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然 吳澤英
摘? ? 要: 高師本科生科研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科研意識不強、課業負擔較為繁重、科研經驗不足等。為提高高師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學生應強化科研意識,教師應提高對本科生科研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高校應改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并結合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提高。
關鍵詞: 本科生? ? 科研能力? ? 高等教育
高師即高等師范院校,指專門培養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的高等教育機構,包括師范大學和師范學院。當前高師本科生存在重“實踐”輕“科研”的觀念。隨著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化,校本科研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特色,無疑對教育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科研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師師范專業的本科生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前身,科研能力急需得到提高。國家教育部2001年發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根據科技進步的要求,注重更新實驗教學內容,提倡實驗教學與科研課題相結合,創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1]因此,高校要大力開展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工作,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質量。
一、高師本科生科研存在的問題
高師本科生學制一般為四年,從南昌師范學院本科生科研情況的調查結果看,各年級學生科研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一)大學一年級:學識不足與科研意識薄弱
科研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學識儲備和學術探究興趣,大一學生在經歷了十余年應試教育之后才邁入高校,部分學生不能主動意識到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他們按照一貫的思維方式,將本科階段的學習局限于牢記書本上的專業理論知識,將科研活動當作研究生階段才需要接觸的事情。部分大一新生往往將課余時間和精力投入對以后找工作有利的事情上,如提升教學技能等。
(二)大學二年級:學習自由度低與表層學習
大二本科生的新鮮感逐漸褪去,對大學生活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能夠認識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產生較強烈的科研意識。然而,由調查結果來看,大二的課程安排明顯增多,理論課程占據了大半學分,促使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在理論知識學習上,且往往采取表層的學習方式。此外,大二學生同時存在考取英語、計算機等等級證書及教師資格證的考試壓力,學生的學習自由度受到局限,不僅不利于學生對于知識的深入思考與創新,反而導致學生幾乎沒有精力再參加其他科研計劃項目。
(三)大學三年級:科研經驗不足與習得性無助
調查表明,即使打算繼續深造或從事科研工作的部分學生在大三階段萌發了科研意識,由于在低年級階段缺乏系統的科研訓練,往往開展科研工作時無從入手,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服務于科學研究。即便有機會參與科研活動,因缺乏經驗,極易在多次失誤后形成習得性無助,逐漸失去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趣與毅力,甚至影響日后在研究生期間或教研期間的科研態度。
(四)大學四年級:實習與就業壓力
大四本科生的科研問題主要來自實習與就業壓力。高師本科生的教育類課程體現了培養目標,大多數高師本科生在大四階段的培養模式均以實踐教學為主,尤其是師范類本科生。為了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勝任教師這一工作,學校往往十分重視大四實習期間學生在教學技能、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緩解就業壓力。然而,在實習與就業壓力的雙重下,部分大四本科生選擇犧牲全部科研活動時間,對于避無可避的科研任務——畢業論文,往往敷衍了事。事實上,從本科生的畢業論文看,一些高師本科生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二、提高高師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及態度
要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科研意識及態度,首先應優化本科生科研訓練激勵機制,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例如,通過肯定學生的學習品質、表彰學生的杰出表現激發學生的榮譽感,在學生順利完成科研訓練后給予一定的獎勵等,對學生的科研意識進行漸進式培養。這樣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提高科研創新的動力,提高科研訓練質量。
此外,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及態度可以從高、低年級的差異入手,如讓低年級學生做些科研的支持和輔助工作,學得一些技能,了解科學研究方法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為今后科學研究打下基礎;高年級學生可以接受簡單的科研訓練,如結合畢業論文的選題對學生課題進行申報等。
(二)提高教師對本科生科研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
在對大學教師進行訪談時,筆者了解到,部分教師認為目前高師本科生不具備相關科研能力,沒有必要開展科研活動增加教師的負擔。事實上,本科學生往往思維敏捷、精力充沛、具有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容易沖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教師應對本科生科研創新的潛力給予肯定,充分認識到本科生科研的意義,主動承擔對本科生進行定期、規律性指導的職責,把指導本科生科研訓練作為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提早落實本科生導師制。這是一種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對本科生的學習、品德、思想、就業等方面進行個別指導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在導師指導過程中,學生可以系統接受科研能力訓練,提高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我國大多數高校已實施本科生導師制,但部分導師僅僅在大四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時才會給予指導,甚至部分高校在學生進行畢業設計時才會分配導師。如果提早落實導師制度,則既能從低年級階段開始提高本科生對于科研的興趣,又使導師有充足的時間帶領本科生進行輔助性的科學研究,在緩解教師科研壓力的同時,讓師生共同合作深入完成某一項目。
另一方面,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在本科生學習過程中,課堂教學占了很大一部分,教師應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對于知識較為匱乏、科研意識較為薄弱的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適當地在教學內容中加入一些教育科研的前沿知識,同時采用啟發式、問題式等研究性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科研思考,激發本科生對于教育科研的興趣和熱情。對于知識結構已具一定雛形的高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考慮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與方法,例如專題研討課、探究式教學、合作式教學等,增加論文寫作的專題訓練,將科研小論文作為階段性考查內容,使學生在多寫多練的過程中提高科研能力。
(三)改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模式
為了更好地培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高校要建立本科生科研管理機構,將本科生的科研訓練與活動列入教育發展計劃,進行規范化管理。此外,還應鼓勵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主動對學生進行科研指導,并將這一工作按照比例計入教學量,調動教師指導學生的積極性。
在課程方面,高校應優化課程分布,開設一些與科學研究相關的課程,并適當地將部分專業理論課程調整至低年級階段,以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得到系統的科研能力訓練。同時,完善本科生的綜合評價體系,對科研課程設置相應的學分,提高科研項目所占的成績比例,鼓勵學生有意識地進行科研項目訓練。
在科研實踐方面,高校應積極拓寬資源支持渠道,向本科生提供科研活動經費、場地和必要設備等良好的物質條件,加大對于學生參與科研的支持力度,給予學生更多參與科研的機會。在校內舉辦科研論文大賽,每學期開放一次學生科研項目申報等;在校外與相應的中小學校建立起教研合作關系,號召學生積極參加寒暑假社會調研等課外科研活動,讓科研普及化,強化本科生的科研實踐。
三、結語
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認為:“科研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學要通過科研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2]基于教師專業化的需要,校本科研者是未來教師的一個重要角色。因此,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應從高師本科生抓起,對于轉變教育理念、培養創新型教師具有重要意義。對高等師范院校而言,本科生是重要組成部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學校綜合實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在高師內部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推動校風建設。對高師本科生而言,不僅鍛煉了他們收集資料、數據分析、獨立思考、團隊協作等能力,還有助于系統的理性思維的形成。否則,本科生在教師這一崗位上,與其他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師范類學生相比,并沒有更大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育〔2001〕4號,2001.
[2]呂瑩,陳璧州.教學研究型大學學生科研能力培養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03):69-71.
課題項目:本文為南昌師范學院校級課題項目“提升高師本科生科研能力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8XSKY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