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觀娣 李兵

摘要:總結了2009年以來廣東省實施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經驗做法,分析了存在問題,并就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林業科技對廣東林業產業轉型升級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提出了4項發展策略。
關鍵詞:林業科技;示范推廣;產業發展;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174-03
1引言
林業科技推廣是連結林業科研與林業生產的橋梁與紐帶,是促進林業科技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建設是林業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步驟,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研生產緊密結合、提高林科技貢獻率的重要舉措。2009年以來,廣東省結合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的實施,圍繞全省林業產業發展的熱點和難點科技需求,建成了一批林業科技示范基地樣板,推廣了一批先進適用的林業技術,有效促進全省林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在帶動林農脫貧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1~2017年,廣東省林業系統共獲得省級農業技術推廣獎78項,全省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從60%提升至70%,科技進步貢獻率從45%提升至55%。簡要分析了廣東省通過實施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主要經驗做法以及存在問題,當前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進入了新階段,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發揮林業科技的支撐作用,提出了相應建議供決策者參考。
2促進林業產業發展的經驗分析
2.1堅持構筑重點產業聯動發展的推廣模式
2009年實施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以來,廣東省重點組織推廣了油茶高效栽培與新型萃取茶油技術、龍腦樟種植與加工利用技術,構筑油茶、龍腦樟第一與第二產業聯動發展的推廣模式,提高林產品附加值,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在油茶產業發展方面,重點推廣示范油茶良種苗木繁育、豐產栽培、精深加工等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結合項目實施在梅州、河源、揭陽、茂名、韶關、肇慶等地種植油茶林1800hm2(其中標準化栽培示范區1333.3hm2,示范區內良種使用率達100%,標準使用率90%以上);通過推廣連續相變萃取技術分離油茶籽油技術,與傳統壓榨工藝相比,茶油生產效益提高了9000多元/t,茶油提取率高達98.5%以上(傳統加工工藝的茶枯中殘油率仍有5%~8%)。在龍腦樟產業發展方面,采用“科技弓l導+農戶規模化種植+企業加工利用”的推廣模式,由科研院所和高校提供科技指導,在梅州平遠縣建立龍腦樟標準化種植基地66.7hm2,輻射帶動梅州地區種植近1333.3hm2,帶動農戶1000多戶;龍腦樟原材料直接供應當地的加工企業提取天然右旋龍腦,龍腦產品銷售給藥企,平遠縣已初步形成涵蓋“優質苗木培育、規模化種植、原材料采收、龍腦樟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環節的龍腦樟中醫藥產業鏈。謝石楊等評估發現,在平遠縣種植的龍腦樟第4年起即可采收并獲利1450元/hm2,此后利潤逐年增加,收回投資時間周期短,可成為當地林農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2.2堅持打造精品示范基地的樣板帶動作用
林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能夠實現林業科技成果與一線推廣之間的有效銜接,成為重要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廣東省堅持以林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為平臺,結合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的實施,重點推進了肇慶市珍貴樹種種植示范基地、梅州市平遠縣龍腦樟種植基地、廣東大南山現代林業試驗示范基地等平臺的建設,打造精品樣板推動林業科技成果轉化。2009年以來,累計在肇慶市國有北嶺山林場建成降香黃檀、大果紫檀、楠木、紅錐等優良珍貴樹種示范基地333.3hm2,推廣珍貴樹種高效栽培技術與經營模式,該基地成為了肇慶市最大、樹種最多的珍貴樹種樣板基地,輻射帶動全市珍貴樹種種植專業戶500多個,全市共推廣種植珍貴樹種2.533萬hm2。肇慶市的珍貴樹種種植經驗輻射到了華南乃至全國,并吸引了來自澳大利亞、印度等多國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取經”,推廣成效顯著。
2.3堅持謀劃示范推廣的合理空間布局
2009~2018年,圍繞林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對林業科技的需求,廣東省累計遴選實施了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162項。項目實施地點分布于全省18個地級以上市的63個縣(市、區),僅深圳、中山和東莞3個位于珠三角的地級市沒有項目分布(表1)。在示范推廣的空間布局上,統籌考慮了區域布局平衡性原則,既突出廣州市省級以上林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密集,具有科技成果多、科技支撐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好的特點,又加強對粵東西北主要林業大市的科技推廣力度,使項目能夠在全省范圍內均衡地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以實現推廣效益最大化。
2.4堅持提供優質高效的科技服務
結合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的實施,全省各地通過電視臺、報刊、網站、微信公眾號、海報等媒體,廣泛宣傳推廣具有示范性、輻射性的林業實用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針對林業基層單位和林農面臨的技術、經營等問題,采取送科技下鄉、新技術新品種推介、舉辦技術培訓班與現場技術指導、發放技術手冊、科技幫扶等多種形式開展技術服務,主動深入基層,面向群眾,切實幫助林農解決生產上的技術難題。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編印并發放了《鄉土闊葉樹種栽培實用技術》《南方主要珍貴樹種栽培技術》《油茶栽培技術》等實用技術資料15萬多冊(份),培訓林農3萬多人次,培養了一批學科學、用科學、懂管理、會經營的科技致富能手,對帶動林農增收致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3項目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
3.1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整合推廣力度較弱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林業和林業經濟迅速發展對科技的客觀要求,是以林業科技成果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而建成的集科研、開發、生產、經營于一體的具有商品化、規模化、集團化的科技企業或企業集團以及營建這種企業的過程,能夠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成為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直接有效途徑。產業化推廣是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調整的重要舉措。從廣東省實施的項目來看,以單項成果支撐推廣的項目偏多,多項成果整合推廣的項目偏少,科技成果產業化推廣的力度不夠強。一方面,與現有成果水平有關,現有成果大多為育苗、種植、生態、森林經營或森林保護等單一領域的成果,林產品生產技術方面的成果偏少,能夠直接進行產業化轉化推廣的成果數量更少。另一方面,對現有成果、技術的整合推廣力度不夠,成果存在“碎片化”推廣現象,導致示范推廣規模偏小、產業化效益不強、與生產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
