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指出了農業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第一產業,是人類從事一系列活動的必要基礎。千百年來,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壯大,人口激增,造成了嚴重的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為了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保證自身健康,綠色農業應運而生。重點闡述了我國農產品質量所存在的安全問題,對發展綠色高效農業進行了詳細探討,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意見和建議,旨在大力發展綠色高效農業,提升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關鍵詞:綠色高效農業;農產品質量;現狀;意見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215-02
1引言
近些年來,我國的農產品數量逐年上升,質量安全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某些方面,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說,常見的“瘦肉精”、蔬菜農藥殘留超標、豬肉注水等問題,都會直接影響老百姓的身體健康。
2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
2.1監管力度較低
第一,很多出售農資的商家,本身并不具備專業的農業知識,在經營的過程之中,經常會胡亂推廣獸藥、農藥,造成了濫用藥劑的問題;第二,監管力度比較弱,缺乏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一般只采取辦證抽樣的方式管理市場,很多商販無證經營,使得市場上經常出現錯用藥、亂用藥的問題。市面上流通的農產品數量龐大、種類多樣,不論是蔬菜還是水果,流通的時間長,流通的范圍廣,如果只是單純依賴于一兩次的農藥殘留抽樣檢測去檢驗,并不能夠全面的對農產品質量進行了解和分析。
2.2缺乏質量意識
這些年來,我國很多農產品,比如大豆、玉米、小麥等,價格持續低迷(圖1)。生產此類大宗農產品的人,為了能夠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減少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開始大范圍的使用農藥、化肥,以此來增加農作物產量。這種行為,對土壤造成了直接的破壞,危害了生態環境,污染了大氣、土、水等自然資源,增加了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量。
2.3很少應用先進的技術成果
我國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存在著規模小、數量多的特點。一些農業經營者在生產管理的過程之中,依靠自身的主觀經驗來進行管理,缺乏專業理論知識的指導。雖然生產經營的規模并不小,但是標準化的程度比較低,很少使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技成果。還有,農業經營者一般都比較注重經濟效益,忽視了品牌創建和農產品質量的認證,由于市場影響,農產品價格會上下浮動,經濟收入缺乏穩定性。
2.4缺乏健全的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
生產農作物的人,一般都不會對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進行記錄。基本的生產檔案都沒有建立,農藥、化肥的濫用情況自然無法查詢。有的生產者,雖然建立了記錄檔案,但是并沒有進行認真的記錄,存在著瞞報、虛報等情況。這主要是因為缺乏完善的追溯平臺和管理制度,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也無法及時查詢來源。
3發展綠色高效農業的若干啟示
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較而言,我國的城鎮化發展歷史并不長,現在國內大部分的土壤質量都比較高,適合耕種的土地較多,高達90%以上。不過還有一些地方,由于養殖、種植的快速發展,帶來的了諸多污染,破壞了生態平衡,同時土地污染也在逐年加重。這些年來,我國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對于農產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耕地面積卻在不斷地減少,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中提升糧食產量,保證食品安全,是亟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開始嘗試發展綠色高效農業,以此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3.1減少農藥的使用數量
開展多種技術培訓宣傳活動,提倡用有機肥代替化肥,帶領農民進行觀摩和學習。大力宣傳平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讓農民降低化肥的使用量,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宣傳低殘留農藥、低毒等綠色防控技術,降低農民使用除草劑和化學農藥的頻率。推行農藥定點經營模式,讓高毒農藥退出“歷史舞臺”。加強回收力度,對農田中的廢舊農膜進行回收,杜絕白色污染,凈化農田。
3.2開展耕地保護行動
政府部門必須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完善的耕地保護體系。以提升耕地質量為主體,推廣增施有機肥、耕地休耕、節水灌溉、秸稈還田等技術,增強耕地的生態功能和整體質量,保證農田的高標準化。
