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霞
【關鍵詞】 數學教學;思維;激發;引導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9—0177—01
數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還要揭示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知識、學會做題考試,更要注重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生產實踐的結合,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激發與引導,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一、情境導入,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
教師要悉心鉆研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學習現狀、認知能力,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力求體現數學內容的實用性、生活化,放手讓學生思考,使學生發現已學的數學知識不夠用時,就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新知識的需要。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新課導入中,設計“如圖,A、B兩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所小學,經費已有著落,但學校選址上有爭議,為了交通方便,決定建在公路旁,A村人希望建在C處,B村人希望建在D處,同學們請你們給予調解一下,應建在何處,到兩村距離都是一樣的?”將全班同學分成兩組,分別代表A、B兩村,同學們聽后躍躍欲試,展開激烈討論,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體方案。此時,教師可因勢利導,畫出A、B兩村間公路為線段的垂直平分線,讓學生觀察、論證問題是否可圓滿地解決?并指出:“這就是即將學習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知識”。此時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也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通過這樣的一個情境創設導入,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想要進行學習,師生共同探究學習新知。
二、自主學習,激發學生思維的動力
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索取的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組織學生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教師要強化學法指導,使學生知道怎么樣學習才能省時、省力、效果好。在導入課題、呈現學習目標之后,就讓學生依據《導學案》自主學習。如教學“一元一次方程解決問題”時,可以設計下列題目:初一年級某興趣小組的同學需要花錢買一些材料,如果每人付16元,那么多了6元;如果每人付12元,還少6元,請你根據以上情境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并列方程進行求解。學生經過自主探索,紛紛踴躍發言。這種問題的創設,既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動力,更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自主學習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對學生自主學習中遇到的障礙,教師應適時啟發,恰到好處地點撥;教師要善于傾聽、提問、解釋、梳理獲取的信息,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并以此作為教學的出發點,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應經常啟發學生:你是怎樣知道這個結果的?鼓勵學生展示探索的過程及方法,讓學生體驗由已知出發,經過自己的努力或與同伴合作獲得對新知識理解喜悅;當學生面臨困難時,引導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并在解決問題的觀察中總結獲取知識的經驗;當學生對自己所得的數學猜想沒有把握時,幫助他們為猜想尋找證據,修正猜想;當學生對他人的思路、方法有疑問時,鼓勵他們為自己的懷疑尋求證據,或修正他人的結論。
三、合作探究,引導學生高效思維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讓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并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并培養合作的意識、交流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逐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小組合作學習內容。一般情況下,選擇一些具有挑戰性、多樣性、開放性的內容效果會更好些。通過讓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并在操作過程中去思考——什么變了,什么沒變,從而得到問題的本質,這樣的問題具有挑戰性,學生有興趣去親身實踐,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歸納和語言組織能力,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數學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會做題,而是要教會學生思考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塑角色,擺正“教”和“學”的關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這個陣地,營造氛圍,誘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激發學生主動思維,科學安排小組合作學習,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積極構建和諧高效課堂,全面實現三維目標,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