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煜 李敏 文燕
摘要: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不同,對教師的要求也不同。要求高職教師同時具有傳遞知識和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即要具有“雙師”素質。通過對我國“雙師型”教師政策文件的梳理,總結出“雙師”政策經歷了政策導向、內涵明確和制度建設等三個階段。隨著這些政策的推動,高職教育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著“雙師”標準不清、政策執行不利、“雙師”建設配套制度不完善等問題。提出在未來職業教育發展中,針對以上問題進行改進的建議。
關鍵詞:高職教育; 雙師型; 政策; 問題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10-0069-05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關鍵要素,要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首先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高職教育自誕生以來一直在探索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一、“雙師”概念的提出與演進
20世紀80年代,第一所高職學院金陵職業大學誕生。在辦學實踐中,基于高職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培養過程、教學方式上的不同,對高職教師素質提出了不同要求,要求高職教師要具有兩方面的能力,即傳授知識的能力和指導學生實踐的能力[1]。
1991年,王義澄在《努力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文中首次提出“雙師型”教師概念,文章提出,建設一支能將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的、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辦好??平逃年P鍵[2]。自此之后,高職院校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成為熱點。國家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文件,逐步明確雙師的概念以及高職教育雙師的具體要求。梳理這些政策文件,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1994—1999年:政策導向階段
從第一所高職學院誕生到1985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各地共興辦了120多所高職學院。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發展時間不長、經驗不足、重視不夠,以及高職學院在辦學中還存在著政策不配套、發展不平衡、辦學條件不足、專業特色不明顯等問題,結果多數學校把高等職業教育辦成了普通??芠3]。加上長久的“重理論、輕實踐”的積習,高職教育在發展中慢慢暴露出職業教育師資不足、結構不合理、缺乏專業實踐指導教師等問題。因此,在這一階段,出臺了一系列以提高教師專業實踐技能為導向的政策。
從1994年國務院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提出“教師職稱和專業技術職稱雙職稱制”開始,到1995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關于開展建設示范性職業大學工作的通知》提出“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專業課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具有一定的專業實踐能力,其中有1/3以上的‘雙師型教師”,“雙師型”教師這一概念正式進入政策文本,“雙師型”教師成為高職教育專任教師的發展目標,也是學院辦學基本條件之一。但在通知中,并未明確具備什么素質的教師可以稱之為“雙師型”教師。
1997年,《國家教委關于高等職業學校設置問題的幾點意見》提出,高職學院每個專業都必須配備“雙師型”教師。1998年,教育部印發《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指出學院“要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采取“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見習和鍛煉”或“從企事業單位引進有實踐經驗的教師”等方式,“使專業課教師掌握專業技能”。即“雙師”要具有理論知識教學和實踐操作指導的雙重能力。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兼有教師資格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要具備“教師資格和其他專業技術職務”的雙重身份。但這些政策論及“雙師型”教師時,只是強調教師要具有“實踐能力”及“專業技能”等,缺乏對“雙師”內涵及標準的明確表述。
(二)2000—2004年:內涵明確階段
2000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開展高職高專教育師資隊伍專題調研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工科類具有‘雙師素質的專職教師應符合以下兩個條件之一:具有兩年以上工程實踐經歷,能指導本專業的各種實踐性環節;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工程項目研究、開發工作,或主持(或主要參與)兩項實驗室改善項目,有兩篇校級以上刊物發表的科技論文。其他科類參照此條件”。“雙師素質”這一概念,首次明確了“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和認定的條件,即在工程中的實踐經歷與工程項目上的研發能力。
2000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雙師型”教師“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鼓勵“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取得相應的職業證書或技術等級證書”,明確了“雙師”的雙重身份特征和雙證書資格特征。
2002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職(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建立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又有較強技術應用能力的‘雙師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多渠道建設教師隊伍,既“通過支持教師參與產學研結合、專業實踐能力培訓”對院校教師進行培養,又“從企事業單位引進既有工作實踐經驗,又有較扎實理論基礎的高級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并建立“在職務晉升和提高工資待遇方面,對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予以傾斜”的激勵機制。
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通過“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和“評聘第二個專業技術資格”等方面進一步深化“雙師型”教師內涵。同年,教育部《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對“雙師型”教師內涵從專業技術資格、企業工作經歷、應用技術研究、實踐設施建設等多方面做出了細致闡述。成為對“雙師”內涵最具體的解讀,內容詳細,具有操作性,是指導高職學院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重要文件。
(三)2005年至今:制度建設階段
2005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建立職業教育專業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的企業實踐制度”,以及“評定第二個專業技術資格”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等雙證書制度。
