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嘉逸
【關鍵詞】 數學教學;核心素養(yǎng);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8—0076—01
教育的本質是育人,是提升人的素質。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了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教育任務,我國從“文化基礎、自主發(fā)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提出了“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等六大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除了課程改革、學生評價外,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學實踐。那么,如何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實施數學教學呢?
一、從分析學情出發(fā),真正體現“以生為本”
1. 分析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學習中經歷、體驗各種數學活動過程的結果,是學生在“做”的過程和“思考”過程中的逐步形成的積淀。通過對它的分析,可以為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的設計提供依據。以“三角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為例,通過分析,發(fā)現學生在之前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活動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1)已經知道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2)會運用數方格的方法求出圖形的面積;(3)知道求一個圖形的面積就是看這個圖形包含有多少個面積單位;(4)通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學習,知道可以用割補法轉化圖形求面積,并有了“轉化圖形——尋找關系——總結公式”的探究經驗。當分析清楚了學情,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就找到了邏輯起點,才有可能做到尊重學生,關切每個學生的發(fā)展。
2.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效的數學教學是在分析學生認知規(guī)律并遵循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所設計和開展的,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一定不能違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一課時,很多教師在一開始就給學生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讓學生進行探究。這種做法雖然方便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獲得,但從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來看,這并不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原本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有效引導學生探究,筆者是這樣做的:首先,可以從特殊到一般,將不同類型的三角形交給學生,讓他們逐步探索,以發(fā)現規(guī)律。其次,充分利用方格紙,讓學生通過數方格的方式,直觀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積。
二、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1. 挖掘隱藏在知識后面的方法性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沒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教學就容易被很多不確定性的因素所干擾。盡管很多教師的教學目標從形式上來看都是從三個維度展開的,但大多對于“知識與技能”方面思考較多,對于“過程與方法”常常停留在形式上,對于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學習方法的考慮很少。而這些方法性內容往往隱藏在知識后面,需要教師將其挖掘出來。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節(jié)內容,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除了要關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有關知識外,還要看到以此內容為載體所蘊涵的探究平面圖形面積的一般方法。教師應該敏銳地捕捉到這個方法對學生以后學習此類問題的價值,并將其挖掘出來,在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中將其顯化。
2. 教給學生回顧與總結的方法。新課程實施以來,數學教科書的編排基本采用了螺旋式上升的編排方法,使得同一主題的內容分散在了不同年級的教科書中,學生的學習猶如點狀分布,系統性和體系性不強。為此,教師要在一段學習時間后,打破年級界限,通過畫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方法,引導學生對某一主題的內容進行回顧與總結。通過總結,可以使原來點狀分布的知識變成條狀或塊狀,使有關知識體系化、系統化。這樣的回顧與總結一開始需要在教師引導和示范下進行,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應該逐漸過渡到學生自己主動去做。
三、在經歷“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學生數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边@里除了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多元化,特別強調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的重要性,而這正是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讓學生真實而有效地經歷這一過程呢?筆者認為,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歷“再創(chuàng)造”,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當一個學習內容需要讓學生經歷“再創(chuàng)造”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每一個細節(jié)。首先,要慎重組織課前預習;其次,要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最后,當具體問題解決后,教師要進行歸納和拓展,總結提煉數學模型,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