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運鵬
摘 要:化學實驗始終是化學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反映化學的本質,可幫助學生高效掌握抽象難懂的化學知識,還能鍛煉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與探究性學習能力等。只是在有些化學實驗教學中,其實驗內容缺乏創新性或者存在一些不足,這就限制了初中化學教學的實效性。因此,主要圍繞農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及改進策略來展開高效教學。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創新教學;高效教學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之下,農村初中化學教師在關注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同時,應該秉持創新改革的精神來對其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改進,以保證化學學科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可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汲取應學的知識,掌握應學的技能,進而保障初中化學學科的課堂教學質量。
一、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創新發展的意義
首先,在新時期的農村初中化學課程教學改革進程中,教師要關注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與改進,為提高當下化學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而打下基礎。然而低效化的教學問題始終是農村初中化學教師要克服的問題,在這一教學任務的指引之下,教師可以合理地采取教學措施來推進化學實驗教學,避免化學實驗教學從負面意義上影響化學課堂教學效果。
其次,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與改進,無疑能夠讓學生拾起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興趣。而且在創新性的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可營造和諧愉快的化學實驗教學氛圍。當學生融入這一濃郁的化學實驗教學氛圍之中,有利于實現學生的高效化學學習。
最后,化學實驗教學的創新與改進,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思維。這符合核心素養與化學學科教學之間相融合發展的實際教學要求,教師應該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素質能力發展這一目標,探索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更多創新教學策略,以達到創新改革的目的。
二、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創新與改進的有效策略
1.變換化學實驗形式,拓展學生創新思維
農村初中化學教師應該在傳統實驗教學方式愈發突顯出教學弊端的情況下,積極地探索創新的化學實驗教學策略。尤其是在農村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存在一定低效化問題的情況下,教師應該依托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合理地變換化學實驗形式,有利于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優化設計。
比如在《走進化學實驗室》一課的化學實驗教學中,原有的實驗教學內容是利用火柴梗或小木條來證明蠟燭火焰溫度,但是這一實驗教學缺乏新意,而且學生已經事先知道實驗結果,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為此,教師可以使用濾紙來代替原來的火柴梗或者小木條,將其放在酒精燈火焰的上方,讓學生展開聯想,積極地猜測其中的化學實驗現象,有利于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并且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的多方面健康成長。
2.創新化學實驗方式,降低化學實驗難度
在人教版初中化學實驗教材內容中,有一些化學實驗內容具備一定的抽象性,缺乏良好的客觀性,甚至會有一定的危險性。針對這些化學實驗內容,教師可以積極地探索創新性的化學實驗方式,以降低原有化學實驗的教學難度。
比如,教師要模擬酸雨危害的實驗過程,針對原有實驗教學中二氧化硫采集難度大、學生缺乏煤炭燃燒原理的豐富認知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對其進行創新性的改進。即教師可以利用氧氣仿生裝置來開展煤的燃燒化學反應活動,其中會形成二氧化硫這一產物,若是二氧化硫在水中溶解,其溶液具有酸性特質,很容易形成酸雨這一自然現象。而且在實驗結束之后,教師可在最終的溶液中摻加石灰石與樹葉等材料,觀察可知,它們都被溶液腐蝕,讓學生很直觀地看到酸雨這一自然現象的危害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化學實驗知識學習效率。
3.改進化學實驗不足,提高化學實驗效果
在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有些實驗教材內容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限制著化學實驗教學的效果。在新時期的化學課程改革進程中,教師要針對化學實驗內容中存在的不足來探索有效的改進方法,以保障化學實驗效果。
比如“分子運動現象”這一實驗內容就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如濃氨水有很強的揮發性,會在室內形成刺激性氣味,進而造成一定的空氣污染;又比如濃氨水的擴散不夠明顯,會占用過多的實驗時間等等。為了改進化學實驗教學內容的不足,教師可使用玻璃三通管來連接實驗中的兩支試管,而且三通管之間的一支要連接注射器,用止水夾來夾住注射器的下端,每支試管的上方都應該倒扣放置紙花的礦泉水瓶子,并且要提前為這一紙花噴灑一定量的酚酞溶液。若是將兩支試管分別置于冷水燒杯與熱水燒杯之中,則可起到密封環保的作用,還能讓學生觀察到比較明顯的實驗現象,其直觀性更強,可提高該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始終是化學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秉持創新改革的精神來推進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化學實驗教學的優化發展,保障化學實驗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錢亮亮.初中化學實驗教學創新與改革探究[J].成才之路,2019(12):22.
[2]宋士光.初中化學課堂中創新實驗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1):126-127.
[3]劉旭杰.新課程理念下初中化學創新實驗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7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