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槿
摘 要:將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社會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是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高中政治教師有效開展時事政治教學的策略有:利用時政,導入新課;活用時政,開闊視野;關注時政,形成意識;融入時政,培養情懷。
關鍵詞:高中政治;時事政治;德育;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9-0019-02
隨著“立德樹人”教育思想的提出,學校德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學校德育離不開社會實踐,將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社會時事熱點結合起來開展教學,是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教師將社會時事引入高中政治課堂,可以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的基本形勢,培養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公共參與能力、法治意識及科學精神。將高中政治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將其內化,是培養能為社會主義發展做貢獻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現結合教學實踐,對將高中政治知識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開展教學的措施進行探討。
一、利用時政,導入新課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一個良好的課堂導入設計能夠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教師利用時事政治進行導入,從學生熟悉的視角切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讓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產生興趣,更快地融入課堂。
例如,在“面對經濟全球化”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帶一路”相關內容作為課堂導入。在上課前,教師可以先搜集“一帶一路”上常出現的我國的一些商品,以及學生比較熟悉的一些外國企業,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們結合這些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事物談談其反映了什么樣的問題,為什么當今世界經濟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等等。接著,教師提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并讓學生思考回答什么是經濟全球化。隨著近年來“一帶一路”工作的不斷推進,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同時“一帶一路”倡議也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表現之一,是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表現。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解能力,對事物的認知能夠從現象上升到本質。教師以“一帶一路”為切入點進行課堂導入,能夠促進學生對經濟全球化這一現象的理解。以學生熟悉的內容進行課堂導入,能夠加強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縮短學生與教材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本節課內容。
教師利用時政進行課堂導入時,所選擇的材料一定要與本節課內容有直接的聯系,而且要在學生的理解和掌握范圍之內。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讓學生快速明確學習內容,進入學習狀態。
二、活用時政,開闊視野
近年來的高考政治命題顯示,命題方向與時事政治緊密相關。這要求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收集與知識點有關的時政,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滲透。教師通過對時政的分析,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又可以鍛煉學生分析材料、活用知識的能力,為學生之后參加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時政開闊學生的視野,促使學生站在更高的層次上思考和分析問題。由于本節課涉及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很多內容與歷史學科重疊,所以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們分為四組,并給其分配四個主題:第一組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第二組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多樣化組成,第三組的主題是中華文化的獨特代表,第四組的主題是近代中華文化的衰微。然后,讓各組學生圍繞本組的主題收集和整理相關課外資料,并采用小組內分工合作的方式形成文字性報告,最后各組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完成以上教學過程后,教師可以適時引入時政素材:一方面,我國如今已在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地區)建立數百所孔子學院和上千個中小學孔子課堂。在孔子學院和課堂中,許多外國人積極學習我國的語言文化,包括古詩詞等。另一方面,我國一些年輕人迷戀韓劇、日漫,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卻漫不經心。對此,請學生們在課堂上結合這些素材談一談如何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再創輝煌。
教師設計本節課內容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生自主學習并掌握知識后,又采用時政材料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整合與內化,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德育。
三、關注時政,形成意識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中包括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這兩項素養對學生日后參與社會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學生如果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就會嚴格要求自己,不去碰觸道德的底線。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滲透相關事件,教會學生明辨是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素養,使學生成為一名符合社會主義道德標準的公民。
例如,在“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基礎和準則”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反腐的一些案例。在上課之初,教師可以拋出一些社會現象讓學生進行解讀,以及黨中央反腐的具體案例。緊接著,在學生初步了解“公民的政治權利與義務”后再將案例提出,并播放相關視頻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案情。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分成小組,結合教材與材料圍繞主題“公民在參與政治生活時不能違背哪些基本原則”進行討論。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完畢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在全班進行交流。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更加具體地意識到每個公民個體的權利與義務,樹立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意識,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的原則。這樣的教學,能夠在學生心中播下“廉潔自律”的種子,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以后無論走到什么樣的崗位上,都要廉潔清正,不可將個人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本課中條文性的內容較多,學生學習起來容易感覺枯燥乏味,教師適當地加入時事政治,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課堂的高效、完整。
高中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時事、明辨是非,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提高道德修養。
四、融入時政,培養情懷
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四大核心素養的基礎,即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和理性認同,使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將我國在科技、經濟上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些時事熱點引入政治課堂,可以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我們國家的富強和進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例如,在“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關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反映改革開放系列成果的相關紀錄片。這些紀錄片記錄了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不同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用事實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證明了人民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然后,在課堂上播放這些紀錄片,讓學生們觀看。觀看后,可以讓學生們說一說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可以是學生自己親身感受到的,也可以是聽長輩們講述的。學生們通過觀看紀錄片和討論,能夠意識到今天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勞動人民的共同創造,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些現實,能夠讓學生們感受到我們國家的飛速發展,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學校德育的中心環節,也是政治課堂上重點培養的素養之一。教師通過讓學生對現實進行感觸,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課堂內容,實現德育的潤物無聲。
總之,時事政治教學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知識點與社會時事緊密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的感受,培養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和各方面的能力,讓學生真正做到“聲聲入耳,事事關心”,實現德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英才。
參考文獻:
[1]盧勇超.高中思想政治課中融入時事政治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孫壽玉.淺談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應用[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10).
[3]權景.時事政治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
[4]張河珍.巧用時政 妙趣橫生——時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