2006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罅科刚埿袠I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研究制訂高等職業院校教師任職標準和準入制度?!睆男问?、認證指標、任職標準和準入制度上給出了政策導向。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從“依托高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完善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完善相關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持有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師比例”等幾方面為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
2011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的意見》,提出要制定和完善職業教育教師的“繼續教育制度、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系統培養制度、職業教育師范生實踐實習制度、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布局結構和師資培養培訓基地校企合作機制”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培訓制度。
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再次提出要“落實教師企業實踐制度”“推進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
2016年,《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2017—2020年)的意見》提出,通過“推進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企業實踐基地”“以五年為一周期的教師全員培訓,提高教師‘雙師素質”“推進教師和企業人員雙向交流合作,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和企業人才到學校兼職任教常態化機制”等創新舉措,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2018年,最新發布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把建設高素質“雙師型”的教師隊伍,提高職業院校教師質量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內容。提出要“加強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建設,支持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立高等學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雙師型教師的機制。切實推進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不斷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建立企業經營管理者、技術能手與職業院校管理者、骨干教師相互兼職制度……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要充分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基地,促進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二、高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二十年來,在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指引下,各職業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雙師型”教師的比例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但仍存在著以下方面的問題 。
(一)“雙師”標準認知差異大
具備什么素質的教師才能稱之為“雙師型”教師,這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問題。通過對政策的梳理可以看出,“雙師”的內涵,既具備深厚的專業理論素養,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能把豐富的實踐經驗運用到理論教學中,也能靈活使用專業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操作。但由于缺乏詳細、具有可操作性的認定標準,政策在落地執行過程中,“雙師”認定各自為政,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標準不同。例如“雙證書”制、“雙職稱”制、“雙身份”制和“雙經歷”制等[4-5],即使同樣采用“雙經歷”制的院校,差別也較大。有的院校規定有6個月企業實踐經歷就可以認定為“雙師”,而有的院校則要求有2年的企業實踐經歷。缺乏國家統一標準的引導,各地及各院?!半p師”標準五花八門、參差不齊,不利于教師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也難以建立一套完善、權威的“雙師”資格認證體系。
(二)政策執行缺少相應的評估和監督體系
“雙師”政策在落地執行過程中完全依賴于執行者對政策文件的理解和解讀。執行者有沒有充分理解政策內容和精神、政策執行過程是否到位、執行結果是否偏離政策目標,以致違背政策本意或降低政策質量和效率,這些都需要相應的評估和監督機制。政策目標要從預期有效地變成現實,需建立在政策有效執行的基礎上。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指引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素質雖有顯著提高,但仍與政策目標有較大差距,這與“雙師”政策執行缺少評估和監督體系不無關系。做好頂層設計,建立系統、科學的評估和監督機制,對政策的執行過程進行監測,對政策執行結果進行評估,也對政策的價值和效益進行判斷,是政策科學性要求,是教師發展的需要,也是政策順暢、有效貫徹執行的關鍵。
(三)“雙師”建設配套制度不夠完善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要順利開展,需要一系列健全的配套制度支持。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可能導致政策低效甚至政策失效。如“雙師型”教師管理制度,管理沒有統一方法,各單位自行擬定的管理制度中,有“雙師”身份一旦被認定就是終身制的,有以幾年為周期進行重新認定的。多數“雙師”認定之后就不再進行過程的動態考核,也缺少動態考核的權威指標。再如“雙師型”教師激勵制度,雖然政策明確了績效工資要向“雙師型”教師傾斜,但沒有對單位執行此政策的指導機制,因此具體落實時顯得措施力度不夠。另外,政策明確規定了支持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到職業院校擔任專兼職教師,并把兼職教師任教情況作為企業業績考核評價的內容。但企業抽調人員,特別是高水平技術人才參與教學,可能對企業工作造成影響,因此動力不足。加之,缺乏對企業的約束機制,企業很難與職業院校進行深度的人才交流與合作。
(四)缺乏“雙師”培養、培訓的完整體系
從師資來源上看,高職院校師資主要來源仍是師范院校的應屆畢業生,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是我國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要基地,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數量不足,且達到碩博培養層次的單位較少,不能滿足高職院校對教師的要求。從職前培訓來看, 應屆高校畢業生大多數存在指導實踐教學能力不足的問題,而職前培訓時間很短,一般僅有從入職到正式上崗前的兩個月時間,對于提高指導實踐教學能力的作用不大,崗前培訓和考核形式大于內容。從職后培訓來看,教師一旦入職后,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很難有機會離崗進行長時間的培訓活動,加上學院經費不足,缺少對單個教師針對性的培訓規劃、高水平培訓相對不足和培訓方式不夠靈活等因素,導致有效的職后培訓非常少。從培訓方式和內容來看,教師參與培訓的時間短、任務重,培訓內容大都又多又散,且不具有對高職教育特征的針對性;培訓活動多數為講座、論壇、研討等形式,能夠進入企業,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在具體工作過程里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很少,教師期待通過培訓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和專業實踐能力的目標難以達到。
三、對策及建議
