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對基礎教學課程改革的創新和突破,凸顯了育人價值,整合了課程的三維目標,有效緩解了受教材知識局限的機械三維目標的常態,顯然,教師應當把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落實到數學實踐中,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變更,為完善教學活動提供保障。
關鍵詞:初中化學;核心素養;課程規劃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化學核心素養,教師需積極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從而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筆者作為多年任職初中化學的教師,對基于核心素養的化學創新教學有深刻的感悟,現針對本次課題做了分析探討,并且將成果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 以創新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一) 創設情境體驗,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問題意識的形成需要有相應課堂氛圍作為基礎,輕松自由的課堂環境能夠緩解學生學習前的緊張情緒,幫助學生釋放壓力;規范嚴謹的課堂環境能夠把控學生自由散漫的學習態度,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去接收教學知識。對此,筆者認為中學生缺乏較高的自控力,很容易將注意力轉移到外界新鮮事物上,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能夠帶給學生趣味的化學體驗,同時促進學生提出問題。
例如:筆者在講授“空氣”這一章節的知識內容時,運用示范教學的方法為學生展示測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方法。筆者借助實驗器材,在試管內放入白磷,塞上膠塞,將試管放入熱水中,使白磷燃燒,冷卻后將試管倒立于盛水的水槽中,取下膠塞,觀察實驗現象,同時為了增加學生的參與熱情,筆者還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在此基礎上,有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在實驗過程中要注意:白磷的量要足,容器氣密性要好。由此可見,筆者創設的課堂環境帶給學生輕松愉快的學習體驗,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 開展實踐活動,增強學生應用能力
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教師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學好化學這門學科的關鍵是對抽象理論的應用,如果僅僅學好了具體科學而在實際操作上無法將其達到合理運用,那就很難提高整體的核心素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和實踐的引導者,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把開展實踐活動積極地融入教學活動中。
例如:筆者在教學九年級化學下冊“溶液”這一單元中“溶解”的定義時,通過實驗活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輕松掌握了知識概念。筆者組織學生兩人一組來進行實驗,一位同學準備一杯水,另一位同學往水里倒入一帶咖啡,實驗結果是咖啡溶解在水中;之后,兩人交換角色,再向另外一杯水中倒入食用油,結果發現食用油浮在水面上。筆者針對學生實踐的化學實驗做了解釋說明,指出這里應用了“溶解”的原理,學生對此有了清晰的認識。筆者的實踐活動適合于以概念為核心、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化學學科,其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能夠讓學生從親身實踐中收獲知識,另外不僅有利于學生加深印象強化記憶,還促進了學生在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方面的素養。
二、 以完善的課程規劃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一) 透過實驗窗口探索化學世界的奧秘
實驗是化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探究的主要過程。教師應當把實驗作為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以彰顯初中化學的教育價值和地位。鑒于落實化學課程標準和發展中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教師需要靈活選用教學方式,提高實驗效率和質量,比如通過趣味性的實驗教學方法,克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疲倦感和乏味感,從而產生卓有成效的課堂效果。
例如:以“氧氣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是了解氧氣的化學性質——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對此,筆者根據本節教材的安排特點,從生活實際出發,在學生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討論氧氣的化學性質。首先,筆者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分別展示了木炭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視頻,一方面增強實驗課趣味性,另一方面讓學生思考這兩種實際情況是否能夠揭示氧氣的化學性質;接著,學生根據實驗視頻可以直觀地發現木炭和鐵絲都能夠和氧氣發生反應,筆者將實驗結果投影并講評;最后,提出問題“木炭燃燒停止后向集氣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又能觀察到什么現象?”通過學生的回答,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氧氣的化學性質有了更全面的認識,進而將初中階段學習的有關氧氣的知識得以拓展、延伸。
(二) 拓展與核心素養相呼應的教學內容
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有效開發與整合課程資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課的興趣和積極性,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增強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整合課程資源的重點在于合理利用課外資源,課外資源的功能在于能有效彌補教學內容中的不足,幫助學生豐富專業知識。由此看來,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以課本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從學生主體出發,利用課外資源開辟具有創新意識的設計思路,拓展與核心素養相呼應的教學內容。
