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才英

摘 要:在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啟發下,筆者在初中電學教學中嘗試使用支架式教學。本文從維果茨基關于“最近發展區”的定義出發,從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和教師教學實踐的角度,探討“最近發展區”理論在初中科學電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并探討了“最近發展區”理論指導下的初中電學支架式教學的緣由和支架式教學的類型。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初中電學;支架式教學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學習
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從一個新的角度揭示了教學、學習與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該理論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兒童的兩個發展水平: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在成人(教師)指導下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兒童當前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這個區域就是“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析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并適時為學生提供不同類型的學習支架,即學生在不能獨立完成當前任務時,教師應從程度相對較低的支架開始,然后根據學生的反應逐步增加支架的程度,直至學生能夠成功完成當前的學習任務。
二、支架式教學研究的緣由
浙教版初中《科學》教材在設計上,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體現學生的身心特點;為創造性教學留有較大余地。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能夠自主、合理、正確地把握教材,學生學習教材就會更加透徹,學生學習知識就會更加輕松,學生在學習中也能獲得更多的知識。然而,初中學生普遍認為科學中的物理部分知識比較難懂,尤其是電學部分知識。學生認為電學知識比較抽象,并且很難理解,在家庭生活中實際操作比較少,甚至”談電色變”。其實,學生在小學三四年級科學書本上就接觸到電學常識。初中3個學期(八上、八下和九上)的電學知識從教材排版來看,由簡到難,知識體系螺旋上升。但教學過程中總有一部分學生害怕電學,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學生學習的恐懼?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學生的困難呢?
筆者在學習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后,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產生一定的影響。本文試圖探討最近發展區理論對初中科學電學教學的應用研究,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明確學習目標,即指明學生“到哪里去”,然而“如何帶領學生到達那里”,還需要搭建扎實靈活的支架。支架式教學提出以最近發展區作為教師介入的空間,在最近發展區內進行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利用情境、實驗、協作及提問等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能有效地實現對電學知識的正確理解。
三、支架式教學的類型
(一)支架1——情境型支架
在正式學習新的知識之前,向學生提供一些比較熟悉的情境。情境型支架是指能幫助學生實現學習目標的各種音視頻類、實驗類、及活動類等資料。教學中創設生動的情境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抽象知識,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在具體情境的感悟中,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
例如,在學習《電流的測量》一節課中,利用圖1測謊儀體驗電擊,引入新課。學生通過體驗,模擬觸電情境,親身感受被1毫安左右的電流擊到的感覺——麻麻的感覺,并了解電流是有大小的,那么電流大小如何測量呢?新課的教學水到渠成。
電流知識非常抽象,利用情境型支架,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支架2——任務型支架
任務型支架是對較復雜或者較難的問題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最后完成對復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模式。為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事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任務的設置如同讓學生“摘桃子”,讓學生跳一跳,然后摘到“桃子”,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變阻器》一課時,學生對變阻器的結構很難理解,從而很難學習變阻器的連接這個難點。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搭建“腳手架”,把難的任務分解,如圖2從直線型滑動變阻器(可以通過鉛筆芯或電阻絲接入電路的長短)出發,讓學生從簡單操作中發現問題,如果電阻絲很長怎么辦?從而自然引入自制繞圈式變阻器(電阻絲繞在紙筒上,做成簡易的變阻器。)如何能讓電阻變化范圍更大?需要繞制緊密的電阻絲,最后呈現實驗室的滑動變阻器。通過三個從簡單到復雜的變阻器制作,有助理解電阻絲為什么要涂上絕緣漆,理解如何才能改變電阻絲接入電路的長度,怎樣才能起到變阻的效果等。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善于將解決問題的方法盡可能多地告訴學生,并指導學生怎么運用。任務型支架不僅是把一個任務分解成多個任務,而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地完成一個個任務的同時,理解任務的本質,這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方法。
(三)支架3——問題型支架
問題型支架是指能幫助學生思考解決學習目標的各類設問,問題是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動力。從學生最近發展區中提取問題,課堂上引起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在討論中把問題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理解,靈活開放的問題型支架無疑起了關鍵的輔助作用。最近發展區只是一個潛在的虛擬的空間,課堂問題能把學生的智力從“已知水平”提升到“潛在水平”。如果教師設置的問題超過最近發展區的區域,學生通過努力也解答不了,對學生不僅起不到激發思考的作用,而且更不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發現,問題型支架的設計,應循序漸進,把握好問題的難度和梯度。如果臺階過低,難以激起學生追求知識的心理,反而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臺階過高,學生跨越不上去,容易打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喪失學習電學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習《安裝樓梯電燈》一節課中,學生設計樓梯電燈電路,畫出多種設計圖,如圖3和圖4所示,學生對自己新鮮出爐的設計圖表示信心滿滿。學生認為用兩個單刀單擲開關就可以連接樓梯電路,這是學生的原始想法(前概念),是學生實際的發展水平,即個人當前的智力水平和解決當前具體事務的能力。但是,在展示過程中,學生突然發現兩個開關串聯和并聯均不能達到樓梯電燈的要求。這時,學生突然感覺到問題的嚴峻,陷入困境。
教師的任務在于:呈現學生的真實問題,讓學生清晰的認識到自己理解和不理解的知識。在這種狀態下,學生解決這個問題變成是一種很有誘惑力的主動性任務。
教學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在學生所提出的幾種設計中,沒有一種設計是符合要求的,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提出一種更可靠的設計時,他們就會很驚訝,并反思自己怎么就沒有想到。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許多事實就能被學生牢記不忘,甚至當時學習這些事實時所發生的具體情境,也會留在他們的記憶中。
例如,正確的樓梯電燈電路,如圖5所示。
“支架式”教學中搭建的各類“腳手架”需要適時地建立,更需要適時地撤除。這就涉及到一個“度”的把握問題,筆者將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文靜.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學改革的啟示[J].心理學探新,2000(2).
[2]何善亮."最發展區"的多重解讀及其教育蘊涵[J].教育學報,2007(4).
[3]維果茨基.維果茨基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