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春玲
【摘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作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逐步實現了由“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的價值理念轉變,從“一元主體”到“多元共治”治理結構的轉變,從行政化管理向法治、德治和自治綜合治理轉變,力求實現社會有序運行與活力迸發相統一,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之路。
【關鍵詞】新中國 社會治理 成就經驗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社會治理以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世界發展形勢的變化為主要依據,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和社會和諧發展為導向,以“善治”為基本治理理念,創新治理方式,維護和保證了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發展,社會活力得到釋放,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新格局,逐漸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治理之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復雜的局勢要求中國共產黨“摸清家底”,重建社會秩序,恢復生產,并迅速承擔國家體制、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重任,以穩固新生政權。在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的30年時間里,我國以計劃經濟體制為主體,實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在這種背景下,我國的社會管理也帶有強烈的行政化和指令性色彩。全體社會成員被納入統一的管理體制中。在城市,單位是最主要的社會組織載體。在農村,人民公社是最主要的社會組織形式。單位制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組織化”和經濟、政治、社會功能的高度融合。除此之外,這一時期我國還實行了嚴格的戶籍制度,除了對新中國的人口進行登記,還加強了對人口流動的管理。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建立的社會管理制度為迅速恢復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進而恢復和發展生產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然而,這一社會管理模式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也存在著限制社會流動、壓抑社會活力的弊端。
改革開放所迸發出的巨大活力推動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我國的社會管理也隨之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深刻轉型。改革開放前期,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漸變以及社會流動的萌動,社會治理方式逐漸由傳統社會主義模式下的“社會管控”轉變為規范化、組織化的“社會管理”,管理過程逐漸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特點。但這一時期的社會管理仍然是以行政手段為主,強調自上而下的管理,是一種靜態的社會管理模式。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當代中國的社會治理理念逐漸明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逐漸完善、社會治理方式更加科學。從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我們的改革目標和方向開始,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政府的職能明確界定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再到2004年黨中央正式提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社會治理價值理念呼之欲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時期。十八屆三中全會鮮明地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社會體制改革上也要加大力度,黨中央正式提出了“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這種變化體現了黨的執政理念的根本性變化。

相較于社會管理,社會治理是建立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基礎之上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當前,社會治理創新在我國深入推進,基層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正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的重要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治理現代化成為當前重要任務。
新中國成立前30年,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社會治理主體呈現出高度的單一性特征,黨委政府主要通過行政手段,對各項公共事務進行全面的管理,人民主體性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仍然是以政府為主導,但政府職能有了很大轉變,實現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法治型政府的轉變。同時,治理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特征,體現為黨領導下的以政府為主導,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城鄉社區居民組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治理創新呈現出新的局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的堅強領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國際社會,意識形態的斗爭異常復雜;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基層社會利益群體的矛盾和沖突也不斷增多,這更需要在社會治理中加強黨的核心領導作用,不斷提高各級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政治引領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在基層治理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的作用,同時也要發揮好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統籌協調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人民群眾之間的利益和矛盾,最大限度維護好群眾的利益,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
第二,繼續調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就國家與社會的關系而言,新中國70年社會治理發展進程充分體現為政府與社會關系不斷調整優化的過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要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針對改革開放之前政府與社會之間溝通缺乏、互動缺失的問題,政府積極嘗試轉變職能,改變過去大包大攬的社會管理方式,逐漸朝著“從劃槳人向掌舵人”的方向轉變。這充分體現了政府認識到社會自身所具有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認識到自身角色的轉變,認識到政府要把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設服務型政府、有限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當代中國社會治理格局的提出意在表明:無論是強政府、弱社會還是強社會、弱政府都不可能成為中國的社會治理模式。只有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充分激發社會潛力,使政府與社會統籌協調、積極合作才能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