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軍
【摘要】嘗試以分析航天精神的生成機理為路徑闡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僅能夠深入透析航天精神的生成之根,而且能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是在應對重重挑戰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鞏固的,從而更加充分地體現、更有說服力地闡明“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定新時代大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
【關鍵詞】航天精神;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新視角
【基金項目】2019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資助項目。
航天精神是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能夠匯聚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強大民族自尊、自豪、自信。但是有的思政課教學中從航天精神這種“實然”的狀態出發,片段化植入航天事業發展輝煌業績,對于如何將航天元素引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以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為目的進行專題講解仍有待深入探索。
一、為什么航天精神會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偉大的精神根源于偉大的事業。中國航天精神生成于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根植于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是航天事業發展取得標志性成就的“根”,是中國航天精神發育成長的營養源泉,是中國航天精神“生成元”中最重要的元素,從根本上造就了中國航天事業的輝煌成就。
其一,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政治保障。中國航天事業的領導機制盡管發生過由國家部委轉型為大型國企的重大變化,但是其戰略地位始終未消減。在這一高度權威的決策機構支持下開展的航天事業體制轉型,也體現出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分工更加細致的條件下社會主義制度超強的整體協調性;另外,在細節的問題上也體現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中政治使命、民族情懷和科學精神三者的統一。尤其是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國家航天事業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對中國航天夢的實現寄予厚望,他說:“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這些內容都是我們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素材。
其二,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組織保障。從宏觀上說,中國航天事業起步規格高,國家領導人一手抓航天工業發展,指導成立航天科研生產領導機構,組織專家和技術人才隊伍,建立擁有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試制、生產和試驗體系的火箭和導彈基地。以上這三項重要工作的有序推進為航天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試想,如果不是國家強有力的統一協調,不可能調動起那么多優勢資源服務航天,也不可能培養出那么多的航天類優秀專業人才獻身國家航天事業,也根本不可能協力造就航天強國。
其三,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社會主義制度是航天事業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性保證,正是因為這種體制的保證,才能孕育偉大的航天精神。從人們將原子彈、氫彈稱為“爭氣彈”,將首顆國產人造衛星稱為“東方紅”,將火箭型號稱為“長征”,都能夠看到中國航天彰顯的革命、進取、開拓精神氣質,是凝聚中華兒女心志共同奮斗的精神紐帶。總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壯大的根基,是孕育中國航天精神的沃土。而在西方純粹市場經濟條件下,多數航天類企業是私有制企業,員工是被雇傭勞動者,每個人的付出都必須得到勞動回報,正所謂“給多少錢干多少活”,很難想象在純粹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孕育出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
二、對航天精神的侵蝕因素恰恰能說明社會主義制度面臨的重大挑戰
航天精神是不斷演進的,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通過不同的話語體系呈現出來,分別包括傳統航天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但又有質的內在規定性,就是熱愛祖國、艱苦奮斗、勇于攀登、無私奉獻的精神實質固定不變。一方面,弘揚航天精神,必須把握航天精神的本質性特質,深刻理解航天精神演進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另一方面,要認清市場經濟條件、新時代軍民融合背景和航天系統開放性增強的形勢下,外來社會不良風氣對航天人的影響、對航天精神的多重侵蝕。這種社會政治經濟利益的誘惑,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侵蝕,不僅影響著航天精神的傳承,而且是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大敵。
資本邏輯是個中性的概念,是把雙刃劍,其本身包含著推進航天事業發展的肯定性和否定性雙重因素。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邏輯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有積極意義,強大的社會資本注入可以為航天產業鏈的延伸提供強大動力。國有航天企業在軍民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有效汲取民間資本,可以激發航天事業發展動能,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養分,又能夠以市場運作的方式推進科技成果民用化進程,進一步擴大研發資金來源,助推科技創新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另外,在更深層次上,國有航天企業將科技成果推向市場的過程中,可以促進航天科技成果民用化,提高航天科技服務社會民生的能力,同時中國航天精神也會附著于航天產品進入千家萬戶,轉化為人民群眾普遍接受的社會精神。