3.2缺乏長期穩定的林業科技示范推廣基地
長期固定且具有較大規模的林業科技推廣示范基地是項目實施最基本的保障,科技成果得以持續展示、長期保存,為開展進一步的試驗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場所。當前,廣東省各級林業科技推廣機構普遍缺乏長期穩定的示范推廣基地,很多項目在租賃或者合作經營的林地上實施,造成基地規模小且分散,不利于示范效果的發揮。由于租賃的林地權屬不夠穩定,且面臨著林地被征占用、地租上漲、管護不到位等不可控因素影響,示范基地后期管護風險較大,林業科技成果推廣的展示窗口難以得到持續有效的保護。
3.3政府主導的推廣機制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求
根據原《財政部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財農[2009]289號)、《財政部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中央財政林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財農[2014]9號)等文件的規定,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資金的補貼對象為林業技術推廣站(中心)、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民專業合作社、國有森工企業、國有林場和國有苗圃等單位和組織。廣東省已實施項目的補貼對象也主要為林業技術推廣站(中心)、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國有林場等國有單位,僅有不到1/5的項目吸納了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社會組織參與推廣,政府在科技成果的推廣中仍然發揮著主導作用,市場未能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在林業技術要素配置期間導致市場機制缺失重要作用,促使整個林業技術推廣工作降低了效率和活力。
3.4缺乏科學合理的項目實施成效評估方法
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的實施期限一般為3~4年。當前,對項目實施成效的評估,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由財政部門組織的績效評價,一般于項目立項次年4~6月開展,側重于評價資金使用進度、規范性和項目階段性績效目標的完成情況,缺點為評價階段性成效而非最終的實施成效。第二種是由林業科技業務主管部門組織的結題驗收評價,一般于項目合同到期時開展,側重于評價合同指標完成情況,缺點為側重評價完成情況而非總體實施成效。第二種方法在評價的時間節點上優于第一種,但由于林業絕大多數成果轉化周期長、見效慢,特別是林木優良品種的種植推廣,從實施到產生效益往往需要8~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即使是油茶等經營周期比較短的經濟林樹種從造林到結實也要4年時間,到豐產需要6~8年。而在項目到3~4年結題驗收時,項目實施有無取得最優的投入產出效果,是否真正發揮了促進林業產業發展、帶動林農增收致富的效果,不同的項目類型應如何評價,現有評價方法都未能解決這些問題。
4加強項目實施促進產業發展的策略
4.1組裝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林業科技成果
加快構建廣東省林業科技創新聯盟,打破部門、區域、單位和學科界限,打通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通道,形成不同創新主體間的良性互動,瞄準市場和生產需求,確立科研方向,爭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高廣東省林業科技成果的先進性、實用性。在成果推廣過程中,重點圍繞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戰略對林業科技的需求,選擇一批針對性強、輻射面廣、帶動力大,并能產生重大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林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圍繞產業鏈條組裝配套,集成推廣一批高質量的項目,引導木材加工等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木本糧油、林果和南藥等特色產業一體化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提高林產品附加值,促進全省林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帶動林農增收致富。
4.2推進建設長期穩定的區域性科技推廣示范基地
建設一批具有輻射效應的示范基地,能夠實現林業科技成果與一線推廣之間的有效銜接,成為重要林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器,同時能夠引導和指導群眾改進林業發展方式,提高林業科技成果對林業綜合效益的貢獻率。隨著廣東省國有林場改革工作的逐步到位,全省國有林場75%定性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過去以生產木材為主的功能將轉變,將來可承擔更多的林業科學研究、生產試驗示范、新技術推廣任務。今后,可加強與國有林場合作,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土地權屬穩定的優點,建立一批長期的區域性林業科技示范基地,為全省林業科研和示范推廣項目的實施提供場所,也為加快國有林場林產化工產業、生物資源開發、珍稀動植物資源產業化開發、森林康養、自然教育等林業產業的發展注入科技動力,提高林業科技的集中展示度,破解成果的“碎片化”推廣現象,提高成果轉化的規模效益,為全省林業產業化發展提供科技典型樣板和經驗模式。
4.3探索建立新型高效的林業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針對不同的科技成果類型,應該采取不同的推廣模式,以獲取更好的成果轉化效益。積極探索適合廣東省林業產業發展的公益性推廣與經營性推廣分類實施管理的成果轉化新機制,對于周期長且見效慢,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為主的公益性成果,應以政府主導為主,采用“政府+科研單位+農戶”的推廣模式。對于投資少、短期有望獲得較好經濟效益回報或者企業急需的經營性成果,應當選擇依靠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為主,政府宏觀主導為輔的科技推廣模式,主動與市場對接,采用“企業或生產單位+科研單位+農戶”的推廣模式,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強化農戶的參與,使農戶成為林業科技的直接受益者,踐行鄉村振興戰略。
4.4建立一套科學的項目實施效果評估指標體系
為了更好地評估項目實施的成效,探索建立一套適合廣東省不同類型的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實施效果的跟蹤評估指標體系,根據項目類型的差異,選擇在結題驗收后5~10年對項目開展跟蹤評估,采取量化為主與定性評估相結合的方式,評估項目對廣東林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的貢獻作用。通過評估,從中遴選一批代表性強、基礎條件好、示范帶動面廣、實施效果明顯的項目作為典型性代表,加以宣傳并擴大推廣,確保項目的延續性、成果推廣的長效性和技術示范的有效性,并為下一步科研立項提供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