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學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學生語用能力發展滯后的現象非常突出,啞巴英語在大學校園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改觀。基于此,高校英語教師有必要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英語實際能力的發展情況,正確認識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發展的意義和緊迫性,在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教學思路,優化教學方案,凸顯語用能力培養的要素。本文從導入、創設、強化三個角度探討了大學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的策略,以期為提升大學生語用能力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大學英語 語用能力 培養
一、引言
隨著我國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和對外交流需要的日益增長,英語作為語言的“工具性”屬性日益凸顯,也就是說,英語教育在培養學生基礎英語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強化學生運用英語實際交流的能力,能夠真正地學以致用。大學英語教學在提升學生英語水平的同時,更應強調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調整教學理念和思想,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流程,切實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和水平。
二、大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的意義
當前,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模式正在受到挑戰,除了英語讀寫聽等常規項目教學外,對學生語用能力的考察和培養逐漸受到重視,強化學生語用能力培養已經成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新方向。尤其是隨著素質教育改革向縱深進行,語用能力這一直接體現大學生英語素質的指標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使用英語的能力,徹底擺脫啞巴英語的學習困境。
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國際化發展的趨勢要求作為社會建設重要人才儲備庫的高校更多地瞄準國際發展趨勢,對接國際發展需求,使學生能夠在未來的國際化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正是學生使用這種國際化需求必須掌握的基本語言工具。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既要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理論知識,也要掌握在具體場合中實際使用英語的能力,即語用能力。大學生進入社會后,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將面臨不同的語言使用環境,這就對大學生的語用能力提出了實際和更高的要求。而從當前大學生英語實際能力來看,絕大部分大學生距離靈活有效地使用英語交流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正是語用能力缺乏的體現,因此,強化大學生語用能力培養,既是激活英語教學的有效手段,更是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必要舉措。
三、大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的策略
當前,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多局限于學校這個大環境,學生很少能夠走出學校,因此獲得英語應用鍛煉的機會非常少,學生以英語作為交流工具的機會偏少,因此大部分大學生的英語能力仍然停留在讀寫的較為淺層的層面。強化英語語用能力培養,就是要結合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實際,調整和優化現有的教學思路和方案,走出一條“實用”的教學途徑。
(一)做好導入,奠定語用能力培養的基調
當前,語用學在高校英語教學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以語用學指導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開展和變革,必須對現有的教學思路和環節進行調整和優化。課堂導入在英語教學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奠定了整堂課的基調,因此,大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首先應該重視課堂導入環節。語用能力的最終培養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說”英語的能力,形成較強的英語交際能力,能夠在各類場合以英語為語言進行順利的交流。也就是說,只有將語用知識導入到課堂起始環節,幫助學生了解英語的語用功能、交流對象的文化背景以及使用場合的限制,才能讓學生順利進入到語用環境中。
所謂的課堂導入,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形成跨文化交際的意識,根據語用學相關理論,英語課堂教學的導入環節應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融入一些展現西方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內容,如社會、禮儀、習俗以及歷史等,幫助學生從思維方式上理解英語國家的表達習慣,盡可能減少英語語用過程中的失誤。學生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才能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調整和改善,更好地達成語用訓練的目的。比如,中國人往往認為沉穩、含蓄、內斂是傳統美德,在語言表達時往往會貶低自己、褒揚他人,而英美人的思維習慣更加偏近線性,表達追求直接和坦率,如果一再推拒別人的贊美,在西方人眼里看來是不禮貌行為。比如,當外國友人因為家人生病而向你傾訴時,我們的常規回答往往是“Don't worry,it doesn't matter!”,以求寬慰對方,可在對方看來,這是滿不在乎的表現,而在了解西方社會習俗和文化背景的前提下,比較得體的回答應該是“I'm sorry to hear that!”總體而言,課堂導入環節就是幫助學生構建對西方文化背景的正確認知,從而在英語實際表達中不畏手畏腳,得體應對。
