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芳
【摘要】聽障大學生相較于普通大學生而言,擁有更加敏銳的觸覺與視覺,他們對于學習活動更加專心。結合當前我國針對聽障大學生的英語教學活動來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充分結合聽障大學生的身心特點,對教學觀念不斷更新,以便有效提高聽障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教學質量;聽障大學生;大學英語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研究成果,課題名稱為“基于支架理論的聽障大學生英語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2017SJB0651)。
一、前言
眾所周知,當前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為殘疾人帶來了多種就業便利,但同時也對殘疾人素質突出了較高的要求。從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未來時代是知識競爭、科技競爭的時代,會為殘疾人帶來諸多壓力。殘疾人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才能有效排解壓力。大學英語是聽障殘疾人必學的課程,無論是英語課程設置還是英語教育教學活動,都應該充分結合聽障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以及生理認知特點,從而有效提高聽障大學生綜合素質。
二、培養聽障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
針對聽障大學生而言,學習大學英語知識是其大學學習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能夠有效培養聽障大學生的文化意識、語言知識技能,有效提高聽障大學生的語言素養,對于聽障大學生不斷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聽障大學生想要擁有良好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首先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語言技能,鞏固語言知識,為提高語言綜合能力打下基礎。其次,從當前聽障大學生學習大學英語知識的實際情況來看,無論是學生眼前的學習還是未來的發展,情感態度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是聽障大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保障[1]。因此,聽障大學生想要擁有良好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就需要不斷端正對大學英語課程的情感態度,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正確的學習動機,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學習英語課程。再次,聽障大學生自身的堅韌性以及自覺性也是影響其學習效果的主要原因。
三、培養聽障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聽障大學生,想要有效學習英語課程,首先需要具備對英語課程的學習興趣。教師在針對聽障大學生開展英語教育教學活動時,不應該一味向其傳授英語知識以及相關技能,而是要將英語教育教學活動當作一個開放性的過程,使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逐漸對相關英語知識和技能進行掌握,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并使聽障大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興趣都能夠有效提高。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中需要注意培養學生對英語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活動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補充相應的語料,既擴寬了聽障大學生的知識面,又提高了聽障大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提高聽障大學生知識素養打下基礎[2]。
教師在對聽障大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應該充分考慮聽障大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有意識地為其安排適當難度的問題,使聽障大學生努力對相關問題進行解決。這樣一來,既培養了聽障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又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驗到克服困難后的喜悅。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聽障大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
四、創設多樣性教學方法
傳統的英語課堂只有課本、粉筆、黑板、講授者與學習者這些要素,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在現代化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英語課堂已經不能滿足聽障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此,教師在對聽障大學生開展英語教育教學活動時,需要對自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改進,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聽障大學生英語素養[3]。不同聽障大學生的聽力損傷原因以及聽力損傷程度不同,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其對英語知識的需求也不同。基于此,教師面對不同的聽障大學生個體,應該了解并掌握其需求,積極引進新理念與新技術,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因材施教,滿足聽障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有效促進殘疾人這一支流有效匯入社會主流。這也是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應該反復思考與實踐的課題。
英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技術,使用圖像與聲音對不同聽力損傷的學生進行刺激與引導,使聽障大學生的想象能力與創造能力得到提高。針對特殊教育而言,現代化技術、方法以及新理念的廣泛應用能夠對聽障大學生的教育活動引起革命性的變化,也為我國教育活動豐富了教育主體與教育內容,為殘疾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最終為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無限可能[4]。
五、積極開展課外活動
在對聽障大學生開展英語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想要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習效果,就要加強文化學習。英語教師在對聽障大學生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可以營造良好的英語文化氛圍,使學生對英美文化進行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講述小故事、閱讀報刊、看英文電影等方式,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此項學習活動需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實踐活動,促使學生對英語知識進行全面了解與應用。想要使學生對英美文化進一步認識,教師還可以通過構建英語角、開展學習講座、舉辦寫作比賽等方式,為學生提供英語交流實踐機會,強化學生課外英語交流的能力[5]。
在對聽障大學生開展英語課外活動時,要注重培養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歸納能力與思考能力,使學生對英語知識中的習慣用法、英語詞組以及表達特點等內容充分認識,幫助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習策略以及學習習慣,促使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不斷得到提高。
有效的課外活動還能夠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聯系。眾所周知,在英語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為主體,教師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指導作用。相較于普通大學生,聽障大學生更需要教師的肯定與表揚。因此,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需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防止學生在英語學習活動中產生壓抑感。聽障大學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年處于較為封閉的環境中,在成長過程中與外界的接觸有限。因此,教師要對聽障大學生多加引導,為特殊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在針對聽障大學生開展開展課外活動時,教師要加強培養聽障大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鼓勵聽障大學生抓住一切機會對英語知識進行學習與實踐,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促使聽障大學生所學的英語知識能夠得到系統的鞏固與運用,進而轉換為自身的文化素質以及語言素質,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六、重視家庭作用
俗話說:“課堂是教育活動的主戰場,家庭是教育活動的第二戰場。”由此可見家庭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作用。聽障大學生整體上比普通大學生擁有更頑強的學習毅力,他們十分珍惜上學的機會。這為英語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且,聽障大學生的家長普遍渴望自身的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傾盡心血幫助其克服困難,希望孩子未來能夠自食其力[6]。因此,家庭因素也為英語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課堂這個第一戰場上,教師在開展英語教育教學活動時應該重點關注自身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促使聽障大學生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無論是教師還是聽障大學生,都應該充分認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為聽障大學生未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提供保障。只有學生、教師、家庭以及社會、學校各方面共同聯合,才能夠有效幫助千千萬萬的聽障人士提高自身能力,為使其未來生活有所保障打下基礎。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在針對聽障大學生開展英語教育教學活動時,應該積極引進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技術,充分認識到聽障大學生的個體需求,對其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聽障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其次要培養聽障大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結合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運用多樣性教學方法,積極開展課外活動,與家庭教育相結合,為聽障大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昕.融合教育視野下聽障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對策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9):202-203.
[2]龐敬春.特殊教育專業大學英語個性化教學策略研究①②——以優勢視角理論對聽障大學生指導為例[J].科技創新導報,2014(26):164-165.
[3]張嚴秋,劉悅.聽障生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研究[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5):112-113.
[4]孟憲華.淺談傳統文化背景下聽障大學生教育的現狀及對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07):153-154,164.
[5]王薇,李曉惠.影像+圖解教學法提升聽障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9(04):465-470.
[6]吳楊,閔迪.關于提升在英語課程中聽障生閱讀能力的實證研究[J].中國輕工教育,2018(06):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