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師德師風建設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要務,師德師風是評價教師隊伍的第一標準。在高校教師培養中,應該注重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領作用,以國學素養提升來促進教師個人身心修養的提升,從而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同時也有助于促進高校的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師德師風;高校;國學;傳統文化
師德師風建設作為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任務,一直以來都受到特別的關注,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當前階段,對于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作為高校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了大力提倡,黨中央多次提出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高校必須著力培養“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在高校教師群體中普及國學常識,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育領域及教師成長過程中的積極作用,是必要的,也是貫徹新時代文化發展建設的題中之義。
首先,國學中蘊涵著豐富的育德之道和修身之道,不管是儒家治世之說、道家修身之法,還是釋家養心之術,其立論基礎往往都起于對人性的透析,這就為高校教師個人修為提升提供了關鍵引導。同時,國學對于傳統文化學理的凝練,也能夠深化學習者思考的層次,對于個人拓展格局、內外兼修大有益處,有助于高校教師在深入領悟的基礎上更好地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國學經典的基本精神,都可以歸結到“人”的健全與發展之途上來。文化的力量是長久的,能夠在無形之中修養一個人的氣質,充實一個人的心靈,陶冶一個人的情操,完善一個人的品格。國學素養的提升,將使得高校教師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不但能真誠面對自己,也能勇于面對各種挑戰與壓力,不斷前進,不斷完善,在人生道路、職業發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與成就感。
其次,當前高校一直致力于創新培養模式,更為注重對學生知識、能力和修養的立體培養,高校教師國學素養的提升,有助于其發揮典范作用與榜樣力量,引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道德修養。只有高校教師自己從國學旁觀者轉變為國學愛好者,進而轉化為國學研究者、傳播者,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效。高校教師要對國學的基本文獻、基本命題、基本視角和基本學理予以了解,還可以對國學中的心性修養之道、自然科學之思、為人處世之論和讀書研究之法進行系統總結。唯有如此,才能夠在教書育人工作中引導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的理解,回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什么”“有什么”,為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學理支撐,在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品行、能力的同時,培養具有思考精神和創新意識的綜合型人才。
最后,高校教師作為高校發展的主體力量,以提升國學素養促進其師德師風建設,有助于促進高校的內涵式發展,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傳承發展、教育普及的重要抓手。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戰略部署,設定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要基本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教育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傳承發展的基礎,在高等教育機構中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材編寫、課程教學改革以及相關學術研究,從核心思想理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等多維度對教師群體、學生群體進行滋潤培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大現實需求。高校教師群體良好的師德師風,高等院校良好的校園文化,都要建立在穩固的文化基礎之上。作為中國固有之學問,高等院校中所繼承、所研究、所普及的國學,一定要立足于學術范疇,通過對傳統經典文獻的認真梳理,總結本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思想體系、文化觀念和學術方法,從學理建構的角度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共識。國學在高校中的傳播與普及,將促使當代高校教師對核心價值觀能夠真懂、真信、真做,從而建設一支嚴謹篤學、師德優良的育人隊伍。
當前高校人才評價標準與選拔機制逐步完善,并逐步突出了對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和教學科研業績的綜合考核。師德為先,教師師德師風的建設對教師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學術道德等各層面做出了全面要求。師德師風建設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核心,只有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滋養,大力提升高校教師群體的國學素養,從加強教師自身立德修身入手,建設一支思想先進、作風優良的新時代教師隊伍,高校教師才能切實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與神圣職責。
參考文獻
[1]曹峰.師德建設的“器”與“道”[J].教學與管理,2019(18):62-64.
[2]石紅梅.高校師德師風的時代性及其建設路徑分析[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05):19-21.
[3]趙翔.通識教育視角下大學國學的教育策略[J].繼續教育研究,2018(09):98-101.
作者簡介
耿戰超,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兩漢文化與文學。
基金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理建構、價值認同與教育策略研究”(17JZD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