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庭希

摘 要: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各學科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融入教學勢在必行。第二外語法語借助其課堂優勢,從多方面著手,致力于解決融入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旨在全方位地培育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人文素養,讓學生能通過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第二外語法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0 引言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這是對高校所有學科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存在于思想政治課程中,也不僅只是輔導員的工作責任,更是所有高校教師需要關注且滲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點。
1 思想政治教育定義
思想政治教育被稱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的方式之一,[2]是對大學生開展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影響的教育,涉獵范圍十分廣泛,包含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理想、道德、法制、民族團結、心理健康等方面。
2 第二外語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第二外語是針對外語類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運用語言認識世界、接觸世界的第二扇窗戶,是跨文化交際的橋梁。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學校在大三設置了兩個學期的第二外語課程,每學期共64學時,其中講授學時48,實踐學時16。外語專業的學生常年接觸西方思想,極易受國外文化的影響,讓學生保持對本國政治文化的重視是每個老師的責任。大三年級正是所有知識體系碰觸的關鍵節點,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能夠應對接下來的實習、論文、就業等挑戰。在第二外語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使之具有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避免學生否定傳統文化,或片面排斥國外文化。貴州師范學院外語專業課程設置對畢業生的要求包括師德師范、教育情懷、學科素養、教學能力、班級指導、綜合育人、國際視野、學會反思、溝通合作,要求教授出來的學生既要通過語言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也要學會運用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揚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現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無論是課堂還是思政活動,都讓學生感到單一枯燥。思想政治課以講授為主,多圍繞理論知識,很難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思政內容融會貫通。現在大學生在心理生活方面遇到問題時,極少向輔導員和思政老師傾訴,他們往往認為輔導員過于嚴厲,思政老師交流不多,更多學生愿意向專業老師求助。而第二外語課程對于學生來說是特別的存在,課堂內容新穎,氛圍輕松,更貼近學生,在其中融入思政教育,便于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思想政治觀點辨析問題,增強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 第二外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研究
為了解學生對第二外語法語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探索實施過程中可能遇見的阻力,確保能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筆者選取本校2016級第二外語法語兩個班的學生開展一次問卷調查,人數共有76人,其中女生72人,男生4人,發放問卷76份,回收76份。
針對調查問卷中“你是否贊同在第二外語法語課堂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問題,結果如表1所示:
其中有57.9%的學生對第二外語課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表示同意,有25.0%的學生表示不認同。為了避免在未來開展教育時遇到阻力,筆者與其中表示不贊同的學生進行訪談,將理由分類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第二外語作為零基礎的語言,由于個人學習能力有限,學生在初期不免要花很多的時間在語言學習上,擔心融入思政教育會占用課堂語言學習的時間。
第二,第二外語是大三的課程,而學校在之前已經開設思政課程,沒必要重復講解知識點。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比較枯燥,過于理論化,學生不希望改變第二外語的課程氣氛,避免導致知識點更難吸收。
針對學生提出的以上憂慮,我們應當在專業學習和思政教育中找到平衡點,從多個角度出發,創新融入形式和融入內容。
3.1 思想政治教育貼合教材內容,更能激發學生興趣
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融入第二外語課堂,首要的是不能完全替代專業課程的內容,讓學生覺得“喧賓奪主”,對教師乃至教學產生逆反心理。思政教育在內容上應貼合教材設計,針對教材每單元涉及的文化內容,選取包括公民道德教育、民族意識、愛國精神以及人格培養方面的內容[3]進行轉換添加,引導學生吸取西方歷史文化中可以借鑒的部分,多維度地同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學生的跨文化同理心和批判性文化意識,在避免學生受西方不良思想影響的同時,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突出傳統文化中的包容、尊重、愛國、忠誠等方面的優秀品德,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責任感。學生要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也要學習用外語傳播中華文化。
3.2 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專業內容,更能促進專業知識吸收
第二外語每周有四個課時,要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充分吸收教學內容。因此,思政教育應滲透到專業知識中,淡化說教的痕跡,創新形式,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引入各種新鮮形式充實課堂,補充最新素材,如時政新聞、談話節目等。[4]教師可以播放中國領導人在重要論壇上發言的法語版,使學生一邊從專業的角度學習重點政治術語和表達,一邊加強思想政治學習,了解國家重要的方針政策和政治發展方向,幫助學生掌握反思方法,培養其獨立思考、評述反思的能力。可以選取反映法國社會問題的短文,篩選時下法國人的評論,在內容選取上偏向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讓學生分組分析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幫助學生提升跨文化的交際能力,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3.3 思想政治教育貫穿課外活動,更能發揮教育效果。
第二外語課堂中開展思政教育的時間畢竟有限,為了更好地達到教育目的,應適當地將教育內容向課外延伸,利用多種平臺,如法語社團、法語角、線上微助教學習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學習思想政治,學會立德樹人。例如舉辦法國電影節,選取積極向上、主題鮮明的電影,開展配音大賽,或者賞析中法同類電影,讓學生在觀看后討論并撰寫觀后感,分析中西方價值取向。可以舉辦紅色政治和中國文化的法語翻譯大賽,讓學生翻譯中國重要的時政詞匯和文化句子,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所學語言弘揚中國文化,促進思政教育更有效地開展。
4 結語
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養,是大學教育的基本保證。因此,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應在第二外語法語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思政教育內容,解決教學過程中學生關心和擔憂的問題,有目的地將思政教育與教材、專業知識、課外實踐相結合,以創新的形式對比中西方文化,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人文素養,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全方位育人。
參考文獻:
[1] 立德樹人,為民族復興提供人才支撐——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重要講話[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2016-12-08.
[2] 王蕾.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語專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探究[J].海外英語,2019(04):144-145.
[3] 王靜.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J].智庫時代,2018(51):27-28.
[4] 肖源.基于交際教學法的法語聽力教學初探[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05):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