例如:以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下冊“金屬的化學性質”的教學為例,筆者在倡導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上主動打破資源限制,開發并利用課外資源來幫助學生靈活掌握化學知識。結合課本第十頁“探究”的內容,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哪些金屬能與鹽酸、稀硫酸發生反應”等問題,然后將實驗裝置圖畫在學案相應位置。對此,學生演示鐵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并從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物質類別的角度分析反應結果。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連,筆者抓住時機,導入生活中常見的煉鋁方法,學生很快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鋁的密度較小,而且抗腐蝕性較好。這樣一個過程下來,筆者為學生引用了適宜分析的生活素材,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將枯燥的課堂學習變成了可以自己參與的探究活動,還讓學生認識到了觀察化學可以依據知識遷移的方法進行。
三、 以先進的教育理論引導核心素養方向
(一) 將自主學習理念滲透于化學學科
自主學習是基礎教育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并且自主學習的優點在實踐過程中逐漸得到體現。在初中化學實驗課堂中,學生主動意識的培養、實踐能力的提高、操作能力的發展都需要在自主探究中得到實現,因而教師要靈活運用自主學習活動的類型,把握學習目標,注重反饋活動形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例如:以九年級上冊第七課“愛護水資源”為例,筆者給學生觀看一組世界和中國的水資源狀況的圖片并提供大量由于不保護水資源造成自然災害的照片、視頻等資料。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發言,大致了解一下學生在課前對于水資源保護的認知情況。比如有的學生回答:“由于工廠的‘三廢倒入江河,導致地下水污染”;有的學生說:“水是一種有限的寶貴資源,必須保護水資源”……筆者抓住時機,帶領學生操作“水的組成”的化學實驗。為了提高實驗操作的效率,筆者讓學生依據教材進行自主探究,最后整合實驗成果以論證“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這一結論,從而體現了自主學習教學方式的有效性。
(二) 在探究與實踐中培養問題探究意識
求知是中學階段學生的主要特點,他們遇到充滿新鮮感的事物,總希望刨根問底來探個究竟。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或參與課堂互動時,總能完全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化學教學中增添一些由學生動手的內容,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意義,同時也會發現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從而引起新的學習需要。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氧氣》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猜想我們吸入和呼出的氣體是什么,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展開驗證性試驗,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探究以及總結的能力。首先,筆者讓學生深呼吸,體會吸氣和呼出的過程;然后,指導學生正確使用實驗器材,注意玻璃器具要輕拿輕放;最后,按照實驗方案的設計步驟,讓學生收集自己呼出的氣體,并檢驗是否能夠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期間筆者提問:通過觀察現象,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總之,筆者教導學生要按實踐程序展開觀察,先整體再局部,將觀察結果及時記錄下來,以便分析研究,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四、 以多元的教學評價檢驗核心素養目標
(一) 提升作業設計的多樣化形式
傳統布置作業的方式偏單一,致使學生對化學課程產生反感情緒,不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針對這一現狀,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在提高作業形式多樣化上做出實踐嘗試,使學生能夠針對作業主動地展開思考與探究,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例如:針對有關化學方程式的作業,筆者運用問卷式的設計方案,將每節課的重點難點以匯總的方法分為多個問題模塊,學生在完成筆者分發的問卷時,對新穎的作業形式產生了興趣,尤其層層提問式的設計帶給學生答題闖關的有趣體驗。針對正確運用化學方程式所用符號的練習題,筆者要求學生以圖表的形式把符號和其表示的意義統計出來,期間學生用直尺作為輔助工具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成就感和喜悅感,激發了學習熱情。
(二) 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
教師改進實驗評價方式的目的是要充分發揮傳統評測方法的優勢,彌補其不足之處,切實增強評價的實效性。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實驗課堂的教學效果,還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幫助學生鞏固和記憶知識。
例如:以九年級下冊“粗鹽中難溶性雜質的去除”的實驗教學為例,筆者先講實驗的操作步驟并進行示范,之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模仿,學生實驗員在旁邊進行觀察和輔導。待學生實驗結束后,筆者進行實驗操作的抽查以保證學生實驗員評價的質量。實驗課后,學生對比以前的記錄,進行反思,發現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并記錄下來。另外,筆者寫評價并記錄學生的發展,和學生一起研究改進措施。由此可見,筆者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使學生真正變為評價的主體,教師起到指導作用,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又提高了自我糾正的能力。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質下初中化學是一項艱巨的教學任務,教師需要結合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來源,探究并實施創設實驗情境、組織自主學習、巧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等策略,發揮實驗在化學課堂中的絕對優勢,從而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丁文娟.如何培養學生的初中化學核心素養[J].新課程,2017(8).
[2]潘鳳娟.基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優化的研究[J].才智,2017(5).
作者簡介:
賴增妹,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