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先梅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工具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駕馭語言的能力是一個人語文水平高低的標志。課堂是最能體現出時代意義的地點之一,而課堂教學要與時俱進,就要把創新融進課堂里。主要從初中語文課堂對創新的要求和創新思維在語文課堂中的實踐兩個方面來闡述初中語文創新教學。
關鍵詞創新教學;初中語文;創新思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24-0010-01
學好語文能促進對語言的運用,而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創造思維直接影響一個民族的前途,要進行創新思維,必須進行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經應試教育、素質教育而發展成一個新課題。本人從教以來,覺得語文創新教學應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疑為主軸,動為主線,內外結合,精講多練”這一原則。
一、初中語文課堂的創新教學的實踐
心理學理論認為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撐。而主要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語文教學必須實行教與學民主、平等,師生彼此尊重。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促進多向交流,讓學生在多種思想和觀點的碰撞下觸發思想火花,產生學習的最大興趣,著重培養學生的分析批判能力,勇于評價他人與自己,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發展獨立自主的個性和創新能力。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技巧主要表現為教師語言的藝術技巧,既包括運用話語策略的技巧,也包括語用的技巧。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疑或讓學生互相設疑,啟發學生多思解疑,誘導學生用逆向思維,獨辟蹊徑。現代教學觀認為,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程度越來越成為衡量教學方法是否得當的一個重要標志,學生參與程度越高,課堂教學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語文教學是動態活動的互動過程,是一種互動交流的過程。教學中的互動是一種復合交叉的互動,教師必須通過一定的教學媒體,采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傳輸教學信息。對問題的設置,一方面教師要盡可能將課文設計的問題放在課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探究。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二、語文創新教學研究的途徑
(一)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習效率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飛速發展,要求具有新鮮活力的語文課堂不僅要有教學模式的轉變,學生思維的開啟,更要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并獲取叩開知識大門金鑰匙的課堂教學效果。這是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特點的集中體現。新課程要求課堂要以更新教學手段為重點,借助各種媒體和教學資源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使得師生在探索中經驗共享。信息時代多樣的媒體和無所不在的網絡正好為我們擴展課堂教學的領域,拓寬攝取知識的渠道,實現提高學生信息素養,開發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造能力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
(二)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煥發課堂活力應試教學課堂圍繞知識目標而展開,儲存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經驗和體驗,但忽視了學生創新的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經驗,萌動求智欲望呢?新課標要求我們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好奇心、探究欲,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質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這種能力的培養定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的。為此,我們仔細研究教育心理,準確把握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積極探索有利于激發興趣、激活思維、激勵探討的課堂教學方法。
(三)用扎實多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授之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識的累積,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發育。學生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的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地學習,終身學習,去吸收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
三、結語
初中教育是全面創新的教育,創新已成為時代的要求。創新教育需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語文學科也不例外,并且只有對本學科不斷創新,不斷注人活水,它才有發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中學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運用合理的教學方式。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工具性的學科,不僅要運用傳統的、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也可借鑒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不僅要開展語文活動,實現課內課外結合,而且更要注重在實際情境中、社會實踐中、生活體驗中養育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金華.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J].神州旬刊,2013(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