業認真進行分析,因為作業反饋的信息量比較大,內含學生的認知程度。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還包含學生做作業的態度問題,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與思路,學生解決問題的短板在哪里。
可以說作業就是一個“反光鏡”,折射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的認知能力、對作業的設計的滿意程度,還有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教師既要從作業中分析、研究學情,還要重視作業中的信息反饋,從而找準提高教學效率的解決方法,并對作業設計再進行精細化和創新化,使其貼近學生認知需求,并能夠打開學生興趣的大門,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動意識,最終達到學生樂于做作業、鞏固所學,并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終極目的。
五、結語
總之,當前不少學校大力倡導做“與學生同心、與時代同步”的教育人,并積極探索實踐“有態度、有溫度、有力度、有速度”新生態的教育。作業設計也需要與這一思想相契合,從而切實實現數學作業的教育價值,為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張 潔.小學數學有效作業設計策略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3):154.
[2]王利芳.小學數學家庭作業多元化設計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1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