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正根 葉陳 王關杰 李文蘭
【摘 要】針對當前學生對于中國傳統康復技術課程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不感興趣,課后學習效果較差,知識掌握不牢靠等學習現狀,提出運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分課堂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課堂交流和小組展示。方法是把課堂的一半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留給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能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課堂內容進行消化吸收,從而解決了傳統教學模式不注重課后鞏固的弊端,更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教師把握學生情況。
【關鍵詞】對分課堂;教學改革;傳統康復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6-0176-002
【Abstract】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students are not interested in adopt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the effect of after-class learning is poor, Unable to master knowledge skillfully, I propose to us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l. PAD class emphasizes studentsundefined initiative in learning, focus on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and group presentations. Its method is to allocate half of the classroom time to the teacher, the other half is for students to discuss and communicate. So that students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ir spare time to digest and absorb the classroom content, thus solve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after-class consolidation, It is more beneficial for students to master knowledge and teachers to grasp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Key words】PAD class; Educational reform; Chinese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0 前言
在我校中國傳統康復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歷經多次教學改革,產生了許多較實用的教學方法,如小組合作學習法,情境教學法等,但目前的教學改革重心多在注重在課堂教學效果上,在學生吸收知識、運用知識能力上的改革較少,如進行小組匯報時,部分學生發言率及展示率較差,使得教師對對各位學生的具體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不太了解,對學生學習之后知識的構建和技能掌握程度無法清晰掌握,對學生課后的活動未能知曉,對學生創新的能力鍛煉不夠。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利用現在大學生“成人感”的身心發展階段特性,熟悉并善于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具有較強的嘗試能力這一學情特點,采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多元智能化”的教學方式來完成本教學改革的設計與實踐。
1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 Class,PAD class)是上海復旦大學張立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新型課堂教學方式[1],其核心思想是把課堂的一半時間分配給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留給學生討論[2],關鍵點是教師只運用一個課時講授新課,剩余的課程利用學生課余時間對課堂內容進行消化吸收,這樣,教師只用講解課堂核心內容,其余內容依靠學生對于課后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強化知識體系,從而建構屬于自己的新知識和技能體系。這種方式的優點是適應了現代大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既督促了學生自行課前課后學習,又能讓學生自己吸收知識技能,符合建構主義的教學規律,讓學生記憶深刻,并給了學生充裕的時間去思考,符合教育規律,體現了學習的科學性。
2 對分課堂對于《中國傳統康復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作業治療方向班是我院康復系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其中一個方向班,是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作業治療技術基本理論和作業治療專業技能;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人文社會科學;具有一定的發展潛力一定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其學習要求除應掌握相應疾病作業治療原理及技能外,還應理解一定的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假肢與矯形器、傳統中醫康復和社區康復基本理論知識和特點,及其與作業治療之間相互配合的關系。中國傳統康復課程作為本方向班一門專業素質拓展課程,同時也是具有鮮明中國國情特色的課程。開展這門課程,能讓學生對我國的各種傳統康復技術有充分的認識和初步的掌握;學好這門課程,能讓學生在以后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和創新具有中國特色的作業治療康復技術。
2.1 課前準備
課前教師組討論后確定課程的內容和授課計劃,根據作業治療方向專業特點,結合對分課堂模式和學生學情,合理安排行課的內容和方式,確立好在課堂教師需要講授或者示范的內容及方式。本門課程的主要授課內容為常用腧穴和推拿手法,其次為艾灸和拔罐技術,其他內容作為了解內容,主要目標是讓作業治療方向班的同學對傳統康復知識有一定的認識,會一些簡單實用能用夠用的傳統康復操作技能,期望他們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合理使用。
2.2 課程講授
本門課程共32學時,共16周,每周行課2課時,課堂教師講解示范主要安排在第一次課的第2課時。理論課堂主要采用講授法為主,教師講解課堂內容,對重點部分詳細分析,力圖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并適當提問或者安排個人作業以促進學生分析理解掌握。實踐為主的課堂,教師主要以示范法為主,詳盡示范并適當講解,充分演示正確操作,適當展示并分析不當的操作以讓學生避免錯誤,并適當安排個人或者小組作業以促進學生掌握技能操作。通過這些方式,達到教師課堂的有效、高效。
2.3 自主學習
課堂講授或者演示后,學生將有一周左右的時間來完成課堂內容的內化和吸收。課后通過自主查閱相關資料,觀看相關視頻,進行相關操作等方式來及時鞏固掌握課堂所學內容,并形成個人或者小組的見解、操作方式等。
2.4 交流討論
交流討論主要安排在第二次課的第1課時,學生個人或者小組展示自己通過一周內化之后的學習所得,通過分享收獲,拓寬學生的知識技能,同時也可以獲得同學的建議和意見,逐漸自我改進。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討論能更好的促進學生高效的學習,整個討論過程雖然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但需要老師主導及適當的評價,以矯正學生學習的方向。
2.5 學習測驗
學習檢測分為課堂檢測和學期檢測,課堂檢測以老師提問或者在“對分易”等App上布置作業為主,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全期檢測主要由平時成績(平時課堂表現+考勤+作業完成情況),期中檢測,技能考核和期末檢測為主,加大平時成績得分,加強學生參與過程,督促學生學習后的內化過程,從而讓學生不罔不殆。
3 結語
醫學教育中,學生需要了解、掌握的內容較多,此外,專科院校學生在校時間較短,學習科目較多,需要在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知識。傳統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課后消化吸收,雖然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知識的傳送效率高,學習較為系統,但由于課堂教學內容多,課時數有限,導致課堂上討論的時間不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較少;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知識的單向傳授,忽視知識內化與提升和知識應用能力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注重講授細節,忽視系統整合和批判思維[3]。因此,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習的需求。采用對分課堂教學,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4],可有效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將課堂還給學生,不再追求刻板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中國教育的新智慧[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4-28.
[2]羅少華.對分課堂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智庫時代,2019(32):160-161.
[3]暨明,羅自強,馮丹丹,等.對分課堂在生理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9,21(07):514-517.
[4]劉芳.淺析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應用優勢[J].科技創新導報,2018,15(15):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