(一)建設“雙師”標準和認證制度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雙師”標準和資格認證制度,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基礎。現行的“雙師”標準參差不齊、五花八門,籠統又簡單,雖然便于操作,但不利于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建設??茖W、合理的“雙師”標準和認證體系,應該是“兩別四維”?!皟蓜e”即分類別、分級別。類別就是以專業或專業群分類制定標準,當今社會產業發展趨向專業化、精細化,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要符合生產實踐的需求,也要適應這種專業化和精細化,因此教師要具備勝任培養目標工作的知識和技能,相應的認證標準要符合這種針對性;級別則是按“雙師”能力不同劃分為三個“初級、中級、高級”層次,并制定每個層次相應的指標,促進教師的成長?!八木S”則是從專業知識能力、專業實踐能力、科研能力、教學能力等四個維度考查教育教學相關能力,并設定每個維度所占的權重。由于行業技術更新迭代很快,“雙師”的標準及認證體系也要及時更新。
(二)落實政策執行的監督和評估
目前,在若干政策的促進和推動下,“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政策目標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實際成效并不理想。政策執行不利或執行低效,不僅影響教師隊伍的建設,也不利于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甚至損害政策本身的權威性。政策執行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工程,政策的有效執行除了取決于執行者,還在于對執行過程的監督和評估、執行結果的考核和反饋。職業教育“雙師”政策的執行主體和監督主體界限模糊,監督力度不足;政策的自上而下執行過程中,各個層級之間溝通不良。因此,要建立監督評估制度,并引入第三方機構,明確責任主體,建立問責機制,通過客觀公正進行過程的監督和評估、結果的跟蹤和反饋,溝通各個環節,及時調整執行中的偏差,同時判斷政策效益和價值,為完善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促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
(三)健全、完善配套制度
“雙師”政策執行面臨復雜的現實環境,“雙師”教育制度若要順利運行,需要有一個健全、完善的制度環境。第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需要學校、企業、行業、政府等多方聯動,密切合作。在《職業教育法》基礎之上,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各主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形成約束力,建立“雙師”政策的法律保障;明確各主體的權利,調動各方參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積極性。第二,建立經費保障制度。設定專項基金用于“雙師”素質的培養。支持教師與國內外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的交流和培訓活動,支持教師產、學、研實踐活動和產、學、研基地建設等事項。加強經費管理,保證經費的合理使用和使用效益。第三,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在教師聘用制度、職稱評審制度和收入制度上對“雙師型”教師進行傾斜,形成系統的激勵機制,激發教師提升自身“雙師”素質的積極性,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穩步發展。
(四)建設完整的“雙師”培養、培訓體系
首先,借鑒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辦學經驗,政府要加大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吸引優質人才、培養優秀教師。高職教師專業實踐化的更新發展是一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需要人力和物力的長期持續投入,只有相關部門保證高職院校經費投入,高職教師專業實踐化發展才有經費保障,教師的培養和培訓才能落到實處[6]。其次,高職學院要做好頂層設計,建立一套完善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改革職前培訓制度,延長職前培訓時間,豐富培訓內容,嚴格培訓考核制度,確保初入職教師除了具備合格的理論水平,還要具有相當的指導實踐教學的能力;改革職后培訓制度,減少有培訓任務教師的教學工作量,針對教師個體制定周期性學習規劃,針對不同性質的專業和學科靈活采用不同培訓模式,提高職后培訓質量。再次,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校企合作是培養教師的有效途徑,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究其原因在于校、企的利益需求不同,校企合作大都松散短暫、流于形式。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對那些愿意與學院深度合作,為教師提供培訓和實踐機會的企業給予稅收等優惠政策,對于教師與企業合作產生的成果轉換提供政策支持,使高職院校教師能夠深入企業實踐,了解產業和市場的實際狀況,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王琪,張菊霞.我國高職教育專任教師隊伍建設:政策演進、成就與問題[J].職教論壇,2016(35):5-9.
[2]王義澄.努力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1(1):49-50,53.
[3]郭俊朝.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8(2):59-61.
[4]劉建湘,周明星.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教育研究[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5]莊榕霞,俞啟定.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基本特征及資格標準研究——基于39所國家骨干高職立項建設院校的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4,26(1):69-74.
[6]王嵐.長三角地區高職院校教師職后培訓現狀的調查分析[J].職教論壇,2015(8):14-19.
(責任編輯:劉東菊)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have different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and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Higher vocational teachers require the ability to transfer knowledge and guide students' practice at the same time, that is, they must have the quality of "double teacher". Through combing the "double teacher" policy texts in China,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ouble-teacher" policy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policy orientation, clear connota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se polici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unclear standards of "double divisions", unfavorable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imperfect system of "double divisions" construction.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abov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ouble teacher type; policy;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