(二)重視創設,營造語用能力提升的環境
語言交際都是以特定的語言環境為依據的,英語表達不僅會受到使用者文化環境的影響,也會受到“適時”語用環境的制約,忽視語境學習英語,那么學生就很難形成在具體語境中運用和理解英語的能力。語境就是語言使用的環境,包括很多要素,如人物、時間、空間、語言、話題以及情境等,甚至也包括手勢、姿勢等非語言信號輸入。特定的語境下,語言就能形成一個“單義化”的表達,而這種單義的表達也能衍生出語境意義,進而匯合成交際信息。
英語課堂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創新教學模式,營造語用環境,幫助學生學習和了解語言知識運用的環境,不斷提升學生語境意識,最終形成判斷語言使用環境的能力。也就是說,在教學活動中應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凸顯課堂教學的“交際”特色,營造語用環境,強化學生語用意識和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計劃和內容提煉活動話題,融合任務法、交際法等設置英語交際的話題和情境,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案例和語境進行模仿練習,從而提升學生對語用背景、知識和策略綜合運用的能力。例如,通過情景模擬,將教室改造成候機大廳,利用幻燈片播放候機廳海報背景,以課桌為問詢臺,教室大門為登機口,再用多媒體播放候機廳航班信息進一步渲染環境,讓學生置身于接近真實的候機大廳語境中,體會語言運用特別之處,熟悉特定場合的使用規律和規范,全面掌握交際能力和技巧,促進學生英語能力從語言知識水平向實際語用能力的轉化。
(三)實戰強化,打造語用能力立體培養體系
英語的學習僅僅依靠課堂平臺是不夠的,學生只有參與到多姿多彩的課外活動中,走出課堂,不斷豐富接觸和使用英語的渠道和途徑,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活學活用。英語課堂上的一切模擬語境都來自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從課堂走向課外,就是要引導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交流中,將課外活動作為強化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有效途徑,真正促進學生從“學”到“用”的有效轉變。
一方面,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涉獵英語書籍和期刊報紙等,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引導學生多聽多看英語新聞報道、電視節目和原聲電影等,教師甚至應積極開展美劇、電影的討論,就人物設定、場合特征、語言使用規律展開探討,提升學生使用和理解英語的直接感受。一方面,充分融入以賽代練的思想,在學生群體中組織專門的英語歌曲大賽、演講比賽、辯論賽以及專題講座等,為學生創設近似“實戰”的環境,全面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同時,充分發揮校園英語角以及網絡空間的作用,引導學生盡可能多地與外籍人士交流學習,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學以致用,讓學生充分融入到英語的語言環境中,不斷提高讀寫說的實際能力。
(四)考試引導,重視語用能力培養反饋和優化
考試是對階段教學成果進行檢測和評價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舉措,以語用學指導高校英語教學工作的創新發展,必然要求教師對整個教學考評體系進行相應地創新,從而全面真實地把握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實際發展情況,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學生強化英語語用能力。大學英語考試往往側重學生對語法知識的學習情況,對檢測語用能力基本無效,同時也會造成學生語用能力發展的滯后。
基于此,調整考試內容,優化題型設置,以考察語用能力為基本導向,比如,減少客觀題占比,加大主觀題分量,尤其是作文和翻譯的分數,翻譯考試重點以漢譯英為主,從而更能精準地掌握學生的語用能力,同時達成更好的訓練成效,切實發揮考試的檢測和導向作用。同時,對詞匯語法等題型的設計,也應進行優化,多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和英語的實際使用環境練習起來,比如,要求學生就漢語英語中異同的語法項目進行對比分析,這樣的改革就能將原本書本上一些相互孤立的語法知識點聯系起來,拓寬和強化學生對語法知識的宏觀掌握,進而活學活用。總體而言,考試改革的目的就是充分體驗考試的靈活性、生命力、導向性和權威性,真正達成以考促學的目的。
四、結語
由于長期以來大學英語教學形成了慣性的教學理念和模式,可以預見的是大學生英語語用能力的培養和強化不是短期之內就能取得明顯成效的,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從思想和實踐上做好變革的準備。導入、創設、強化就是為大學英語課堂注入語用能力培養的要素,在各個環節中都以學生語用能力形成根本指針。由于筆者教學工作的局限性,未來大學英語課堂的改革必然會出現更多的方向和更加可喜的成果,切實推動學生英語交流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曹亮.應用型大學英語教育模式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時代經貿,2014(2):208—208.
[2]遲碩.大學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培養的對策[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2,33(12):87—88.
[3]施兵.情感提升、語言強化、思維啟發的三位一體模式——大學英語教學新的切入點[J].語文學刊,2011(3):115—116.
[4]羅曉語.基于興趣導向的大學英語學生語用能力培養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4):148—149.
[5]張愛敏.論新形勢下大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9(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