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素質教育也在如火如荼的進展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已然成為當今教育的主題。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養的發展,積極創新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本文從培養審美能力等方面展開論述,對具體的教學措施進行討論,希望為音樂教學的創新提供幫助。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學;創新
在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需求,必須要在教育模式上進行改變,創新是必然結果。中小學音樂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我,探尋創新之路,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本文對于中小學音樂的創新進行如下闡述:首先利用“動靜結合”的方法,調動音樂課堂的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其次以“媒體教學”為媒介,提高音樂教學的趣味性和創新性,提高學生的課堂體驗,優化課堂氛圍;第三,將“流行歌曲”元素融入音樂課堂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最后,利用多元的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 動靜結合,提高音樂課堂活力
“動靜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將鮮活、靈動與沉靜、優美進行結合,是一種內外兼動的教學模式,它是通過不同的情感體驗來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隨即產生一種主動探尋的意識,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課堂的活躍度。
(一) 聲勢律動下的音樂教學
聲勢教學就是利用人體的各種動作和姿勢產生的一種響動,是一種“動態”式的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效率。在聲勢教學中,一般通過捻指、拍手、跺腳等方式隨著音樂的節奏打節拍,這也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情感表達方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進行聲勢律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樂感和節奏感,另一方面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例如,在欣賞《當兵的人》歌曲時,教師讓學生們根據音樂打節拍,先讓學生們試著自己感覺一下音樂的節奏,并根據自己的理解打出節拍,說一說是幾幾拍的,學生們踴躍地發表自己的觀點。隨后教師示意學生們安靜下來,帶領學生一段一段地聽,一段一段地分析,并引導學生一起打節拍,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熟悉了節奏,然后教師播放完整的音樂,讓學生們跟著音樂一起哼唱并自由伴奏(可以拍手、跺腳、捻手指或者拍桌子等),學生們在律動中感受到音樂的樂趣,課堂氛圍被調動起來。接下來,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樂感,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在課件中播放自己在課下準備好的“歌曲串燒”,這些歌曲都是學生們耳熟能詳的歌曲,學生們的熱情被點燃,隨著一首首歌曲歡快地打著節拍,課堂氣氛異常高漲。
(二) 舞蹈元素與音樂的融合
音樂和舞蹈本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都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初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將這兩種形式進行有機的融合,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提高音樂表現力。學生們沉浸在音樂和舞蹈的喜悅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和樂趣,從而提高音樂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音樂素養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欣賞“非洲民間樂曲片段”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非洲人民載歌載舞的圖片或視頻,學生們在強烈的視覺和聽覺沖擊下,情緒得到充分的渲染,激發了無限的動力。隨后,教師再次播放非洲民間樂曲片段,同時讓學生們全體起立,跟著樂曲一起跳舞,舞蹈姿勢可以自由發揮,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認識,從自身的情感體驗出發,創造屬于自己的舞蹈,課堂氣氛被充分調動起來。為了更好地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觀看舞蹈片段,比如廣場舞、爵士舞、拉丁舞等,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舞種,并簡單地為學生介紹這些舞蹈的特點和來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之后,教師隨機播放音樂,這些音樂的種類不同,有爵士樂、搖滾樂、民族樂和交響樂等,讓學生們辨認是什么樂種,然后說一說這樣的音樂配合什么樣的舞蹈更好,在此期間,教師可以做適當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力。
(三) 美術與音樂教學的融合
素質教育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音樂教學和美術教學中,都具有一定的審美教育價值,因此,教師可以將二者進行融合,充分挖掘其中的審美元素,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例如,在學習《雪域高原》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這首歌,試著在腦海中描繪一幅畫,根據歌詞中:“這里有莊嚴的布達拉,這里有神奇的珠穆朗瑪……這里天很高,這里地很大,這里的人很親……”學生們腦海中便浮現出肅穆的布達拉宮和清澈湛藍的天空等,一時間沉浸在美妙的歌曲和想象中無法自拔。歌曲播放完畢之后,教師讓學生們睜開眼睛,試著跟同桌描述一下自己腦海中的“雪域高原”,接下來,讓學生拿出手中的彩筆進行繪畫,在繪畫的過程中,教師適當地進行引導:“請大家幻想一下,現在的你開著車飛馳在一望無際的公路上,兩邊是白雪皚皚的山峰和清澈的湖水,公路的盡頭與湛藍的天空接壤,像通往天空之路一樣美麗,遠處……”或者也可以播放《雪域高原》或者《天路》《坐上火車去拉薩》等歌曲,讓學生們沉浸在歌聲中,情緒得到充分的渲染,從而激發無限的靈感。