3.3將養殖和種植有效結合起來
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園,大力宣傳沼氣池厭氧發酵、畜禽糞污堆肥腐熟等技術。進行綠色種植,保證青貯飼料、秸稈還田、腐化微生物的循環生產,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3.4推行標準化生產
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養殖、種植的標準化流程,構建健全的技術體系。同時,加強健康養殖、綠色防控、標準化防疫、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的宣傳力度,建立綠色產品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4大力發展綠色高效農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現在,我國的農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要高強度、大規模的進行耕地資源的開發,以此來滿足我國城鎮化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還要維護生態平衡,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所以,必須要以綠色文明為核心,以綠色保護為前提,高效運用綠色科技,嚴格遵循綠色政策,促進我國綠色高效農業的長遠發展。
4.1構建科學的綠色高效農業發展觀
將現代綠色高效生態發展觀,與我國傳統的農業耕種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在此基礎之上,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法律與政策,將綠色發展觀融入到日常的農業生產之中。在保護與利用農業資源,修復生態、開發生態、推廣科研成果、加工流通、生產經營等流程中,全面貫徹綠色發展觀,以此來促進綠色高效農業的長足發展。
4.2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綠色高效農業科技
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大力研發綠色農業科技成果。帶領農民們學習高效、集約、綠色的先進技術,將現代物理、生物、互聯網等技術有效的融人到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之中,促進我國綠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倉儲流通、加工農產品、土壤改良等技術,充分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將其科學的運用到綠色農業中來。以科學的力量,推動我國綠色農業的健康發展。
4.3貫徹綠色高效農業發展保護政策
嚴格遵循我國的水土保護制度,保護淡水資源,維護農田底線,為發展綠色農業打下夯實的基礎。貫徹生態修復制度,對資源進行集約利用,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與時俱進,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并加強推廣力度,開展多種宣傳活動。借助科技的力量,促進農業生產率、土地產出率以及自然生態資源利用率的全面提升。
4.4構建完善的激勵制度
結合我國具體國情,制定地域性、全國性的惠農政策,貫徹各項綠色農業發展策略,吸引保險行業、金融行.業、財政行業等多方面的力量,促進綠色高效農業的健康發展。遵循相關政策,吸引社會資本的力量,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增加農產量,提升經濟效益,讓農民盡快實現脫貧致富的愿望。
4.5創建綠色農產品品牌
以附近城鄉居民的消費情況為核心,拓寬農業綠色產品的銷售渠道,以綠色、健康為宣傳點,刺激居民的購買力。建立有機、綠色的生產基地,專門生產營養健康、綠色生態的農產品、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與媒體建立良好的關系,利用多種渠道,宣傳綠色農產品,讓人民群眾對綠色食品有一個全面的認知,樹立農產品特色、安全、綠色的良好形象,打造優質的農產品品牌,增強綠色農產品的附加值。
4.6發揮綠色高效農業的多樣性
農業不僅僅要給人類社會提供多種多樣的農產品,還要與當地的產品加工業與種養業進行有效聯動。一定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開展農企合作,大力研發加工技術,創設良好的區域產品品牌,讓綠色產品走人大眾視野,成為優質商品。大力推廣循環利用、節本增效、加工增值、綠色環保等核心科技,設計鄉村旅游、綠色景觀、健康養生、科普教育等多種活動,發揮鄉村的三地作用。這樣,不僅僅能夠滿足人們日常飲食需求,還能夠滿足大眾休閑觀光的需求。這些年來,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壓力也日益增大,在閑暇之余,更加向往充滿著活力的鄉村生態旅游。因此,一定要將自然景觀的優勢充分的挖掘和發揮出來,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服務業,實現綠色高效農業的綜合效益。
5結語
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之中,一定要維護生態平衡,盡量杜絕環境污染,以免給后人帶來巨大危害。必須要堅持統籌協調、以人為本的發展原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提升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污染防控率,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促進我國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