不過,另一方面,資本邏輯也會存在侵蝕航天精神、消解奉獻精神的副作用。“在大工業和競爭中,各個人的一切生存條件、一切制約性、一切片面性都融合為兩種最簡單的形式——私有制和勞動。”在軍民融合戰略背景下,航天產品要轉化為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就要遵循價值規律,航天企業產品收益就會轉化為社會平均利潤率。在這種情況下,國有航天企業員工必須面對市場的競爭,原有的考核評價體制也會發生重大變化,每一份付出都能夠轉化為可用市場評判的價值,那么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就會面臨巨大的危機:因為有市場參照物的存在,員工就必須考慮自身的付出與得到的市場回報是否成正比例關系。如此,資本邏輯下,經濟利益成為衡量人們勞動價值的最重要標準。人們在付出勞動的時候,必須考慮現實的社會生活需求。原來的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面臨著殘酷的市場考驗。
因此,社會主義國有資本控股的航天企事業單位必須考慮如何留住人,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使其投入到中國航天事業中。這就需要探求物質與精神、功利與價值的雙重關系,更要從深層次上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如此,不僅要將強化青少年的載人航天“四特”精神作為孕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的重要選項,而且要從物質利益與經濟現實這一基礎出發,探尋革除危害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因素的方法。
三、研究克服侵蝕方法可為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提供借鑒
私有制是一種為維護私有財產構建的社會秩序,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是資本家構建的有利于維護自身統治秩序的完整經濟社會秩序。當前世界上的私有制經濟力量遠遠大于公有制經濟力量,資本主義商品交易的法則仍然占據統治地位,資本邏輯支配著商品生產,為此而構建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孕育著的是提倡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意識形態,也是有利于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意識形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占據支配地位的情況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受到擠壓的,而建構于公有制之上的意識形態也時刻受到來自私有觀念的沖擊,因而是不牢固的。所以,我們看到早期空想共產主義者歐文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進行的共產主義實踐以失敗告終。這種空想的共產主義方案之所以不能實現是因為脫離了社會主義制度這一現實的大廈:沒有整體性的、全方位的政治制度保證,不可能建立穩固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也不可能建構起堅實的社會主義價值觀。
航天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存在內部一致性和根本契合性,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同時也是國企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孕育生發離不開國有企業的制度基礎。因此,弘揚航天精神,必須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必須保持航天企業的國有制屬性,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不斷鞏固國有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地位。因此,“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欲弘揚中國航天精神,必須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有了這個根基,才會有中國航天事業的繁榮,“中國航天”在航天強國建設的快車道上運行才能不脫軌。有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繁榮發展,中國航天精神才有不斷生長的土壤。
面對浮躁的社會心理,確保航天人堅守理想、不忘初心既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又是一個制度層面設計的問題。一方面,要加強航天企業文化建設。無論是國有航天企業還是民營航天企業,都有著共同的特質,即航天產品的高科技含量、高技術集成,航天發射的高成本、高風險,科技研發的周期長,行業進入壁壘較高。這就要求航天企業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另一方面,要有科學的制度設計,區別對待基礎研究領域和科技應用領域,實事求是地推進企業薪資制度、人才培養機制、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搞“一刀切”。就基礎研究而言,尤其是對投資多、見效慢、社會資本投入愿意不強的領域,國有資本更應該成為主力軍,“要著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聚焦國家戰略目標,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盡管國家資本掌握的這些基礎研究領域投資回報率比較低,但員工社會保障好,傳承和弘揚航天精神的物質基礎更為牢固,條件更為全面,應是傳承航天精神的主陣地。因此,從整體上來看,弘揚航天精神是可以實現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N].人民日報,2016-04-25(0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3]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開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夢[N].人民日報,2014-06-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