二、 媒體教學,優化音樂課堂氛圍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人們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工具,將復雜的信息簡單化、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無形中加速了學生的認知能力,提高課堂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和教師的教學壓力。與此同時,多媒體技術的引入,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深得學生和教師的青睞。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技術,為提高課堂效率創造更多的可能。
例如,在學習小學人音版《玩具兵進行曲》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這首曲子,試著體會一下這個曲子,感受它的節奏和情感,隨后回答問題:“這首曲子是歡快的還是悲傷的?讓你想到了什么?試著描述一下你在聽這首曲子的感受和想象。”學生激烈地探討著,發表著自己的感受,教師并不急著進行糾正,而是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言,討論結束后,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看大屏幕,學生在屏幕中看到一群“玩具士兵”拿著各種武器擺著各種作戰的姿勢,有的戰士拿著槍匍匐前行,有的背著刀爬上樹,有的舉著大炮隱藏在叢林中……配合著音樂聲,學生似乎感受到了緊張的氣氛,情緒在隨著音樂和視頻中的畫面起起伏伏,視頻結束后,學生恍然大悟,對這首曲子有了更深的認識,教師順勢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詳細講述《士兵進行曲》的背景資料以及作者資料,全方位的幫助學生了解課本內容,再結合課后問題深化學生的認知。
三、 充分利用流行音樂元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音樂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現如今,流行音樂的風潮仍然盛行,流行音樂已經成為放松心情、抒發情感的必然途徑,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更體現了人們對藝術的不斷追求。筆者認為,若將流行歌曲融入初中音樂教學中,更加符合初中生的喜好,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流行音樂的多元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提高音樂素養。為此,教師要利用好流行歌曲,為音樂教學的創新提供有利條件。
例如,教師組織一場關于“流行歌曲比賽”的活動,學生可踴躍報名參加,而其他未報名的學生和教師則扮演評委,對各位選手的表演進行評判。選手們通過自我感覺以及評委們的評價,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處,便于改正缺點。與此同時,通過這種“評比”的方式,對學生的審美以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分析一些經典的流行歌曲,如《酒干倘賣無》,先帶領學生了解這首歌的背景資料和背后的故事:一個生活孤苦的聾啞老人平日中都是靠收集空酒瓶養活自己,一天,他在街上撿到一個小女孩,善良的老人擔負起撫養小女孩的責任,他用空酒瓶換錢買廉價的奶粉來養活她,小女孩伴隨著一堆如山的空酒瓶成長起來。小女孩有一副好嗓子,在每個清晨牽著老人手,大聲喊著:“酒干倘賣無、酒干倘賣無。”……學生們了解這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后,對這首歌曲有了新的認識,自然在學唱這首歌時,也會將情緒帶入,演繹出來更具感染力。在流行歌曲中還有很多感人的歌曲,如《天路》《天亮了》《丹頂鶴》等,教師利用這些感人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提高學習興趣。
四、 多元評價,提高學生音樂自信
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而言,是最具威懾力和殺傷力的,它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由此可見,評價在教學過程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初中音樂教師要積極采用鼓勵式的評價方式,善于利用語言的藝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心,為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創建良好的條件。
例如,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引導,采用鼓勵的方式激勵學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在課上,學生對某一首歌曲的分析很到位,無論是歌曲創作背景或者相關故事等都闡述得很清晰完整,這時教師高興地說:“你的分析很到位,看得出來你在課下一定下了功夫的,繼續努力,也希望大家都要向他學習!”再比如某位學生平日很內向,但很偶然的一個機會,教師發現這位學生唱歌很好聽,于是引導:“我無意中聽到你唱歌了,你的先天條件很不錯,節奏感和音準把握得都很好,只要經過專業指導,成為歌唱家一定不是問題,老師看好你哦!”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勢在必行,而唯一的出路便是尋求創新之路。筆者從課堂形式以及評價方式等方面展開探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的創新。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創新的方式等待我們去挖掘、去探索。教育的創新必然是一條漫漫長路,筆者堅信,只要敢于探索、勇于向傳統提出挑戰,就一定能夠實現創新,并且達到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曹靜.打破傳統教學觀念 創新初中音樂教學模式[J].中國農村教育,2018(24):96.
[2]張玉潔.新課改下初中音樂教學模式創新之我見[J].教育現代化,2018,5(33):377-378.
[3]張旭韜.論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素質培養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8,38(12):198.
[4]丁央.新課標視野下中小學音樂教學評價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作者簡介:
蔣忠義,甘肅省定西市,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