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鼓勵兒童向大師學習,不單是學習他們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善于發現、勇于創造的精神。21世紀正是我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打造。
關鍵詞:美術教育;觀察力;創造力
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我們常常看見很多家長把兒童美術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會畫畫”“畫得很像”。當然學畫畫首先要教學會畫,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層次是培養不出好學生的。特別現在有些家長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各種各樣的美術學習班,也有的請了家庭美術教師,結果老師會畫花鳥,教的學生也天天畫花鳥,經過一段時間地努力,畫的東西也相當不錯。我認為,美術教學不能停留在教技法的淺層面上,而應該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為主。教學生的繪畫技法固然不錯,但是學生們在繪畫的時候思維被限制了,甚至成了模式化的頭腦,喪失了想象力和創造性。所以兒童美術教育除了教學生知識、技法外,還應該注意通過繪畫這種形式來開發兒童的智力,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比如:想象力、創造力、感受力、觀察力、鑒賞力、表現力等等,本文就根據我多年的美術教學淺談在美術教育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一、培養觀察力的重要性
兒童美術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養畫家,而是通過美術教育來開發兒童的智力,提高少兒的藝術修養。長期以來我們比較注重知識的灌輸,不注重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觀察力的培養,小學階段的兒童是大腦想象力開始形成的階段,這一階段大腦思維模式很容易形成。因此,這一階段受繪畫或音樂訓練來開發其智力,會使大腦更靈,可大大提高兒童的智力。現在我們講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重要核心就是培養創造力,而創造力怎樣培養?創造力和觀察力不可分,引導他們去觀察,就是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觀察就是仔細地觀看,讓學生觀察,這是美術教育所普遍使用的手段。但孩子觀察后能否有所發現,發現后又能否進入創造,要取決于他們自身的素質。孩子們的能力是有限的,引導孩子們主動地觀察,主動地去創造,正是為了促進孩子的素質和能力而建立的。
二、怎樣培養觀察力
觀察是要大家找出事物不易觀察到的特點,仔細地觀察必定有新的發現。觀察需要我們好好地用眼光去觀察、去比較、去提煉、去想象,還需要我們好好地用眼睛和心靈去發現周圍的事物。為了讓小學生們更好地用心去觀察,我曾帶他們到野外去春游,讓他們學學改變視角和距離,比較大自然的色彩遠近給我帶來什么不同的感覺,春天色彩的調子,孩子們觀察到了千變萬化的色彩,綠的顏色中還分有深綠、翠綠、橄欖綠、淺綠、嫩綠……春天的野花更是千姿百態,爭奇斗艷。孩子們沉浸在美景之中,熱愛大自然的感覺油然而生。發現了這些美景,一股創造的沖動在形成,在發現中觸動了靈感,只見孩子們在靜靜地寫生,雖然畫得很笨拙,但孩子正在激發他們的思維,正在從觀察到發現到創造的過程。
有一次布置學生畫一幅關于媽媽的畫,讓學生把媽媽的樣子憑記憶畫下來,沒有作具體的引導,交回的作業大多是呆板的人像,后來讓他們回去認真觀察,找一找自己的媽媽與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于是他們發現媽媽很勤勞,下班回來很疲憊還默默地忙著家務;媽媽性格開朗,喜歡唱歌、跳舞,媽媽看見自己的小孩考得好成績心花怒放,媽媽很愛清潔,媽媽生氣的時候總是……這樣,一幅幅趣味橫生的媽媽畫像便出來了。這次作業,學生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大人和小孩一樣愛玩耍,一樣有喜也有悲,這樣他們對人的自身便有了更全面,更感性的了解,孩子們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注意引導,他們的想象便會激發出來。老師就像一根火柴,學生就像一塊木材,自身本來就有能量,需要老師來點燃這些能量。
三、從觀察引導學生去創造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問題,這正是創造思維形成的過程,他們發現的東西越多,思維就越活躍,想象就越豐富,創造的熱情也就越高漲。因此,教師應適當地誘發學生自由地去創造,從孩子長遠發展的需要來看,孩子發現事物和創造事物的能力比其他能力更為重要。在對小學生進行美術教育的時候,我們應優先培養他們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給學生們進行傳統的教學方法,把他們鎖在那些既定的模式里只能培養出受人束縛的小畫匠。大千世界充滿著生機和活力,美術語言中的點、線、畫、色彩、形體等多種組合,都應引導孩子們自由地去體驗、自由地去發現、自由地去想象、自由地去創造。藝術大師莫奈在大自然中發現了光色美,畢加索在形體的觀察中發現了形體結構重組美,摩爾從人體和石頭中發現了新的雕塑語言。他們所造的色彩、形式和造型,打破了傳統的美學觀念。我們鼓勵兒童向大師學習,不單是學習他們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們善于發現、勇于創造的精神。21世紀正是我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時代,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更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打造。
作者簡介:黃廷剛,田東縣油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