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養的時代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切實貼合教學要求,充分挖掘教材內涵,整合教學結構,創新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將以教學觀念、內容、方法為切入點,提出教學創新性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效課堂 教學
“核心素養”被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加強小學語文的學習,更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提升語言表達能力以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而為今后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幫助。作為教師要深化語文教學探索,巧用可行的應對措施,打造高效課堂,完成學生的培養目標。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師在教學中總是不自覺地演變成了“教師為本”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學生喪失了課堂中的主體性與主動性,課堂變成了教師的“一言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為主導的單邊活動。因此,為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應轉變教學觀念,由“教師為本”真正轉變為“學生為本”,將課堂主動權還給學生,讓課堂變成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讓教學變成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最終有所收獲的雙向活動。
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中,經常會將書本知識等同于學生的能力,學生的成績越好,代表學生的能力越強。但事實上,這種教學觀念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教授書本知識而輕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卻沒有與之匹配的能力與素養,最終培養出的“優秀人才”也只不過都是高分低能的“學習機器”。因此,教師要轉變這種錯誤的教學觀念,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真正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
二、教學內容的整合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經常會輕視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將所講的內容與學生所學過的內容割裂開,學生的學習內容過于分散,毫無邏輯,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教學內容由分散的個體整合成有關聯性的整體;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關聯,鍛煉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將教學內容與前后的所學內容相關聯,既重溫、鞏固了學生所學知識,又能調動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更方便學生學習新的學習內容。
三、教學方法的革新
目前,語文教師普遍對教材的依賴性過大,甚至出現了“離了教材不能上課”“教材至上”“教材=課程”等問題。 對教材的過度依賴使教師缺少開拓性的視野,缺少靈活的應對能力及想象力,導致教學變成了機械死板的教學,課堂變成了“讀教材”的課堂。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法,革新教學手段,將“機械講授”轉變為“靈活引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核心素養本質上是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往學生在面對問題時總是期待老師給出答案,在學習上對教師有依賴性,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和解決能力逐步弱化。因此,針對這種現象,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相關問題情境,針對學生的不同答案,引發認知沖突,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讓學生完全融入語文課堂中,最后達到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此外,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減少”參與度,給予學生解決問題的時間,遇到較難的問題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路引導,不要直接給出答案。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組進行小組間的分享,互相糾正,這有利于學生對問題形成更具有批判性的理解和發散性思維以及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小組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學會專心地、禮貌地傾聽他人的發言,減少“自我中心”的意識,培養處理人際關系、增強自我管理的能力。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教師的教學手段也應與時俱進,應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多媒體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多媒體的運用與教學相結合,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實效。教師利用幻燈片、課件等輔助手段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習內容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單調變為生動,讓學生充分融入學習內容的意境中。多媒體的運用,對鍛煉學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結語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學生具備、社會所需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于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教師要不斷提高個人的科研意識和創新能力,在充分領悟核心素養的相關內涵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打造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石淑蘭.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實踐探討[J].漢語文教學,2019(12).
[2]張堯華.多媒體手段的優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彰顯[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2).
[3]劉慧,張明芳.小學語文個性化教學路徑研究[J].語文學刊,2014(11).
(作者簡介:馬睿一,女,碩士研究生,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