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進行儀式音樂及其與傳統音樂關系的研究時,有必要同時兼顧儀式音樂的特殊性(信仰或世界觀層面)與同一性(行為和具體文化層面)標準,將儀式音樂看作是由信仰體系、儀式(行為)與儀式音樂三者(缺一不可)構成的整體。
關鍵詞:傳統音樂;儀式音樂;文化內涵
儀式是一個很熱烈的議題,那么對于傳統音樂與儀式音樂存在什么樣的聯系的專題卻很少涉及,楊民康老師對此問題給予這樣回答,至少經過兩個基本步驟,一方面從宏觀與微觀不同角度廓清一是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和性質;另一方面將傳統音樂與儀式音樂兩個概念加以比較,分別從系統、結構和功能等不同層次對二者之間的特殊關系進行討論分析。
一、關于儀式音樂概念的討論
儀式音樂是在儀式學與民族音樂學交叉影響下發展起來的,而儀式學在文化人類學與傳統宗教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學科,關于“儀式研究”的名詞是在美國宗教學術年會上初次使用,隨后中西方學者不斷對儀式音樂的經行探究,從點到面蓬勃發展起來,而研究的內容比較集中于“音聲”,“音樂與非音樂聲響”,“音樂性與語言性”,而最近幾年學者在上述觀念基礎上加以整合,根據“音聲”現象與其文化語境之間結合的關系,提出有關儀式音樂的較完整定義。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兩個例子,一個是香港學者曹本冶提出的“信仰體系,儀式,儀式音樂”來表述儀式音樂的基本框架。
從以上可以看出曹老師主要對于儀式音樂具有特殊性的文化意義做了較好的歸納,而薛老師主要趨向于從傳統音樂的共性去加以解釋,而楊老師的看法則是將兩者結合,總結兩種定義對于準確地解釋儀式音樂自身的特性來說,可以起到一種互補的作用。那么筆者也和楊老師的看法一致,當然說此話的基礎離不開老前輩的積淀,筆者曾研究過喪葬儀式中的隴東嗩吶,從中發現寧縣地區的人從出生到去世都離不開禮節,而一切重要環節都離不開隴東嗩吶。過滿月、過百日、周歲、嫁娶、祝壽尤其喪葬、過三年等,嗩吶是從頭至尾、必不可缺少的。在重要禮俗中,如社火、廟會等公共民俗活動,嗩吶按活動順序起著帶頭作用,其重要地位是無法取代的,可以說嗩吶伴隨著寧縣人的一生。
綜上所述,從資料來看中國音樂學術界歷來關于儀式音樂(或宗教音樂)與傳統音樂之間關系的論述,較多層面集中在分類方式和概念界定,而且不乏對其學術框架與理論性的見解。但在二者之間文化性質的異同及其互相間的系統、結構、功能等關系問題上,顯然還缺少較完整、深人地全面分析和綜合性的理論歸納。
二、儀式音樂研究的音樂文化觀
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音聲”的概念不僅僅是聽得到的聲音。還應該包括服務于儀式行為中所有聽得到的與聽不到的聲音,其中可指一般意義上的“音樂”,作為儀式行為的一部分,那么音聲對儀式的參與者來說,不僅可以增強和延續儀式行為,也是活躍氣氛的一個主要媒體及手段,因此得出,信仰、儀式和音聲行為是三合一、不可分割的整體。
當代學者想要避開傳統音樂中儀式音樂為代表的社會性內核,來對待被掏空這個難以回避的現實,僅僅想通過某種純粹精神文化領域的人為變革,來重鑄傳統音樂以往的輝煌,顯然是缺少深思熟慮的。要想把傳統音樂中的核不斷繼承發展,那就要從現有的還沒有消失的傳統中進行大力搶救,把簡化與現代氣息沖擊掉的文化精髓找回來,腳踏實地去實踐,而不是僅憑文字或者別人的成果拿來說,把拿來說改為仿著說,但前提需要大量的田野或者實地調查,只有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理論-實踐-再理論思維去發掘,筆者想傳統音樂的核會越來越好。
三、結語
中國文化認同的一個主要的標記是“信仰體系”。信仰體系由屬“思想”范疇的“信仰”和屬“行為”范疇的“儀式”組成。
從眾多的研究實例可以看出,比如喪葬,筆者家鄉喪葬儀式也是以信仰體系、儀式與儀式音樂(這里主要以嗩吶為主)三者構成的儀式音樂作為子系統,而三者不僅是儀式中的核心,往往在傳統音樂整體系統中也是處于核心地位,而且對于儀式音樂研究必須存在于文化背景之中,否則只是對于儀式表層有所認識,深層的內涵將沒有被挖掘,而文化價值則少之更少,由此必須結成“核心一中介一外圍”三條環鏈,同時也是傳統音樂得以由內(隱層)向外(顯層)展示的表演活動過程。
參考文獻:
[1]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曹本冶等,編.“中國音樂研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研討會論文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J].廣西民族研究,2003(3):39-48.
[4]宗德胤.葬喪儀觀[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
[5]曹本冶.思想~行為:儀式中音聲的研究[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3):83-102.
作者簡介:王文波,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