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毓
【關鍵詞】 核心素養;音樂鑒賞;審美;藝術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094—01
核心素養,簡而言之,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學科核心素養則是指學生在本學科學習中應獲得的能體現學科屬性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那么,怎樣正確地踐行“核心素養”教學,怎樣在鑒賞音樂作品中既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知識技能,又為其未來的發展預備廣闊的升值空間,是高中音樂學科的重中之重,更是我們每一位高中音樂教師責無旁貸的工作。
一、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意思是說,創作者是由于情感的激發而創作作品的,而觀者是通過分析作品的內容而體驗其中的情感的。欣賞音樂也有類似的心理過程。高中音樂教學培養和發展音樂感知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樂藝術領域里不斷地實踐、體驗、鑒賞其美感,把自己培育成能聽懂音樂的人,把音樂當成人生必不可少的伴侶,懂得什么是高雅的美,在美的浸潤下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在欣賞音樂作品時,不僅需要學生對音樂的基本要素有所認識,還需要對形式要素有所理解。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不單感受音樂的語言美,還要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體裁、題材、風格中理解音樂的內容、形式、哲理的美。例如,在《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京劇選段的教學中,可先從梅蘭芳被譽為“偉大的演員,美的化身”入手,引導學生感受他嗓音的圓潤甜美、韻味醇厚,在質樸中見俏麗,嫵媚中顯大方;后再讓學生模唱第一句,尤其注重其中的韻味,接下來再輕聲吟誦唱詞。在一系列親身體驗感知的過程中體會角色內心的憂慮和悲愴,初步了解“南梆子”和“四平調”的不同唱腔,進而在理性上認識國之瑰寶——京劇的魅力。
二、加強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學生在聆聽音樂時,一定會結合自己的主觀經驗通過回憶、聯想、想象加以豐富和補充。“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音樂片段,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例如,在用旋律線條表現不同音樂片段時,可選取《野蜂飛舞》和《天鵝》,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把音樂用線條先畫出來,再讓他們選擇不同的顏色表現音樂情緒,真正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鑒賞活動中來。旋律線條或密集或疏散,色彩或冷或暖,這些都會給學生足夠的自由表達和靈活發揮的空間,這也是學生主動參與作品欣賞的真實寫照。往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作品風格、情緒把握也十分到位。如,在欣賞莫扎特《第40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教學中,可先讓學生聆聽作品片段,鼓勵他們說出音樂的情緒特點。然后再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在同一首作品中既有歡樂激情又不乏悲哀嘆息的情緒?可從簡單的音樂基本要素入手,提升到音樂形式要素的分析,進而把握作品的風格——“含著眼淚的歡笑”。實踐證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是在聆聽音樂、感受音樂、表現音樂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三、幫助學生進行文化理解
核心素養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能讓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到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蘊,更透徹地把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文人情致。我國民族音樂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樂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瑰寶。例如在《高山流水志家國》的教學中,首先可從節奏、速度、力度等方面分析作品起承轉合的結構,再從古琴的歷史和構造著手,品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等美麗詩句,進而體會古琴所蘊含的深邃哲學意境和豐厚的文史底蘊。一方小小古琴,所承載的不單是知音難覓的情絲,更有著“貫眾樂之長,統大雅之尊”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一曲《流水》蘊含天地之氣韻,山水之風情,從開始的點點滴滴到最后的浩浩蕩蕩,始終有一股生命的韻律。它凝結著千年的滄桑,承載著世事的變遷,氣韻依舊,風骨猶存;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宇宙與生命的律動。因此,想要使學生把握作品,不能只停留在對山泉、小溪、江河、湖海客觀事物的描繪上,更要注重感受作品內在所蘊含的開闊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